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盜汗怎麼辦

  小兒出現盜汗,首先要及時查明原因,並給予適當的處理。那麼,?

  

  有些孩子經常在睡眠時出汗,汗水浸溼了衣衫、枕巾,這種現象中醫稱之為盜汗。許多家長為此擔心,雖到處求醫,但仍然見效不大。 其實,小兒盜汗並不一定是病態,絕大多數是生理性盜汗。因為小兒面板內水分較多,毛細血管豐富,新陳代謝旺盛,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不健全,活動時容易出汗。倘若小兒入睡前活動過多,可使機體產熱增加,或在進食不久,胃腸蠕動增強,胃液分泌增多,汗腺分泌也隨之增加。這些都可造成小兒睡後出汗較多,尤其是在出汗後2小時內。

  病理性盜汗多見於佝僂病,以3歲以下的小兒為主,主要表現在上半夜出汗,這是由於血鈣偏低引起的。結核病患兒的盜汗以整夜出汗為特點。患兒同時還有低熱消瘦、體重不增或下降、食慾不振、情緒發生改變等症狀。

  一旦發現小兒盜汗,首先要及時查明原因,並給予適當的處理。對於生理性盜汗一般不主張藥物治療,而是調整生活規律,消除生活中得致熱誘因。如入睡前適當限制小兒活動,尤其是劇烈活動;睡前不宜吃得太飽,更不宜在睡前給予大量熱食物和熱飲料;睡覺是臥室溫度不宜過高,更不要穿著厚衣服睡覺;蓋的被子要隨氣溫的變化而增減。

  對病理性盜汗的小兒,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如缺鈣引起的盜汗,應適當補充鈣、維生素D等。結核病引起的盜汗,應進行抗結核治療。小兒盜汗以後,要及時用毛巾擦乾面板,更換衣服,還要勤沐浴。要讓小兒經常參加戶外鍛鍊,以增強體質,提高適應能力,體質增強了,盜汗也會隨之而止。

  孩子睡覺多汗的原因很多,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

  生理性的多汗是由於天氣炎熱、室溫過高、穿衣過多或被子太厚等原因造成的。有的家長喜歡在小孩臨睡時喂一瓶牛奶,餵奶後小兒安靜睡著了,但這時正碰上小兒吃奶後的產熱階段,因此常滿頭大汗。這類出汗都是屬於機體調節體溫所致,常在剛睡著時出汗較多,以後就逐漸減少。因為小兒時期新陳代謝旺盛,面板含水量較高,微血管分佈較多,植物性神經發育不成熟,因此出汗較多,這完全是正常的。

  病理性多汗則出現在整個睡眠過程中汗量很多。患佝僂病的小兒在入睡後就開始多汗,尤其是頭部,能溼透枕蓆或枕巾,並伴有枕禿和驚哭。患活動性結核病的小兒,不僅上半夜出汗,下半夜及天亮前也常出汗,稱為盜汗。同時,小兒可伴有低熱、咳嗽、消瘦、無力、臉色潮紅等症狀。因此,如果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兒,睡覺時出汗較多,可能是正常現象,家長不用過分著急。

  寶寶盜汗治療

  由於脾虛易感兒常表現為一組綜合症狀,因此治療也要採取綜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最重要的是家長們要學一些科學育兒知識,並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加強營養,合理膳食,葷素搭配,粗細兼吃,糾正患兒的偏食,厭食習慣,以增強體質。

  2.注意鍛鍊身體。如游泳、滑冰、球類、跑步等運動,可酌情安排。

  3.避免接觸感染。不到人口稠密的公共場所去,室內不要吸菸,保持空氣流通。可用溫鹽水漱口。? 4. 可採用食療方法,增強脾胃功能。如:山藥胡蘿蔔粥:山藥去皮切片,放胡蘿蔔,與白米同煮,早晚服食;還可以根據情況加蓮子、大棗、薏苡仁、黃芪等。

  5. 按摩及耳針療法:

  ***1***按摩腹部,揉中脘,補脾土***拇指指末節指腹螺紋面***,按揉足三裡穴。

  ***2***耳穴選肺、脾、皮質下穴,按摩出現熱脹感而止,每穴60下,10天為一療程。或選上述穴位貼耳豆,保留15~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