元代花鳥畫作品欣賞

  在花鳥畫的創作中,尤其是寫生中,大家都已習慣用雙眼來觀察物相,忽略了我們的第三隻“眼”,也就是我們的情感,當自然界的事物進入到我們眼簾時,我們不應該只是看到了什麼,而是我們想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一起來看看吧!

  

  
【:1】

  
【:2】

  
【:3】

  
【:4】

  
【:5】

  後,下面就來了解一下關於花鳥畫的知識吧!

  寫意花鳥畫簡介

  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許多大畫家同時也是大書法家,如蘇東坡、文徵明、鄭板橋、吳昌碩等等。書法的研習,對於真正的中國畫家來說不是可有可無的。我們常說的書畫同源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在遠古文字起源於圖畫,而是說書法的理論和實踐幾乎包容著中國畫用筆的全部美學價值和形式美的內容,中國書法與中國畫相比較它更加抽象,但在審美主旨精神上卻更為具體。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元明清以來中國的文人畫和書法的聯絡是如此的緊密,書法的修養對於寫意畫家是何等的重要了。

  古人論畫要求“筆筆見力”,這種力在運筆的過程中體現在臂力、肘力、腕力、指力的運用,首先要求氣沉丹田,再運氣到臂、肘、腕、指而達於筆端,所畫之點線要求筋、肉、骨、氣俱現,所謂筆絕而不斷 謂之“筋”,起伏成實謂之“肉”,生死剛正謂之“骨”,跡化不敗謂之“氣”。一個畫家要在自己的畫作中達到以上各項要求,不下一番苦功夫是很難做到的。

  在中國畫技法中,筆墨是不可分開的,墨主要是依靠筆來運用,筆也是要靠墨來體現的,故言用墨必須先談用筆,用筆不佳用墨亦即無章法可循了。筆講筋肉氣骨,墨分乾溼濃淡,筆墨的中介是水分的控制和運用。在大寫意花鳥畫中,用大筆潑墨直抒胸臆,要求畫家對畫理畫法有極高的掌握,有調動各種筆墨技法的極大的能力,方可有出神入化的佳境,神完氣足的佳作。用墨最忌平、板、死,筆活則墨活,筆死墨必死。一幅畫中墨的幹、溼、濃、淡、焦不可平均對待,用筆有節奏,用墨亦有節奏。寫意花鳥畫用墨尤其要注重大的節奏變化,大開大合的氣勢,不要拘泥於一筆一畫的小變化。綜觀以往,大畫家無不在用筆用墨的大氣勢上下功夫,不太計較區域性筆墨的一些小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