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的保養方法是什麼

  古箏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那麼,在保養古箏的時候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呢?下面就跟隨小編的步伐一起來了解一下古箏保養方法的相關介紹吧!

  古箏的保養方法

  古箏使用的場合最佳溫度為20℃,最佳溼度為50%。一般情況下,溫度保持在16-28℃、溼度在50~70%之間的空間內使用古箏對樂器振動和發音都較有利。

  古箏在使用時應輕拿輕放,避免碰撞或劇烈震動。

  古箏應置於乾燥、陰涼通風處,避免潮溼、雨淋和陽光直接曝晒***北方地區冬季不能靠近散熱的暖氣片,以免曝烈或變形***,不要放在廚房內或容易接觸油煙的地方,油煙的吸附會直接影響樂器音色。

  古箏使用後可用幹軟布拭抹去琴絃上的汗漬等,以防琴絃生鏽。不用時最好用箏罩罩上,以減少灰塵、光線或潮溼空氣等對古箏侵蝕。

  古箏應經常使用,有利於琴絃張力的穩定,琴體經常震動,能促進音色日趨完美。

  古箏的音準受溫度、溼度及震動等條件的影響。一旦發現琴的聲音不準應及時調音,否則會影響演奏效果。

  定期對古箏進行護理,可用軟毛刷或幹軟布等清理擦拭琴體,切不可用水淋洗,特殊情況可向廠方或當地經銷商諮詢。

  如短時間不彈箏,也不要將弦子鬆掉或將箏柱下掉,只要防潮、防晒、防灰即可,不可直接放在地上或掛在潮溼的牆上。溼氣較重時,將古箏放入盒內,並在盒內放入乾燥劑。

  古箏的高音弦易斷,可購置1—5弦做備用,低音弦一般不易斷。斷了弦要請大人立即補上***鬆了也要換***。

  經常把音調準,才能保持音色的純淨。

  古箏的基本構造

  古箏的統一規格為:1.63米,21弦。古箏的面板大多數採用河南蘭考的桐木製造,框架為白松,箏首、尾、四周側板有紅木、老紅木***緬酸枝***、金絲楠木、紫檀等名貴木材,古箏的音質取決於面板和琴絃,周邊用料對古箏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紅木、紫檀、金絲楠木為佳。早期到近代也有過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區的箏又有多種定弦法,箏的新種類還有“蝶式箏”、“轉調箏”等。

  古箏的起源

  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就在當時的秦國***現陝西***一帶廣泛流傳,又名秦箏。算起來,它已經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了。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漢族民族樂器,一共10級。戰國時期盛行於“秦”地,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李斯列傳.諫逐客書》中所引資料,頗有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李斯《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說:“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Q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也有說法為,箏是戰國時的一種兵器,用於豎著揮起打Q人還有一句古話叫“箏橫為樂,立地成兵”。後來在上面加上琴絃,撥動時發現悅耳動聽,於是發展成樂器。隨著8時間的推移,兵器也越來越輕便,箏這種體形龐大、質量不輕的兵器就被遺棄了。所以眼下人們見到的箏都是以0樂器的形式出現的,形態優美,並附有裝飾。

  漢代應邵《風俗通》載文:箏,“謹5按《禮樂記》,五絃,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從應邵的《風俗通》2所載可知,漢以前的箏其制度應為“五絃,築身”,但是當時“並***山***涼***甘肅***二州箏形如瑟”,應邵不知何人4所作的改革,還記下了“蒙恬所造”的傳聞,這又是說明,漢代在西北地區已經流傳瑟形的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