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糾正孩子的壞習慣有哪些

  家庭教育中,每個孩子都會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壞習慣,令父母頭疼。從不肯刷牙,吃飯挑食,到寫作業磨蹭等等。呢?本文是小編整理要糾正孩子的壞習慣的資料,僅供參

  要糾正孩子的壞習慣

  1.依賴性強,不愛思考,遇到問題就找媽媽。

  這是一位網友媽媽向我發來的求助,女孩5歲。她說,孩子的獨立性很差,特別依賴媽媽,不僅僅是穿衣吃飯等自理能力,還有生活中其它方面,比如,畫畫的時候打不開彩筆盒,不會自己想辦法,就是找媽媽;玩滑梯和小朋友發生衝突,不會自己面對,就是哭著要媽媽;看動畫片裡提出的問題,不會自己思考答案,就是問媽媽……

  獨立,是一個人的良好習慣;愛思考,是一個人的優秀品質。習慣於依賴別人的人,心理上往往比較脆弱,不能承受風雨。我們愛孩子,就要捨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走。我們能夠擁有孩子多少年啊?有一種依戀,是為了分離!我提的幾個建議:日常生活中,家長不要過於代勞、過於保護;交流的時候,多向孩子提問,提問,激發她的思考能力;鼓勵孩子自己動腦筋完成事情,別忘了適時給一點啟發;讓孩子擁有成就感,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2.以自我為中心,願望不能滿足就大發脾氣。

  我們和幾個朋友一起外出旅遊,其中一個朋友的孩子5歲,僅僅相處了三天,這男孩的火爆脾氣,讓所有人都崩潰了!

  看電視時,他說要看少兒頻道,他媽媽只不過慢了一秒鐘的時間,他居然抓起遙控器拼命往電視機上砸去,一邊還撕吼尖叫;吃晚飯時,他喝了很多飲料,他媽媽說不能喝太多,結果他居然一巴掌打在了媽媽的腦袋上,還理直氣壯地哭喊;朋友們一起打撲克,他想玩,就單獨給了他和笑笑一副,誰知他不領情,非要玩大人的,一怒之下把整桌東西都掀翻了……

  別人的孩子,我不會干涉。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提醒孩子的家長:必須儘快幫助孩子糾正惡習。如果希望世界都圍著他一個人轉,一點願望沒有滿足,就大發雷霆,那麼將來長大到了社會上,肯定會撞的頭破血流!當他遭遇拒絕、遭遇失敗、遭遇挫折的時候,不會有很好的心態,去面對問題,更不能理智地解決問題。

  要讓孩子學會等待,學會考慮他人的感受,學會控制情緒。

  3.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做事有始無終。

  一個朋友的孩子已經8歲,上小學了,我帶著笑笑去他家玩。他先拿出一堆拼圖,和笑笑一起拼,當笑笑還沉浸其中,他忽然撒腿跑開,衝到房裡,拿出一個奧特曼變形玩具。

  笑笑抬頭看,又低下頭,依然專注於手中沒有完成的活兒。

  小哥哥哼哼哈嘿地比劃了兩下,又轉身翻開抽屜,拿出一張碟,對笑笑說:“弟弟,我們看灰太狼吧?”笑笑非常冷靜地說了一句:“不要三心二意。”讓哥哥的媽媽瞠目結舌。是的,笑笑2歲的時候,我就在生活中告訴他,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朋友很煩惱,說她兒子一直就是這樣,三分鐘熱度,沒耐心,不能堅持,現在上學了,老師也批評他不能集中注意力,總是東張西望,回家做作業呢,也很磨蹭,本來半小時能完成的事兒,他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一會看電視一會打槍居然能折騰兩個小時。

  如果從小做事情就沒始沒終,長大以後可能很難成器,並不一定是幹什麼驚天動地的豐功偉業,即便完成再小的事,也需要一個認真投入和持之以恆的態度,而且,不能專注,就意味著工作、生活沒有效率,三心二意虎頭蛇尾,也讓人感覺缺乏責任感。我讓朋友先不要著急,她兒子顯然已經養成了“習慣”,當務之急是幫助孩子糾正惡習,雖然改變很難,但是為時不晚。

  一定要糾正孩子的壞習慣

  1打斷談話

  你的孩子也許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你什麼或問你某些問題,但是如果縱容他打斷你的談話,卻不會有助於教會孩子為他人著想,更不會讓他學會在你忙碌的時候如何自己打發時光。結果將會是他認為自己有權吸引別人的注意,並不能忍受任何挫敗。

  糾正方法

  下一次在你要打電話或跟朋友聊天之前,告訴孩子他要保持安靜、不能打擾你。給他安排點活動或者讓他玩一個他平時沒玩過的遊戲。如果你在談話時,他纏著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談完。之後告訴他干擾別人並不會得到他想要的。

  2假裝聽不見你說話

  收拾課本、離開電腦,當你提醒孩子做些他不愛做的事,一次、兩次、三次,他仍然像沒聽見一樣,這時你不能忽視了。因為這樣傳遞的資訊是漠視大人的指令無所謂。一次又一次提醒孩子等於是在訓練他可以等待提示,如果你縱容孩子繼續這種行為,你的孩子很可能會變得目中無人,並極有控制慾。

  糾正方法

  不要在房子的另一側跟孩子說話,走到她面前。談話時,讓他看著你,並且有所迴應。讓孩子重視你的第一次指令,不要讓孩子覺得每次都有迴旋的餘地

  3使小性子

  你或許以為孩子在青春期前不會跟你翻白眼,或說話傲慢無理,但是傲慢的舉止通常在孩子們模仿大孩子以試探父母的反應時就開始了。一些家長以為這只是階段性的,於是就置之不理,但是如果你不正面應對這一問題,你會發現孩子逐漸會沒有朋友,並且無法與老師和其他成人融洽相處。

  糾正方法

  讓孩子清楚他自己的行為。舉個例子,告訴他“你這樣翻白眼,好像是不愛聽我說的話。”這並不是要讓孩子感覺難為情,而是讓他明白這樣做可能會失去朋友的友誼和愛戴。如果他堅持不改的話,你可以不理他並走開。你可以這樣說:“你如果這樣和我說話的話,我聽不見。當你準備好有禮貌地說話時,我才會聽。”

  4誇大事實

  也許一個還不會疊被子的孩子說自己整理了床鋪,或是一個甚至還沒坐過飛機的小孩告訴同伴他去過迪斯尼,這些誇海口的行為似乎無關緊要,但一定要警惕孩子的不誠實。專家認為:“如果孩子瞭解到說謊可以很容易美化自己,可以避免讓他做那些他不愛做的事,讓他擺脫闖禍的困境,撒謊就變成很自然的事了。”

  糾正方法

  當孩子說點小謊時,坐在他身旁,直截了當告訴他。“去迪斯尼當然很有意思,說不定我們哪天就會去的,但現在還沒去過,你不該告訴同學說你去過。”告訴他,如果總是扯謊的話,人們就會不相信他的話了。看看他撒謊的動機是什麼,別讓他的小謊話不斷得逞。

  5喜歡依賴別人

  從孩子降生開始,父母們就渴望孩子快快長大,變得獨立。但是,當孩子悄然長大時,或許您會發現,孩子竟然還有那麼強的依賴性。依賴他人的習慣主要表現在下面3個方面:1. 做人懦弱,不勇敢;2. 自理能力比較差;3. 對生活基本技能掌握比較少。

  糾正方法

  信任孩子和鼓勵孩子。如果確實是危險事宜,孩子還缺乏能力去應對,那家長有必要幫助他們。但家長一定要相升自信和勇氣。家長對於孩子出色完成的事可以給予讚揚。家長的讚揚會強化孩子今後獨立主動的性格。儘早培養孩子獨立性。 孩子獨立性培養要儘早。讓孩子早獨立的好處就是:兒童期是他的人格形成關鍵期,更容易幫助他形成一個良好的人格。

  6不愛勞動

  一個不愛勞動的孩子,自然缺乏勞動體驗,他對勞動、對勞動人民的態度,往往都來自於書本和教條。如果孩子們沒有好的勞動習慣,他們學到的知識就難以運用到書本中去。從教育的角度來講,勞動對於培養獨生子女的健康人格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此外,良好的勞動習慣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從小樹立責任心。

  糾正方法

  1.家長要樹立“勞動與學習同等重要”的觀念

  其實勞動和學習不衝突的,孩子幫助父母安裝或修理一些舊東西,在這個過程中,所學到的技能都與閱讀、數學、邏輯、資訊和組織能力有關。

  2.激發孩子愛勞動的內部動機

  家長可以先請孩子幫忙打下手,在一起參加家務勞動的契機中,給孩子講解家務勞動的價值。比如,讓孩子看到媽媽做一頓飯,需要多長時間,需要哪些程式,這樣的勞動會讓全家人吃上可口的飯菜。

  3.列出家務內容

  家長每週一次貼出要乾的家務內容,將孩子需要做到的東西,用筆寫下來。這種形式會讓孩子明確自己的責任,起到一種契約的價值。比起父母的“嘮叨”,孩子更容易接受這種方式。

  4.科學指導孩子勞動

 

  讓孩子做家務,應用溫和的語氣、商量的口吻,不能以家長權威壓孩子,讓他覺得做家務是一種負擔,另外不要因為孩子“搗蛋”就呵斥打擊他的積極性,真心讚美,細心呵護,耐心指導,會使孩子的勞動目的更加明確,更有成就感

  改正孩子的壞習慣的方法

  不要事必躬親

  孩子在2歲左右開始自我意識的開始萌發,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很想自己做些事情,這時就要開始給孩子機會做些事情,比如,如何穿衣服,自己拿瓶子喝水等,但一定要給寶寶傳達“他有能力做”的資訊,儘可能地讓他完成儘可能多的小任務,讓他成為你的小幫手。

  改善與孩子的關係

  如果家長希望孩子能更好地與自己合作,首先要從關注改變他,轉變到關注改善你與他的關係上來。

  正確的做法是,每天都給孩子一到兩次正面積極的迴應,或者在特定的某件事上給予表揚,用肯定的態度愛護和關心,一個鼓勵的眼神或一句簡單的表揚都要勝過一堆喋喋不休的指責或過分的物質獎勵。因為孩子是愛表現的,只需輕輕一誇,孩子就會高興,精神上都得到滿足。家長還可以每天抽出時間來和孩子玩一會兒他喜歡的遊戲,這對改善家長與孩子的關係非常有幫助。只有關係改善了,孩子的不良行為才容易改善。

  保持冷靜

  有的孩子,看電視沒完沒了,晚上不肯睡,早上賴床等行為,媽媽在當時情形下,通常會遭遇到孩子的哭鬧、叫喊等抵抗,媽媽也難免會發脾氣,從而開始了又一輪的吵鬧比賽,這並不能促進孩子與你配合,結果只是使雙方更生氣,或讓孩子知道如何堅持就能勝利。

  處理這種情況的關鍵是家長保持冷靜。那具體如何做才更有效呢?家長可以告訴他,無法接受他現在的行為,並再給他一個更好的替代選擇,讓其二選一,比如:坐在地上耍賴是不對的,你可以坐在凳子上告訴我你的想法。

  適度同情

  作為一個忙碌的媽媽,我們已經習慣將孩子的事情也按照計劃、以自我為中心地安排,但是如果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卻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孩子的感覺也會很不好。

  當你注意並接受孩子的感覺時,需要將注意力多放在孩子身上幾秒,而不是簡單粗暴地解決問題。為了趕時間,媽媽通常會說:“我們必須馬上出門,否則你去上學就會遲到了!”這實際就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實際上媽媽可以換一種語氣:“我知道這麼早起很困難,今天晚上咱們早睡,今天克服一下,寶貝最乖了。”

  有時候,媽媽應該學會容忍孩子的一些抱怨,只要孩子的行為不是很失禮。比如,孩子說不想睡覺,這可能是他吸引家長注意力的一種方式,只要哄著玩一會兒可能就順利睡覺了。但是如果家長堅決地拒絕孩子的要求,可能又會開始新的一輪戰爭,最後結果一樣,孩子還是沒有按時睡覺。所以,有時候有一點小同情心,可能能夠更好地規範孩子的行為。

  確立家庭規則

  孩子經常未經過大人同意就隨意拿水果吃,或是自己開電視看,對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父母也不能聽之任之。一些生活中的規矩應早早為孩子定立,譬如不能隨心所欲吃糖果,不能一整天看電視。放任孩子不遵循規矩做事絕不是好辦法。如果父母繼續縱容,等孩子到了8歲就可能出現不通知大人就外出的情況。

  對於家庭規則的確定,要清楚地、正式地告訴孩子。如果可能,可以將其寫下來並在家庭中公佈。比如告訴孩子:“想吃糖時,應該問問父母,這是咱們家的規矩。”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以外開啟電視,應讓他及時關閉電視機,並且大聲清楚地再陳述一遍規則,這樣做有助於讓孩子銘記在心。不要以為孩子一定能從父母的行為、好惡中明白所有的規定和限制。事實上,我們常常發現,許多孩子只知道父母對他不滿意,而不知道父母要他怎麼做,難怪孩子會將父母的指責視為父母的“情緒”。不少孩子抱怨父母整天對著他發脾氣,真心地感到自己很無辜。另外,每個人對同一規定的理解可能不同,因此,規定必須很明確。

  建立因果聯絡

  有的家長會時刻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使孩子始終處在緊張中;而且對於有些嚴厲的家長,可能孩子得到的總是“不”或嘮叨。告訴孩子別到處亂扔玩具,可以告訴他“當我看到屋裡讓你弄的一團糟,每當我整理清掃的時候我就會頭痛”,接著要給孩子一個警告,並強調你將要做的事情,“如果你再亂扔玩具,我就把你的玩具給隔壁的小朋友”,這可能對孩子懶惰產生一種威脅。

  當家長把重心集中在自己的行動上,而不是孩子的行為上的時候,會發現控制力會增強。因為孩子將會開始發現他的行為和家長的行動的結果之間的聯絡。如果家長和孩子之間沒有訓練策略,那麼這種方法有助於建立因果關係,並有效地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