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牡丹怎麼畫_墨牡丹的畫法

  唐代劉禹錫有詩曰:“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在清代末年,牡丹就曾被當作中國的國花。牡丹花作為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下面是有關墨牡丹的畫法教程,歡迎欣賞學習。

  墨牡丹的技法

  一、花冠的點垛技法:

  ***一***用兼毫二號鬥筆,筆上水分不宜過飽,灰墨蘸稍深一點的深墨先點出花冠的淡色花瓣,包括上部左右的大瓣、下部左右的大瓣及受光部分花芯的渴墨碎瓣。這一部是鋪色,要注意在淡色瓣當中墨色的深淺變化和整個花冠墨色的乾溼,筆法的整碎。點大瓣時要有整碎的結和,即一個大瓣的左右往往都有不規則碎筆的補入。筆速不宜過慢,要有筆意的連續性和隨意性,這樣行筆的造型才會生動,筆觸的變化才能體現。

  ***二***第一遍灰墨稍干時要進行提色,注意這一遍提色是區域性的點、提。有的是在原花冠大瓣的邊緣上區域性覆蓋,有的是在灰色大瓣之間新補入重色瓣,都用側鋒將筆尖上的重墨隨點隨按,使濃淡墨色自然的滲化銜接,而不成一塊死墨。***見附圖右側花瓣的四個大瓣,右側兩個大瓣屬區域性覆蓋,而左側一、三之間的大瓣第二瓣為補瓣***從上側四個大瓣筆法上分析右側第一大瓣是補瓣,都是從下向右上推的筆法,先一筆深灰,再於右側邊緣補一筆濃墨。右側第二個大瓣是先從右上往下斜點一筆,又於這個瓣的右側邊緣補一筆上推的濃墨。

  中間碎瓣的提色尤其要慎重,一定要留好受光面的空白紙地,重墨要提的適當,寧少勿多,個別區域性上有擦,要結合上渴筆散鋒筆法的運用。濃墨的絲,提筆法有從外向裡走筆的***如花冠中心左側部分的幾筆碎筆濃墨***;也有筆尖朝裡向外點,通過筆的一壓,銜接好後面的淡色瓣,靠下部的碎瓣走左右的橫筆,總之碎筆要來自各個方向,這樣筆法的變化自然就有了。

  ***三***第三步是整理階段,這個“整理”更是區域性小範圍的重墨提絲。要突出重點,就是求得整體筆法變化。

  通過以上這三個步驟墨牡丹的生動造型即可體現。其中最重要的應當是筆法、墨法之間的結合。點垛大瓣要用“套筆”,所謂套筆是說一個大瓣往往不是 一筆點垛的成形,這其中要有一筆點入後,在筆不離紙面的前提下可向左、右擴張墨色,達到理想的塊面大小停筆,這就是套筆。它可豐富花瓣塊面的變化,使花的造型生動。墨色的乾溼、筆法的虛實以及方、園筆觸的塊面變化都是造型上不可少的。

  ***四***點蕊。墨牡丹的花蕊用色一種是純焦墨的濃黑,另一種是濃硃砂色。蕊要點得飽滿園潤,大小錯落,有聚有散。多層瓣牡丹的蕊要散點於花瓣之間,一般的復瓣牡丹花蕊可集中點入。

  ***五***花苞。花苞先用灰墨兩、三筆點垛出桃形,再用濃墨於兩側及尖形頂部點、提。

  ***六***花萼。花萼在點垛完花冠,花苞後隨即用墨色勾寫。

  二、牡丹葉的點垛:

  牡丹葉的點垛在理解了三叉九頂結構特徵的前提下,隨花形的長勢布葉。不拘泥於細節,在幾個葉組中外伸的明顯部位有一、兩處交待結構特徵即可。葉的仰、偃、反、正、側、折、前、後、大、小的變化在一幅牡丹花的畫幅上十分關鍵,一個葉片三筆畫出,當中一主筆長而寬,重按點垛,左右兩筆輕輕補入.。左側葉從葉梢入筆向後點按,右側葉從葉基入筆向後點按,筆法上正、側、順,逆、推、拉交錯運用。葉組之間要有主次大小疏密的變化。花冠以下垂葉居多,主本週圍仰葉居多,嫩葉、芽葉***均為仰葉***一幅畫上都要作適當的安排。墨牡丹的葉有溼筆,也要有枯澀的飛白筆才有筆意上的靈活。墨牡丹葉的安排要與花頭拉開距離,一般不要緊貼於花,這樣即突出了花,也起到了葉託花的作用。墨花墨葉都是墨色,一定要強調相互間濃淡的層次,要用出“墨韻”,即,同時輔助以乾溼的虛實筆法,體現筆墨這個中國寫意畫的獨特技巧。

  葉筋要在葉片半乾時趁溼勾入,先勾三筆主筋,分筋儘量簡化,左右各兩筆即可,主筋一筆當中融入一折,顯出筋脈 的挺勁不柔弱。重色葉重墨筋,淡色葉淡色筋,這樣才會整體協調。

  三、枝幹的穿插:

       老幹表皮粗糙,用硬毫二號鬥筆正鋒,側鋒轉換頓挫逆行,要畫得澀滯蒼勁,斜欹取勢,自下而上一氣阿成。老幹要安排二至三株,構圖上才現得平穩,嫩莖中鋒用筆,取光潔挺勁之勢,枝幹的穿插宜從構圖的整體去考慮,布葉不宜過多、過密,畫葉時要空出枝幹穿插的空間,做到心中有數,穿插得勢,疏密得宜,以少勝多。

  《露濃凝香》畫法步驟:

  步驟一:先點垛畫面右上方的主體花冠,再依次點垛左側偏下位置上的另一花冠。並以焦墨點蕊。

  步驟二:畫莖添萼。

  步驟三:依兩朵不同姿態花的造型布出幾個不同朝向葉組的仰葉與偃葉,做到花與葉的呼應。

  步驟四:畫老幹連線兩朵牡丹主莖,穿插嫩莖連線葉片。

  步驟五:從老幹的一側出嫩莖,點寫葉芽。

  步驟六:題字鈐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