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學習的十大心法是什麼

  笛子是以氣息作為動力使其發出音響的樂器。由於人的生理結構對氣息存在一定限制,使演奏者在吹奏過程中,在技巧的運用及表現力上受到很大的制約。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笛子學習的心法

  一、勢

  勢即姿勢。對於笛子的演奏姿勢,常常是把它作為一種知識來介紹,而不是把它作為一種需要通過訓練才能獲得的技能。

  如果對姿勢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一旦形成不良的習慣,再要糾正就是很難的了。俗話說:習笛不難,改笛難。演奏姿勢力求自然,放鬆、合理,並經過一定時間的“擺架子”訓練。在獲得正確的姿勢並且鞏固定型後,才可以進行其它內容的訓練。

  教師對學生的演奏姿勢一定要認真輔導,細緻到位。學生也一定要花大力氣去掌握,千萬不要疏忽。

  演奏姿勢要體現自然、合理、符合人體生理特點的原則。

  頭要正,下巴稍抬起,保持呼吸的暢通。不要聳肩,兩肘自然抬起。胸背順直,不挺不駝。腰豎起,不哈腰。兩腿或成稍息狀,前四後六;或成平行狀,左右各五***指兩腿的重心分配***。坐時,不要坐滿凳。

  嘴角微向兩邊拉開,呈抿嘴微笑狀。上下脣平行,上脣不要包住下脣,不露齒。口腔微微開啟,感覺好象含了一點水。舌尖平置輕抵下齒,作“噓”字發音的口型。

  笛身與嘴脣平行,與鼻樑垂直。笛吹口不要向內側或向外翻。初學者容易犯笛吹口向內傾的毛病,教師要經常給予糾正和提醒。

  吹笛的氣流與緩急,要隨著音域的不同而調整。通常吹低音區時,用緩吹,氣流角度稍小;吹中音區時,用平吹,角度適中;吹高音區時用超吹,角度相對大些。而這些,都要用耳朵來辨別控制。

  手形,手勢是演奏姿勢中最重要的部分。

  手形要自然、放鬆。當雙手自然放鬆下垂時,此時的手形是最合適的,手指自然彎曲呈弧形狀,所有的指關節都不要塌陷。手掌心函空,虎口不要夾緊。用這樣的手形執笛是最符合人體手的自然特點的。

  執笛的方向有左右兩種,現在逐漸都向右方向執笛。通常,右手執笛時的手勢都比較自然合理。而左手執笛時的手勢容易出現問題,尤其是左手大拇指的位置不合理,虎口容易出現僵力;還有左右指根關節塌陷,左手好象掛在笛子上等等問題。其實,觀察一下右手,左手向右手學,這個問題還是好解決的。

  按孔要嚴密,用指肚或指端按孔,只要不漏氣都是可以的。吹大笛和吹小笛時,手勢和按孔方法都應該隨機調整。

  演奏的姿勢除了外形要求外,還需有內在的精神要求。一拿起笛子,應該馬上投入到演奏的狀態中去,全神貫注,一觸即發。那種只有外表的形態,缺乏演奏的精神狀態,還稱不上是完美的演奏姿勢。

  二、心

  心即演奏時的心理狀態,演奏其實就是把心裡的音樂通過生理的活動表現出來。因此,心裡有音樂,才能演奏出音樂。心裡沒有音樂,演奏出來的只是音符。

  古人云:胸有成竹,下筆有神。心裡如何才能有音樂呢?多聽是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其次,是多吟唱。可以說,吟唱是所有音樂活動中最基本的功夫,在吟唱中感受音樂的韻味與情感,在吟唱中獲得音樂的無窮想象,捕捉藝術的靈感,創造出音樂藝術新的境界等等。只有吟唱得有滋有味,聲情並茂,乃至聲淚俱下,才有可能演奏出感人肺腑的樂章來。

  吹笛還要學會在心裡練,即在心裡冥想演奏。經常把樂曲的曲調、速度、強弱、音色、韻味情感以及演奏技法等,在腦中“過電”。練笛要練心。你心中的音樂越清晰,你吹笛時也會更深刻。

  三、氣

  氣是吹笛的動力。氣不在長,而在於控制的能力。

  氣息控制的功夫,是要靠長期的苦練才能獲得的。氣息控制與笛子音準關係很大。氣息控制不穩定,氣息不到位,音就會偏低;氣息越位音又會偏高。常見的通病是八度吹不準,排除樂器本身的原因,是與音準概念不準有關。而音不準,氣息就不能到位,笛音就吹不準。氣息控制與笛子的音色也有很大關係,氣息暢通,音色才會飽滿。

  氣息控制離不開正確的呼吸方法。笛子演奏中的呼吸法,大致可分:深呼吸、中等呼吸、淺呼吸以及特殊的迴圈呼吸。從音樂出發,象悠長的緩慢的樂句,可用深吸慢呼的深呼吸法;四平八穩中等速度的樂句,可用自然中等的呼吸法;而快速的樂句,大段的三吐或16分音符的連續,就要用快吸快呼的淺呼吸法。對於一氣呵成的大篇幅樂段,只有用迴圈呼吸法才能勝任。

  吸氣時兩肋盡力張開,帶動腰肌一起活動***有時會有點酸***,呼氣時自然地還原。一張一合。要走出練長音的誤區,許多人片面理解長音就是能吹幾十秒鐘,結果聲音能吹得很長,質量卻一塌糊塗。長音首先是質量,要從有質量的短音練起來。吹不長,暫時沒關係,把音質吹好,慢慢地長功夫了,就能長了。

  氣息要分清位置。深呼吸的位置在下腹,中呼吸的位置在上腹,淺呼吸的位置在胸部,幾種呼吸法在演奏中是交替使用的。有些人認為胸式呼吸不可取,我認為是片面的。

  笛子的吹奏要有支撐。低音要鬆沉,高音要頂住,不能鬆懈。傳說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他唱高音時,腹部居然能推動一架三角大鋼琴。笛子與其說是用嘴吹出來,還不如說是用肚子“哈”出來的更恰當。打拳時,要“哈”!“哈”!“哈”!才能發力,吹笛也常如此。樂句的音符多用“哈”的感覺來吹奏,便更容易打通呼吸,獲得氣息的支撐。用“哈”氣來吹奏的吐音叫作“氣吐”,很有彈性。用連續的“哈”氣來吹奏的長音叫作“氣振音”,富有歌唱性。

  四、指

  笛子的音律是靠手指的運動來獲得的。手指的技術常有“疊、打、顫、贈、歷、抹、剁、滑”等。這些技術要練好、練精,運用自如。除外,音階訓練也是手指很重要的基礎技術。各種速度、各種調的調式的音階上下行,要乾淨利落,不能拖泥帶水;各種音程、各種分解和絃都要練熟,達到得心應手、隨心所欲的程度。多練音階、音程、分解和絃,對手指技巧的提高非常有效。

  按半孔也是手指的重要技術之一。半孔發音要準確、穩定,音色要一致。六個音孔都可作半孔練習。第三孔的按半孔技術,一般不為人注意。由於六孔笛子的第二孔往往偏低,如果可能,微微開啟第三孔的一點點來,就會使第二孔獲得準確的音準。笛子的半音階上下行,除了運用按半孔外,還要與叉口指法結合起來。總之,怎樣方便、怎樣音準就怎樣吹。有法無定法。一支笛可轉五至八個調,多作移調練習,熟能生巧,練在手上、練在心裡,要用時就方便了。

  指法順暢的叫順指法,彆扭的叫拗指法。要多練拗指法,象全按作***5***時的13531353或26462646等等,要快速持久,不能吹亂。其它的拗指法可自己去尋找,然後花精力去練好。

  五、舌

  舌的技法主要有花舌、吐音。花舌也叫“打嘟嚕”,常在北方笛曲中使用,有的人一學就會,有的人需要堅持練習才能掌握。用舌根後的聲帶振動發出的叫“喉音”,用得較少,偶爾用之,會使演奏增色不少。

  吐音是笛子演奏的重要技法,樂曲的高潮、炫技部分常用吐音,尤其是雙吐來完成的。吐音分:單吐和雙吐。單吐:“T”,即用舌尖輕輕地吐奏一下,發出短促、輕快的音響;還有一種單吐,即已介紹過的“氣吐”“H”;還有用脣輕輕地一吐的“脣吐”“P”;三種單吐的區分雖很微小,但韻味是不同的。雙吐:TK。T與K在音色上、力度上要求統一,要有顆粒感。要多作K的練習,多作三連音、五連音的練習對雙吐的勻稱平衡性也有益處。

  如:

  雙吐,舌的運動要與手指吻合,匹配。常見的毛病是舌頭失控,一個勁地快,手指運動跟不上。要從慢練起,一點點加快。熟練後可作變速練習,真正使舌與手指協調一致。

  三吐也是常用的技法,其形態主要有前十六分音符,和後十六分音符。在較長篇幅的三吐演奏時,還可以用“搶氣”來獲得氣息來源,並可使三吐更活潑,更有動感。

  較長時間的十六分音符的快捷雙吐,沒有吸氣的時間空隙,可用“迴圈雙吐”的技術。即在T或K的同時極快地搶氣,以保持雙吐的連貫進行。我曾教過許多學生掌握“迴圈雙吐”法,一般十幾分鍾便可掌握要領。最快的是銅嶺橋的周密同學,我一講要領,幾秒鐘,她便能在固定音型上吹奏“迴圈雙吐”了。“迴圈雙吐”遠比“迴圈呼吸”容易,“迴圈雙吐”主要是方法,方法明確了,一練就成。“迴圈呼吸”主要是功夫,功夫不到,即便明確方法也要有一個練習的過程。

  吐音要從音樂的需要出發,有時需要乾脆、有力,象《我是一個兵》等等,有時需輕快,連貫,象《腳踏水車唱山歌》等。這時的吐音,就象一條線,把一顆顆的珍珠串起來,有人稱它為“連吐”。《牧民新歌》、《流浪者之歌》中都應用“連吐”的技術,使吐音不但顆粒感強,而且更連貫,更富音樂的流動感。民間還有一種吐音叫“碎吐”,就象胡琴的“碎弓”,也很有特色。

  舌的技術運用,就如絃樂器的手法,變化多端,非常細膩。要分清樂句中,哪些地方該用連,哪些地方該用斷,哪些地方是先連後斷,哪些地方又是先斷後連。象講話一樣,有抑揚頓挫的區別,才能使人明白、好聽。

  六、脣

  脣的技術是最不為人注意的。過去把吹笛分為“氣、指、舌”三大件,就是忽略了脣的重要性。其實,笛子的音色、音準、音量都與脣的控制分不開。脣的功夫不好,音色就難聽,嘴脣還會打哆嗦。笛子上表現力很強的漸強漸弱的效果,就需要脣肌、頰肌的控制。泛音的輕輕長音,也同樣,脣控制不好的,泛音就破了。超吹高音更需要脣的功夫,沒有脣的功夫,高音就上不去。除了練笛外,可經常做做“脣肌操”、“頰肌操”,對提高脣肌、頰肌的功能很有用處。

  七、勁

  勁,也叫功夫。是在自然正確的方法前提下,日積月累地練出來的真功夫。吹笛不能用力,一用力就僵;吹笛要有勁,沒有勁就軟。勁與力是有區別的。勁是練出來的,能控制的。吹笛用力,面紅脖子粗,吹出來的聲音是死的、顫抖的。手指用力,手指就硬了,動不了了,吹不久,手就痠痛,人就累了。吹笛的勁,有明勁暗勁之分。不露聲色,看似輕鬆,吹多久也不累的用的是暗勁,內勁。明勁,也叫爆發勁,常用在超高音和強音的時候,具有很大的穿透力。

  手指練出勁,叫指勁。用手指敲擊音孔,會“啪啪”作響,手指有勁,跑動飛快,乾乾淨淨,極富彈性。旁觀者還沒看清手指的運作,一串美妙的聲音就飛起來了。聽有指勁的人吹奏,你會覺得他的聲音裡面有東西,象珠落玉盤,流暢無比。手指沒有勁的,演奏呆板,快不起來,也慢不下來。一定要把力與勁區分開來,手指一用力,就僵死了。

  嘴脣,頰肌有勁,叫嘴勁。有嘴勁的,音色透亮,收放自如。如不用勁,音色就失去光澤,缺乏變化。

  丹田有勁,吹出的聲音有“骨子”,沒有勁,就軟綿綿的,聲音沒有穿透力。

  吹笛更要有整體勁,渾身上下就象繃著的弦,有彈性,精氣神充足,象打足氣的球,要有“能上九天攬月,能下五洋捉鱉”的氣概。吹笛有整體勁,寒冬臘月頭上也會熱氣騰騰。“吹笛沒有勁,總歸藝不精”,吹笛練出勁,尤其是從小練成的童子功,到老都不會退功,這不是誇張,勁就是功夫,吹笛練出勁來,並能逐漸懂勁、用勁的方能成為高手。練勁最忌蠻力,要自然、放鬆,慢慢地練。要去體會,堅持不懈,功到自然成。吹笛有了勁,神采也自然就出來了,演奏達到出神入化之境,才會有神韻,這是無數藝術家終身追求的境界。

  八、眼耳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心裡的音樂也需要透過眼睛的窗戶傳達給聽眾。瞎子阿炳帶著的墨鏡,是舊社會留給他的無奈。用眼神傳情達意,不要過分做作。演奏時,眼觀六路,注意與指揮、樂隊的配合。看譜時,眼光要有提前量。除了能看簡譜外,還要掌握五線譜,尤其是笛子專業的青年更應該如此。

  俗話說,耳聽八方。要養成傾聽自己演奏的習慣,還要關注傾聽樂隊的聲響,擺正自己在音樂中所處的地位,該強的則強,該弱的則弱。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音色等,都要仔細聽辯,耳朵要敏銳、反應才能快捷。有個偉人曾說過,離開音樂的耳朵,再美好的音樂也是沒有意義的。

  九、格

  格,即演奏風格。笛子演奏的風格,按約定俗成的說法,分為南北二流派。南派氣息細膩,北派火爆。南派運指飄逸,北派剛勁。傳統南派鮮有用舌,北派講究用舌。

  五十年代來,劉森先生演奏的《牧笛》,曾傾倒了無數的笛迷,形成了劉森先生的演奏風格。簡廣易先生在劉森風格基礎上,發展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點。他演奏的《牧民新歌》繼承了劉森先生極富歌唱性的風格特點,而他首先移植演奏的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更是把笛子的演奏藝術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層次。笛子演奏要很好地分清不同風格的特點,要多聽、多分析、多推敲,從整體風格特點到具體技術上去把握。要儘量到位,不要停留在差不多的感覺上,不但形似,更要神全,不要竄味、南腔北調。

  十、德

  世上江河千萬,滔滔流向大海;人間千行百業,總是道德為先。笛藝一道,亦復如是。習笛先習做人,雖空洞,但萬古不易。

  笛用竹製成。竹,虛心自持,寧折不曲,為“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有詩曰:“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笛,古稱“滌”,“所以滌盪邪穢而雅正也”。喻意愛笛之人,當常滌心,用清澈透亮的笛聲,洗滌心靈的塵垢。追求高尚脫俗,淡薄得失。心無掛礙,來去自如。愛笛的人是有福氣的,有竹的風格,笛的真諦,常隨相伴,人生足矣。

  笛子的歷史影響

  笛,在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中,已被古人寄予了治國安邦的神聖願望,笛的文字理解與《樂記》中所表達的音樂思想似乎一致。《風俗通》:“笛,滌也。所以滌邪穢,納之雅正也。長尺四寸,七孔。”《樂書》:“笛之滌也,可以滌盪邪氣出揚正聲,七孔,下調,漢部用之。蓋古之造笛,剪雲夢之霜筠,法龍吟之異韻,所以滌盪邪氣,出揚正聲者也,其制可謂善矣。”可見笛的“滌盪邪氣”或“滌邪穢”內涵,與中國古代宮廷雅樂的功能殊途同歸。因此,在中國古代,笛的存在、笛的演奏與應用,在宮廷雅樂樂種中,均有明顯而突出的位置。

  唐代李謨吹笛藝術傳奇記載以及“無奈李謨偷曲譜,酒樓吹笛是新聲”***張詁《李謨笛》***的詩句,均說明了笛演奏在宮廷或民間音樂生活中的不可缺少和在音樂表現中的重要性。

  中國笛,如果以河南舞陽出土的“骨笛”標本作為源頭的話,那麼至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了。在這8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笛在自己的土地上發展、衍變至今天的相對完善與相對定形,其間已融人了無數人的心血和勞動。咫尺竹管,無數的演奏者、作曲家、樂器製作家,在它上面精雕細刻、苦心孤詣,使中國的笛藝術以極其鮮明而光彩的個性立於世界藝術之林。

  中國笛它從古至今流動出的樂波,曾把千千萬萬庶民百姓的耳朵,規範在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社會審美習慣之內。它從原始時代就開始吹響,一直吹到了今天,它其中蒼涼的音調,永遠在促使每一箇中國人客觀而清醒地認識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