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主髮飾名稱叫什麼呢

  古人很重視頭髮的修飾。早在新石器時代有類似現在“童花頭”的髮式,並且梳理得非常整齊,不知在五千多年前,究竟用什麼工具或方法才能作這樣的修剪。下面由小編給大家介紹古代公主髮飾名稱吧,僅供大家參考。

  古代公主髮飾名稱

  【笄 jī】笄是古人用來簪發和連冠的飾物,是簪、釵的鼻祖。古代男女均留長髮,笄為古代男女用來插定綰起的頭髮或弁冕的。從周代起,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髮髻,插上一支笄,禮後再取下。

  【簪 zān】簪是笄的發展,同樣起固定髮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紋飾,雕刻成植物***花草***、動物***鳳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並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貴重材料製作,工藝也愈發豐富,有鏨花、鏤花及盤花等。

  【釵 chāi】是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釵用來綰住頭髮,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髮上。髮釵的安插有多種方法,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數量也不盡一致,既可安插兩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數支,視髮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兩鬢各插六支,合為十二支。

  【步搖】是在頂部掛珠玉垂飾的簪或釵,是古代婦女插於鬢髮之側以作裝飾之物,同時也有固定髮髻的作用。一般形式為鳳凰、蝴蝶、帶有翅膀類的,或垂有旒蘇或墜子,走路的時候,金飾會隨走路的擺動而動,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

  【鈿 diàn】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簪釵是用來綰住頭髮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髮髻起裝飾的作用。

  【扁方】滿族婦女梳旗頭時所插飾的特殊大簪,形制與作用與漢人婦女髻上的扁簪類似。清代貴族婦女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都使用扁方,起到連線真、假髮髻之中“樑”的作用。裝飾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控制髮髻使其不散落下來。

  古代公主髮飾的意義

  從古代婦女的頭飾中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發展的經濟狀況,經濟越發達,婦女們所佩戴的頭飾越多,製作的也越為精巧,複雜。婦女們佩戴頭飾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講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場合所佩戴的頭飾不一。這點從《後漢書·輿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廟時所佩戴的首飾:“簪以瑇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蔮結。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級焉。”

  “皇后謁廟服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等,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雲。”“公,卿,列侯,中兩千石,二千石夫人,紺繒蔮,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舊唐書·輿服志》中也有記載:“武德令,皇后服有緯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緯衣,首

  飾花十二樹,並兩博鬢……鈿釵禮衣,十二鈿……;皇太子妃服,首飾花九樹,……細釵禮衣,九鈿……;內外命婦服花釵,翟衣青質,第一品花鈿九樹,翟九等。第二品花鈿八樹,翟八等。第三品花鈿七樹,翟七等。第四品花鈿六樹,翟六等。第五品花鈿五樹,翟五等。鈿釵禮衣,……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

  古代婦女的頭飾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傳承過程中我們汲取了很多,也捨棄了很多,在有著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崇尚簡潔的人們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樣華麗且形式複雜多樣的頭飾,但是簪,釵等頭飾並沒有消失,它們被簡化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經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簡單,大方的簪釵來綰頭髮。希望簪釵作為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繼續發展與傳承下去,中華文明這個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這樣一顆閃耀的珍珠。

  古代公主髮飾的型別

  公主最常見的髮型,按其梳編規律分為以上幾大類,在造型時,可依據各類的梳編法,採用髻、鬟,盤,綰、疊,擰,結等等手法,梳編

  出更多的髮式,並根據朝代、身分、年齡,個性崇好等結合而運用,就能創制較好的婦女髮式。

  半翻髻 半翻髻

  唐代婦女髮式多姿多型。唐段成式在《髻鬟品》中寫道:“高祖宮中有半翻髻、反綰髻、樂遊髻。明皇帝宮中,雙環望仙髻、回鶻髻、貴妃作愁來髻。貞元中有歸順髻,又有鬧掃妝髻。長安城中有盤桓髻、驚鵠髻,又拋家髻及倭墮髻。

  另外在《妝臺記》,以及《新唐書》、《中華古今注》等書中,也有對唐代婦女髮髻式樣的記述。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分別在唐代墓葬出土的陶俑,以及石槨線雕、壁畫中見到一些如古籍中描述的髮髻式樣,但都沒有我發現的西安東郊唐長安平康坊、西郊醴泉坊三彩窯出土陶俑髮式實物這麼集中和多樣。現將我發現和收藏的唐長安三彩窯陶仕女俑及其髮式分別予以介紹,以便從唐代婦女多姿的髮式這一側面窺探唐代社會的興旺和開放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