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唱法發展階段

  中國民族唱法在其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幾個階段,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與演變,才逐步形成了較為統一的格式。下面就跟隨小編的步伐一起來了解一下的相關介紹吧!

  :形成期

  40年代初期,隨著民族救亡運動的深入,民族音樂配合敵後抗戰的需要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特別是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召開,為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指明瞭方向:在民族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創造有中國民族風格的民族音樂新形象。1945年由女高音歌唱家王昆首演的新歌劇《白毛女》的問世,標誌著中國新歌劇和統一的中國民族唱法的形成。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除王昆之外,還有稍後的郭蘭英、何紀光等,他們為中國民族聲樂在唱法上的統一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形成期唱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完全使用真聲***俗稱“大本嗓”***去歌唱。由於聲音缺乏氣息的支援,喉嚨較緊,因而流動性不夠,硬且直,表現抒情與婉轉的作品難度較大。

  :發展期

  新中國成立後,民族聲樂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特別是進入到了50年代的後期,一批具有跨時代水平的歌唱家先後湧現出來,他們是女高音王玉珍、馬玉濤、阿旺、於淑珍等,男高音呂文科、郭頌、胡鬆華、姜嘉鏘、吳雁澤等。他們的歌聲傳遍了祖國各地,許多曲目至今仍在傳唱,如王玉珍的《洪湖水,浪打浪》,馬玉濤的《馬兒啊!你慢些走》、於淑珍的《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呂文科的《克拉瑪依之歌》、郭頌的《烏蘇裡船歌》、胡鬆華的《讚歌》等。

  這一時期的唱法特點主要表現為:以民族唱法的發聲方法為基礎,結合運用西洋美聲發聲方法,走出一條中國民族聲樂的新路。在這一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的代表人物朱逢博、男高音歌唱家吳雁澤,在幾十年的演唱實踐與研究探索中,他們將西洋發聲與民族唱法有機的結合起來,研製出了具有獨特風格的唱法。即將假聲運用於民族唱法之中,使得真假聲能在歌曲的演唱中結合。吳雁澤唱法的最大特點就在於聲音在高音區的漸弱***真聲轉為假聲的運用***和聲區的自如轉換,以及利用氣息的控制使聲音的力度變化恰到好處,如演唱《清晰的記憶》在高音區的處理就是如此。這種技巧在聲樂界是高難度的,他們的演唱方法對當代民族聲樂的發展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成熟期

  改革開放的春風,為民族聲樂帶來了藝術的春天。一批優秀的立足於民族聲樂的改革與發展的耕耘者,用他們辛勤的汗水精心培育出了無數個歌壇新秀與人才。如果說女高音朱逢博、男高音關貴敏和蔣大為的出現預示著民族唱法走向成熟的開始,那麼,女高音、董文華,男高音閻維文的出現則標誌著中國民族聲樂民族唱法已走向了成熟的新階段。

  成熟期唱法的特點,可以說是朱逢博、吳雁澤唱法的發展與繼續。、董文華、閻維文等所運用的演唱方法,明顯反映出“中西”結合這一特點:聲音圓潤且流暢,高音通達並帶有泛音***是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在發聲技巧方面的區別焦點***,因而更富於表現力。由於民族唱法在發聲方法上結合與吸收了美聲唱法的泛音運用,其作品的表現難度也更接近於美聲,如男高音歌曲《說句心裡話》、《小白揚》、《再見了,大別山》,女高音歌曲《父老鄉親》、《我們是黃河泰山》、《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無論是從作品的音域和音樂的大幅度跳躍,還是從旋律的抒情性與歌唱性來講,都具備了氣勢磅礴頌歌般的讚美性這一特點。可以說,成熟期的民族唱法,是一種值得繼續研究和普及推廣的唱法,它代表著中國民族唱法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