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彝族舞曲的介紹

  《彝族舞曲》是由王惠然作曲的琵琶名曲,樂曲以抒情優美的旋律,粗獷強烈的節奏,描繪了彝家同寨迷人的夜色和人們歡樂舞蹈的場面。下面就跟隨小編的步伐一起來了解一下琵琶曲《彝族舞曲》的相關內容吧!

  琵琶曲《彝族舞曲》的基本資訊

  彝族舞曲:王惠然1965年創作的琵琶獨奏曲,取材於雲南彝族《海菜腔》、《煙盒舞》。以抒情優美的旋律,粗獷強烈的節奏,描繪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人們歡樂舞蹈的場面,音樂富有濃郁的民族特點,並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深受眾多音樂家喜愛,被改編成古箏、三絃、揚琴、阮獨奏曲及管絃樂曲。殷飈將它改編成吉它獨奏曲,1987年參加在珠海舉辦的中國國際吉它藝術節中得到國內外的高度讚揚,成為一首在吉它界中頗有影響的吉它名曲。

  琵琶曲《彝族舞曲》的創作背景

  王惠然在關於《彝族舞曲》的創作體會中這樣寫道:“那時***1956年***,我們每天隨著彝、苗族的馬幫,一起跋山涉水,經常是腳踩雲彩,頭頂藍天,飽嘗了十萬大山的巍峨雄姿和風景如畫的山寨美景。那時我們還在半夜二四點鐘出發趕路,一路上明月皎潔,夜色迷人,與大地朦朧的景色競相交輝。這些就是以後在《彝族舞曲》的‘引子’中所描寫的意境。”“在行軍的路上,趕著馬幫的老鄉們常常為我們演唱風格別緻、豐富多彩的彝族民歌、山歌,我們還留心觀看他們的表演,學習了不少民歌和舞蹈。其中最感人的是彝族舞蹈《煙盒舞》***又名《烙上一個洞,繡上一朵花》***,它那優美動人的舞姿,柔美動聽的旋律,輕快、富有彈性的節奏,給我們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加上其他絢麗多彩的彝家音樂,為創作《彝族舞曲》提供了堅實的生活基礎,積累了豐富的音樂素材。

  作品於1959年開始創作,經過多次修改,於1960年底定稿。樂曲問世後,很快流行全國,並被選為高等音樂院校的琵琶教材。

  琵琶曲《彝族舞曲》的段落分解

  〔一***以輪指開始,慢起漸快,猶如悠揚的笛音。接著從彝族山歌《海菜腔》發展而來的緩慢自由、色彩朦朧的旋律,描繪了恬靜朦朧的山寨美景。

  〔二***主題源自彝族民間樂曲《煙盒舞曲》,琵琶演奏時以推輓指法奏出柔美的滑音,旋律優揚,富於歌唱性,並伴以舞蹈性節奏音型,生動地描繪了姑娘們輕盈的舞姿。

  ***三***與***四***主題旋律被簡化,速度突然加快,力度加強。運用掃弦技巧,刻畫了小夥子們跳舞的陽剛勇猛氣質,使舞蹈場面更為熱烈。〔五***出現一小段以均勻音型陪襯的長音旋律。速度的突慢,對比鮮明。尾部又回到***四***段的快速度。〔六***段渾厚深沉的一連串排比短樂句,樂音堅實有力、熱烈紅火。尾部以音區的逐層提高把把音樂推向高潮。

  ***七***與[八***再次呈現對比性的抒情段落。更加充分發揮了曲首悠揚的笛聲和歌聲,展現了一個更加恬美、朦朧的意境,表達一對對戀人互吐衷腸,情意綿綿的情景。

  ***九***重複主旋律,漸弱漸遠,如同熱戀的青年男女沉浸於幸福之中,意境深遠。

  在此曲中,王惠然首創”四指輪“技法。即在傳統扣輪、挑輪、勾輪的指法基礎上,把右手大指分離出來,用食、中、無名和小指作輪。大指彈奏獨立的伴奏聲部,以奏出復調或和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