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高低音怎麼彈教學視訊

  現今的鋼琴藝術教學,大部分都是隻重視鋼琴演奏的技術,忽視了鋼琴演奏過程中的音樂表現力,使得演奏出的鋼琴作品缺乏豐富的感染力,阻礙了鋼琴藝術教學在未來社會中的更好發展。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鋼琴高低音區的調律

  鋼琴調律時,中音區音程間的拍音快慢適中,拍頻差明顯,聽覺辨別就容易得多;而在高、低音區,因多方面的因素,中音區來,要麻煩得多,難度大、效率低。

  1.調低音區

  低音區頻率低、泛音強,發出的聲音含混不清,基頻與倍頻很容易混淆。為提高調律精度和效率,可採取以下方法:

  ***1***“慢彈快調”,也就是擊鍵要慢、運扳要快。調低音時,慢彈才能注意到尾音中拍音的動態。先把要調的音放低,然後快速運扳,這有助於聽清拍音的變化。

  ***2***採用“半音升降法”。把要調的音與右邊鄰近音調成同度,再把它慢慢降到應有高度,然後用多種方法檢驗音準。

  ***3***利用純五度、純四度和大三、大六度,在最低音區還要用十度和十三度或用十二度和十五度音程的相互交叉對比檢驗其音準。這裡值得一提的是,調E8鍵以下的音時十五度、十二度音程的拍頻的清晰度要比四度、五度的明顯得多。

  ***4***聽有關音的大三和絃效果。

  ***5*** 這裡介紹W•B•懷特的最低音區調律方法,即利用上方小七度。比如要調C16時,取其上方#A26 ***bB26***音,分辨拍頻數。從下表可見,小七度音程下行時所提供的易於辨別的拍頻下降值。

  音 程 拍頻***拍/秒***

  bB26—C16 8

  G23—A13 7

  E20—#F10 6

  #C17—#D7 5

  A13—B3 4

  G11—A1 3.5

  2.調高音區

  高音區頻率高、餘音短而弱,加上G71以上各音的弦槌敲擊聲的明顯干擾,使音不易調準,而且很容易造成聽覺疲勞。一般來講,好的聽覺對C64—G71以下的音的四、五度的拍頻能夠分清,再高的音用三、六度檢驗就更加困難。因此,與低音區一樣必需採用多種方法去校驗。方法如下:

  ***1***在F69以下可用純八、純五、純四度或大三、大六度音程之間的拍音的交叉對比的方法;在 最高音區用十五度、十二度或十度、十三度來校驗。

  ***2***利用分解和絃來校驗。這不僅可以放鬆一下聽覺,也容易“抓準”感覺上的音高,是一種較實用的方法之一。

  ***3***用“緊彈慢調”的方法進行鋼琴調音。比如把下 方八度或四度、五度音彈出延長音的同時,“緊彈”和 輕彈要調的音***見下譜例***,這樣能夠彌補餘音 短、聽不清拍音的缺欠。“慢調”指的是慢、穩、輕,這是運用扳手的關鍵功夫之一。高音區琴絃短、張 力大,絃軸的微動即會在音高上有敏感的反應,因此“慢調”是行之有效的。

  ***4***調音時左右耳交替使用並變換距離,不失為積極的方法。

  ***5***G83上方各音的同度調音,可用撥片***或手指甲***撥絃的方法,聽辨起來要輕鬆得多。 3.輔助工具 這裡推薦一種專門用於高、低音區調律的木製輔助工具——弓形卡,用於十度至十五度寬音程的按鍵。該卡製作容易,使用方便***可伸縮調節***,實踐證明在專業調律中確能提高效率。

  彈鋼琴身體協調的重要意義

  彈奏鋼琴時身體要協調,這是貫穿鋼琴教學始終的重要問題。身體的的協調牽涉到鋼琴彈奏的基本坐姿和體位等方面,是從第一課開始就要明確的一些問題,隨著程式的深化,又要不斷髮展和更好地運用。

  保證身體協調的根本是正確合理的坐姿。從開始學琴起,就要明確,坐的前後和高低都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進行調節。坐得太近了使手缺少了活動餘地,影響了手臂的舒展;坐得太遠了,影響對鍵盤的控制,不利於力量的集中;從太高或太低了同樣影響力量的合理自如運用。應以下臂與鍵盤基本持平為準。

  身體要處在較積極的、利於運動的狀態,所以首先要稍挺直一些,不要彎腰駝背,不要聳肩縮脖,保持上身的自然協調。隨著級別的上升,程度的提高,對力度、速度、音樂情緒和色彩的變化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所以身體的參與和調節也越來越重要。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好的演奏,身體都是非常協調地隨時調節著的,而不是僵硬而緊張的。

  我們可以這樣來形容,一開始學琴時,要坐正,像一棵向上的樹;而當進一步要求後,就逐漸讓身體像一棵在風中搖擺的樹,能隨風而前後左右。如果說坐琴凳以上的部位,為露出地面的樹幹,那麼,樹根--雙腿和腳還要作出必要的支撐,在必要的高潮時甚至用從腳尖--腿--軀體--手臂-- 指尖進入鍵盤的全身協調力量,來產生最巨集亮、豐滿的聲音。所以臀部要穩定而固定地坐在琴凳中部,為了便於靈活用力,不要坐滿,坐一半即可。而且為了照顧到高低音,要坐在鋼琴中部,不要隨意挪動,而兩條腿放在踏板兩旁,在強奏時左腿可後撤作為全身力量支點。這是坐姿的基本要求。

  至於身體的左右調節,主要依據音的高低。以音階為例,弱低音區時,身體重心放到左腿方面去;彈中音區時,身體重心兩面擺平;彈到高音時,身體重心側往右腿方面,我們如果雙手彈四個八度同向音階時,身體就有一個自左至右,又自右至左的重心轉移過程。再說上身的前後位置。上身的前後可以根據音量的大小、力量的強弱來確定。一般規律是,較弱的力度時,身體可處在較正的位置,力度越強,身體可越向前傾一些。整個身體臆後活動的範圍以坐直為基準,隨音量加大而逐漸前傾。

  反之,隨著音量減小從前傾的位置逐漸回到身體的坐直位置。需說明一點是一般不用後傾身體的位置。但在高階程度時,在一些很寧靜的弱奏段落,隨演奏的需要亦可有適當的後傾,但在基礎學習階段則不提倡重心向後,因為學生首先要做到把力量下去。上述的前後調節,完全應是靈活、協調,並隨時變化的,而且用力應是有彈性的,有向前的力量,必有相應的反作用力,所以再強的用力也不能是一成不變的固定前傾,有向前的動作必有回來的動作,這點一定要記住。

  有了隨鍵盤高低而變化的身體左右動;又有了隨力度大小而變化的身體前後動,這些動作在樂曲中是千變萬化的,由此,我們的靈活身體調節就能使身體形成像一棵風中搖擺的樹,安靜的樂曲,身體的動作也會安靜,而變化幅度大的樂曲,身體也會有相應幅度較大的動作,這是合理的,也是一致的。

  在考級和教學中,有的人彈琴身體後傾,使不上勁,造成聲音力薄;有的人彈琴時身體較板,不善調節,彈出來的音樂平淡而缺乏變化,常是顯得無動於衷,這跟內心音樂感和由引產生的必要身體調節都有關係;也有的人彈琴時,人在琴凳上挪來挪去,不會坐穩在中間,身體再左右搖動;在程度和級別高一些的學生中,由於身體不會協呼叫力,而彈不出較強和豐厚的聲音,樂曲做不出高潮,缺乏應有的強弱變化......這些毛病,無不和身體的是否協調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