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的二胡作品曲_簡析阿炳的二胡曲

  阿炳是非常著名的音樂家,出過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你知道阿炳二胡的作品曲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阿炳的二胡作品曲,一起來看看吧!

  阿炳的二胡作品曲

  阿炳現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鬆》、《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六首。

        阿炳的二胡作品曲詳解

  《二泉映月》

  作品創作於1950年親自錄音傳譜的二胡曲。該曲問世以來,不僅以二胡獨奏形式 華彥鈞是我國傑出的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他自幼在音而且還被改編成各種形式的器樂曲,以它那優美抒情的旋律和深切感人的音樂內涵而聞名國內外。

  《聽鬆》

  《聽鬆》又名《聽宋》,其內容似乎是描寫宋代偉大的愛國將領岳飛。樂曲通過鬆濤借物詠懷,在讚頌民族英雄岳飛軍威的同時,傾注了他剛直不阿的性格和堅定自信的意志,歌頌了中國人民青松般高潔的民族氣節,鋼鐵般堅強的鬥爭意志和戰勝敵人的英雄氣概。全曲氣魄豪邁,剛勁有力,堪稱音樂珍品。

  《寒春風曲》

  作品通過對初春寒風的描繪,表達了被壓迫者的沉重哀嘆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表現了作者苦難坎坷抗爭的一生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大浪淘沙》

  作品表現了作者對不平人世的無限感慨及對命運的態度。此曲經楊蔭瀏、曹安和二位先生錄音並記譜才得以儲存下來。據阿炳生前所言,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彈奏而成。但據楊蔭瀏查證,道家中並無此曲。樂曲第一段旋律與廣東音樂《三潭印月》曲首的旋律相近似,很有可能此曲是華彥鈞根據他所熟悉的音調創作的。 此曲最大的特點是,雖現一般把它分在“文曲”一類中,然而它具有自己內容和情感上的顯著特徵,這完全和阿炳的身世密切相關。例如,運用鑼鼓的節奏音型,尤其是在慢板中造成一種跌宕起伏、頗具氣魄的勢態,確實具有蘇軾《念奴嬌》詞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那種關西大漢持銅琶鐵綽演唱的氣概。在長輪的運用上,也具有緊湊起伏的強烈效果,表現出一種對黑暗現實控訴的情感。而在推輓、滑音的運用上,更是摒棄一般文曲的那種閨怨氣息,而代之以硬朗的奏法和多用大幅度的、效果突出的下滑音,頗具氣勢。

  《龍船》

  作品描寫人們在端午節龍船競渡時的歡樂情景。阿炳為表現歡樂紛繁的節日場面,選用了民間吹打音樂中常用的迴圈體結構,“打”一段,“吹”一段,吹打相間進行。

  《昭君出塞》

  作品通過刻畫昭君出塞時的情緒變化,表達了作者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無限感慨。

  阿炳二胡的創作風格

  阿炳用的最多的樂器,仍是那把家傳的紅木胡琴,經常拉的樂曲,也仍是那首象徵了自己一生命運的《二泉映月》——溫柔、悽苦、文雅、憤恨、寧靜、不安諸多情感相互交織的宛如夜之皓月一般的樂曲。他將此曲視為自己的眼珠一樣重要。他仍在不斷地修改它,對樂思、節奏加以潤色,他要在自己的遭遇上再追加上一段遭遇:音樂的遭遇!同樣,他也想在痛苦上再追加一種痛苦:音樂的痛苦。

  在他出入酒肆茶樓所用的節目單上,這首曲子暫時用的題目是:《惠山二泉》——一直到他臨終的前半年,他才以一名創作者的勝利的口吻,向外人宣佈,它的名字叫《二泉映月》。

  這首曲子開始並無標題,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賣藝時並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稱做“自來腔”,他的鄰居們都叫它《依心曲》 ,後來在楊蔭瀏、曹安和錄音時聯想到無錫著名景點“二泉”而命名為《二泉映月》***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這時方定下曲譜。賀綠汀曾說:“《二泉映月》這個風雅的名字,其實與他的音樂是矛盾的。與其說音樂描寫了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深刻地抒發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無錫舉行的一次音樂會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後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1951年,天津人民廣播電臺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週年國慶時,中國對外文化協會又將此曲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送給國際友人。從此,此曲在國內外廣泛流傳,並獲得很高評價。1985年,此曲在美國被灌成唱片,並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國樂曲中名列榜首。

  後來,彭修文將此曲改編成民族器樂合奏曲;吳祖強改編成絃樂合奏曲;丁芷諾、何佔豪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丁善德改編成絃樂四重奏等等。中國唱片社曾將阿炳於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鋼絲錄音製成唱片,暢銷海內外。

  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