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茶文化的理解認識1000字範文

  對於茶文化我們有著什麼樣的認識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對茶文化的理解範文,一起來看看。

  對茶文化的理解範文篇1

  淺談我對茶文化的認識

  有限的生命裡,無涯的荒野中,我們總能在某一時刻感受生活給我們的洗禮。自從來到清雅源的這段時間,參加了公司組織的茶文化的培訓、公司茶藝大師精彩絕倫的表演、午間同事圍桌座談有關泡茶技巧等一系列的活動,讓我這初生牛犢對茶文化一概不知的鄙陋者對茶文化有了一些認識。於是,一時興起,便寫下了此文。

  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早已走出國門,成為東方文化的一朵奇葩。一門藝術一旦有專門的工具、有特別講究的表現方式、有典雅的欣賞模式便稱之為道。如書有書道、劍有劍道,同樣,茶有茶道。而道一旦被他人所參透,那人便得了道;那人如果是外國人,這道就走出了國界;那國如果也普遍好於此道,茶道便得到發展,不再受一國文化的羈絆,而是有更大的法則。下面,我就從茶具、茶藝、茶道三個方面來論述茶文化。

  一、茶具

  唐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的茶文化全盛時期。社會上嗜茶成風,以飲茶為時尚、為雅事和樂事。士大夫們不屑於家中的雜務,而對茶事卻是不厭其煩、精心操作,用於茶事的專用器具***即茶具***也隨之應運而生。古人甚而借“具”之美來烘托“茗”之佳。

  歷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約可推陶土製的缶,它既可用來煮茶,也可作盛具用。西漢以來出現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鮮豔,初現了茶具的藝術性。唐代時,以陶瓷茶具為主,同時貴族、富家也出現了金、銀、銅、錫等金屬茶具。宋代“鬥茶”用的茶具,以黑釉盞為主。元代時青白釉茶具較多,明代中葉出現了紫砂壺。至清代,廣州織金彩瓷、福州脫胎漆器等茶具相繼問世。近代,則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我國的茶具林林共總、儀態萬千,茶具藝術絢麗多姿。

  中國茶具在歷史的長河中推陳出新,其藝術性不斷的增強,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二、茶藝

  茶藝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就形式而言,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

  茶藝一般可以分為三類,表演性茶藝、實用性茶藝和宣傳性茶藝。表演性茶藝,著重於表演,同時泡好一壺茶也很重要。實用性主要目的是泡好茶,把茶葉的內涵物質充分溶解到茶湯中,使營養成分和口感達到最佳效果,適當照顧好藝術性。宣傳性茶藝則是企業或者茶鄉為了宣傳自己的茶文化,把當地文化和茶文化結合起來,比如推出的少數民族茶藝等。

  中國茶藝在歷史的舞臺上封塵出沒,其藝術性不斷的凝聚,具有很美的藝術欣賞。

  三、茶道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茶道”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處的一種和美儀式。

  皇家有皇家的茶道,凡人有凡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禪有禪的茶道,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不一而足。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國四大茶道流派。貴族茶道生髮於"茶之品",旨在誇示富貴;雅士茶道生髮於"茶之韻",旨在藝術欣賞;禪宗茶道生髮於"茶之德",旨在參禪悟道;世俗茶道生髮於"茶之味",旨在享樂人生。一句話,品賞茶的美感之道,各行其道,取決於各自的審美觀。

  中國茶道在歷史的演變中風采眾長,其藝術性不斷的注入,具有很強的人文理念。

  以上就是我對中國固有茶文化的膚淺理解,不知和大家的感覺相同否。中國有句俗語:柴、米、油、鹽、醬、醋、茶。茶的廣泛,茶的學問,想來也已漸漸滲透人們的身、心之處。

  對茶文化的理解範文篇2

  一種對茶文化的理解

  茶道如人生。潮汕功夫茶不僅可以解渴,它更是一門藝術,一門修身養性的藝術。在功夫茶中,需要的是一份平靜的好心境,去泡茶,去品茶,才能嚐出箇中的滋味。而人生更是如此,它同樣需要一份平常心態去看待雲捲雲舒,花開花落。做一個好人也如一壺上等好茶一般,越甘越好,越醇越香。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潮汕茶文化主體是人,人們在餞行茶道的過程中所追求、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正是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的。茶文化在潮汕人的心目中經久不衰,更成為潮汕文化的精髓。

  對茶文化的理解範文篇3

  關於對禪茶文化的一點感想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茶文化不斷成為主流社會、精英階層一項主要文化生活。特別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為茶文化的弘揚提供了環境和機遇,它像不可壓抑的泉水一樣噴湧而出,其所涵蓋面很大,它是人文文化、科技文化、休閒文化、審美文化、養生文化、社交文化等多種文化的綜合體,並不斷浸透社會各個階層。

  禪茶文化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孕育而生,特別處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正處在社會的轉型期,人心浮躁、拜金主義、娛樂至死、不當竟爭、人與人關係冷漠,甚至出現爾虞我詐、道德異化、整體滑波不斷出現的情況。茶文化就像在炎熱夏季吹來的一股涼風一樣,給渾濁社會注入一劑清新劑。在日常品茶生活中,人們接受茶文化的薰陶,潛移默化地淨化心靈,領悟人生的最高境界。

  因此,也為佛法禪宗思想的弘揚提供了一個契機。特別末法時代,對每一個佛法的弘傳者而言,更要善巧地隨眾生的習氣,對佛法進行文化包裝。以茶文化為載體,以佛法正知正見為根本。讓眾生種下菩提道子,入佛知見。做到正知而住,不隨凡情起顛倒,而隨順無明,而是隨順如來覺性,走上成佛之路。

  禪宗思想在太虛法師在大乘三系之中,判為法界圓覺系,印順法稱又稱之為真常唯心繫,是屬於如來藏思想。禪宗思想在中國佔了大半江山,除了華人喜簡厭繁的習性,其中還有一部分的懶惰的習性,不肯去學習複雜的般若中觀與唯識中道思想,喜歡單刀直入、簡潔明瞭的禪宗,事實上禪宗最簡單後面潛藏著最深甚、極祕密、最難通達的心地法門,無法用語言文字去表述的核心。事實上如果沒有中觀與唯識的前行基礎,或是多生多劫般若不二法的薰修,煩惱障輕,已屬上根利智。說要解禪,事實上比登天還難!因為首先要從聞慧入手,豎立正見,通過思慧,解除自我染著相似相續意識流的繫結,才會有真正的總相觀,如實行最後才會有證量***修慧***,從總體上去把握心性。

  也正如此。最容易被誤解的就是禪宗思想,網路上許多禪茶一味的解說,乃至於央視之中一些國學大師及法師對禪茶的解說,基本都在打外圍,說一些人天善法,沒有說到本質處,沒有說到禪的核心價值觀,這對於我們修行人而言,不可不自知。因為,這些“禪茶一味”之說,說成就眾生的善根前方便還說得過去,說要與解脫知見相應,那就相差太遠了。正如社會上不少作家,將禪宗公案改成的“人生哲理”,還把公案純用俗諦理髮揮,而不是會相歸性,攝事歸理,攝用歸體。卻讓人去心外求法,令人產生無數聯想,浮想聯翩,想入非非。看他們的書只能把你引入歧途。如果真喜歡禪宗,就要追根溯源,從佛法大乘經典入手,才不迷在公案祖師所顯化的種種事相之中。

  真正的禪茶思想,禪師利用喝茶根境相觸時,以現前一念心為所緣境,起如實觀照。是為擋住學人心外求之心而立的牆壁,只是擋你的心不讓外弛而已,恰恰是達摩祖師面壁精神承傳與昇華。使我們各各安住正念,不隨妄想分別而起顛倒。

  品茶與穿及吃飯一樣,只是一種簡單的、平淡的生活需求。如果心隨滋味起生滅流轉,乃至起貪著滋味相,即是大智蒙塵,佛頭著糞。雖然,我們在喝茶雖有種種感受的變化,但這些感受只不過是舌根攀緣塵境產生的一種暫時性的妄識而已,如夢如幻,不可把捉,畢竟空不可得。現前一念心性其本質是即空、即假、即中。

  因此。茶的香、甘、苦、淡只是感官的一時作用,千萬不要成為感官的奴隸,被色、聲、香、味、觸、法繫結,如果將我們心安住在塵境***味塵***上,隨境起生滅變化流轉,終被自生的愛水所溺。〈楞嚴經〉中說:情愛讓我們在念想中淚水充滿,淫愛讓我們根處生不淨水,物愛讓我們身體表皮分泌腺體,產生如水潤般相似的光澤***只要看鑑寶欄目持寶者的臉色就知道***,味愛讓我們口舌生津,自是飄溺愛河。智者當知:要善護六根門頭,不要隨外境變化流轉,才會正念真如。修根律儀亦是對戒律的本質昇華,生命只會因為我們善變的心而受痛苦,最後由自已埋單,皆是自作自受。

  真正禪茶一味的思想,是遍一切一味相,無非自性妙顯。茶只是手段,不是本質,佛法畢竟不是為了眾生粗重的六根對六塵、對一切外境緣念慾望的滿足,恰恰是為了解除外境與我們六根的繫結,而得自在。迷在五欲的境界之中,註定生命質量根本無法昇華。這即是根境不偶,舍識用根的楞嚴思想。因為,我們這一期的生命不是用來享受的,而是用來歷練的。

>>>下一頁更多精彩“對茶文化的理解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