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西江千戶苗寨旅遊攻略

  西江千戶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由十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由於受耕地資源的限制,生活在這裡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這裡的地形特點,在半山建造獨具特色的吊腳樓,上千戶吊腳樓隨著地形的起伏變化,層巒疊嶂,鱗次櫛比,蔚為壯觀。西江每年的苗年節、吃新節、十三年一次的牯藏節等均名揚四海,西江千戶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館,展覽著一部苗族發展史詩,成為觀賞和研究苗族傳統文化的大看臺。今天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西江千戶苗寨旅遊介紹

  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平原地區的九黎部落在向北擴張,與東進和南下的炎帝、黃帝部落發生劇烈的武力衝突,經過長時間的征戰,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區被擊敗,蚩尤被黃帝擒殺。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開始第一次大遷徙,放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退回到長江中下游平原,並於洞庭湖和鄱陽湖之濱建立了“三苗國”。隨著三苗部落的日漸強大,堯、舜多次對“三苗”進行征剿。舜帝位,“南巡狩獵”,對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進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區遷徙,其中被迫向西北遷徙的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於“羌人”,成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則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區遷徙,從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雲南東部、貴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寮國、越南等地。而往西南遷徙的苗族先民則與楚人和睦相處,成為後來“楚蠻”的主要成員。

  戰國時期,秦滅楚,一部分苗族背井離鄉,長途跋涉西遷,進入武陵山區的五溪一帶,形成歷史上著名的“武陵蠻”。

  西漢時期,這部分苗族先民在這裡較快地發展起來,形成與漢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勢力。

  公元47年,漢王朝派出軍隊征剿“武陵蠻”,迫使苗族再次離鄉背井,一部分進入黔東北地區***今銅仁一帶***,一部分南下廣西融水,後又溯都柳江而上到達榕江、雷山、臺江、施秉等地。苗族在數次大遷徙中,分化成了許多不同的分支。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幾乎是同時到達貴州榕江,由於西氏族在榕江多處輾轉,到達西江的時間晚於柳氏族。西氏族到達西江的年代約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達以前,這裡已經居住著苗族“賞”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討”,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賞”氏族討來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西”氏族到達並定居在西江以後,陸續又有其他苗族分支遷來,形成以“西”氏族為主體的苗族融合體。傳說西江有千年以上歷史。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根據《林蔭記》中記錄的西江苗族子連父名的世系譜,從蚩尤到1732年間共有284代,說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後裔。

  春秋戰國時期,雷山屬牂牁國與且蘭國之邊地,戰國時屬大夜郎國,秦時屬象郡且蘭縣邊境,西漢時處且蘭、毋斂兩縣之間,東漢時屬毋斂縣,三國屬蜀國之牂牁郡轄之邊地,魏晉時期屬牂牁郡賓化縣境,唐朝時屬於羅恭縣,五代至宋朝屬夔州路紹慶府羈縻州,元初屬“管外苗族地區”,元朝中期屬湖廣省播州宣慰司,明屬管外苗族地區。

  清乾隆年間,清政府為了管理苗疆,對苗族人民實行編戶定籍,強行取消苗族子連父名的傳統,用苗名的諧音來定漢姓,西江境內苗族的蔣、唐、侯、楊、董、宋、顧、龍、陸、李、樑、毛、陳、金、吳等姓就是由此而來。從秦漢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區朝廷的設定雖有涉及,但郡縣制、羈縻州對這一地區的統治極弱,甚至沒有直接治理,在歷史上多被稱為“蠻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西江千戶苗寨旅遊景點攻略

  吊腳樓

  西江千戶苗寨的苗族建築以木質的吊腳樓為主,為穿鬥式歇山頂結構。分平地吊腳樓和斜坡吊腳樓兩大類,一般為三層的四榀三間或五榀四間結構。底層用於存放生產工具、關養家禽與牲畜、儲存肥料或用作廁所。第二層用作客廳、堂屋、臥室和廚房,堂屋外側建有獨特的“美人靠”,苗語稱“階息”,主要用於乘涼、刺繡和休息,是苗族建築的一大特色。第三層主要用於存放穀物、飼料等生產、生活物資。西江苗族吊腳樓源於上古居民的南方幹欄式建築,運用長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結構的組合,構成三維空間的網路體系,與周圍的青山綠水和田園風光融為一體,和諧統一,相得益彰,是中華上古居民建築的活化石;在建築學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反映苗族居民珍惜土地、節約用地的民族心理,在中國當前人多地少的形勢下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上樑的祝辭和立房歌,具有濃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是苗族傳統文化重要的承載者。

  風雨橋

  出於改善村寨風水條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慮,多數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風雨橋,以關風蓄氣和擋風遮雨。西江以前有風雨木橋,主要有平寨通往歐嘎的平寨風雨橋和南貴村關鎖整個西江大寨風水的南壽風雨橋。由於是木質結構,幾經修復又被洪水沖毀。2008年西江修建的風雨橋有五座,是連線大寨和西江中學的弓形水泥風雨橋、主道一號弓形水泥風雨橋、連線大寨對面的也薅寨二號及四號弓形水泥風雨橋、連線南貴弓形水泥風雨橋,由於以前的風雨橋的建造屬全木式結構,容易被大水沖垮,現所修建的風雨橋全採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結構,使得風雨橋的堅實性和抵禦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千戶燈夜景

  每到黃昏時分,千家萬戶就亮起了燈。隨著天色越來越暗,西江千戶苗寨變成了燈的海洋,可以看到苗寨呈現那牛頭的形狀。為使遊客更好地觀賞西江千戶苗寨夜景,景區在路邊修建了觀景臺,還開通了觀光車。

  苗寨歌舞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一場的當地苗族青年男女表演的苗族歌舞節目,苗族人自己表演的歌舞節目有當地的色彩,華麗的服飾,歡快的歌舞都和美麗的愛情故事能使你更加了解苗族人民!

  苗族古歌演唱,演唱者全是寨中的老人,用苗族古語演唱其史詩般巨集大的古歌***苗族古歌有四部分,涵括萬物起源、天地洪荒及辛酸遷徙史等***能就此傳承下去,也是一大功德。遇到特別活動或是有重要人物出現,還是能夠看到掌坳的銅鼓舞、方祥的高排蘆笙、反排的木鼓舞等。

  西江千戶苗寨旅遊交通

  交通:

  1、凱里客車站乘坐往西江鎮的中巴,車費20—25元,45分鐘左右可到達,交通順暢,中班車次不多。或者在凱里花20元打的士直達西江。

  2、凱里客車站坐雷山車,半小時一趟,一個小時路程,12.5元/人,然後在雷山車站換乘到西江的中巴,10元/人,早上七點到下午五點四十,每小時一班。雷山到西江包車,面的70元。

  住宿:

  農家樂備有很好的吃住條件,基本滿足客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