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養生有哪些方法

  人到中年,身體就開始走下坡路,這個時候就要有養生保健觀念,下面就讓小編來告訴你。

  中年人養生忌諱:

  1、忌勞

  中年人肩挑工作、家庭兩副重擔,而人體能承受外界的壓力是有限的。若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會積勞成疾。因此,中年人應牢記:不要勞累過度。

  2、忌欲

  人到中年,為避免未老先衰,只可有情,不可多欲。房事過度,會傷神損壽,影響健康。有的中年人靠“壯陽藥”以求無度淫樂,這無異於自殘。

  3、忌怒

  百病生於氣,氣不和,就容易演變成致病的有害因子。因此,中年人切不可動輒生氣,大發脾氣。應該牢記:“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4、忌愁

  中年人或因工作,或因家庭,思想負擔太重,容易多愁善感,這種情緒很容易催人衰老。為此,中年人要做到遇事學會排解,泰然處之,不要動不動就愁腸百結。

  5、忌饞

  少年長骨,青年長肉,中年長膘。這是人體生長髮育的規律。中年人為了預防身體發胖,除經常運動外,尤應注意少吃高脂肪、高糖類的食物。同時,晚餐不要吃得太飽,一般以五成飽為宜。

  6、忌懶

  俗話說,“樹老先老根,人老先老腿”。人到中年,常覺得兩腿沉重,腰痠腿痛,因而不愛運動。這表明衰老已悄然來臨。為此,中年人應切忌懶惰,要根據自 己的身體和工作情況,經常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體育運動和體力活動。適當做些家務勞動,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鍛鍊。

  7、忌酒

  有些中年人常常飲酒過度,一日無酒便食不甘味。殊不知,酒精攝入過多會損害肝臟功能,影響腎、脾和消化系統健康。為此,中年人最好戒酒,非飲不可時,宜飲些低度酒,或以茶、果汁代酒。

  中年人飲食養生原則:

  1、減少熱量攝入

  新陳代謝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減慢,中年時如果不減少熱量的攝入,必然會導致體重增加。美國國家老齡化研究所資料顯示,年過50歲的女性,如果不愛運動,每天攝入的熱量最好不超過1600千卡,運動女性最好不超過1800千卡,更活躍的女性上限為2200千卡。對男性而言,每日熱量攝入相應為2000千卡、2400千卡和2800千卡。大多數熱量應來自營養豐富和飽腹感更持久的食物,如粗糧、雞蛋、蔬菜。

  2、鈣攝入量加倍

  隨著年齡增大,人的骨密度降低。女性尤其如此,更年期後骨質流失加速,進而增加骨質疏鬆症和骨折風險。研究表明,補鈣有助於減緩骨質疏鬆症的發生。除了鈣片之外,飲食補鈣也很關鍵,高鈣食物包括奶製品***牛奶、酸奶、乳酪等***、豆製品***豆腐、腐竹等***、綠葉菜***芥菜、莧菜等***。

  3、注意補充水分

  中老年人口渴感會有所減退,一旦飲水不足,就很容易導致身體脫水。因此,人到中年,雖然不那麼口渴,但也要注意補充水分。一旦出現頭痛或嗜睡等脫水早期症狀,最好先喝一杯水,再躺一躺或服用止痛藥。

  4、多攝入膳食纖維

  從中年開始,人的消化系統功能下降,容易導致便祕和痔瘡。飲食習慣的改變、喝水太少和服用某些藥物都會加重病情。而注意飲食調節,攝入足夠的膳食纖維,就有助於緩解和預防便祕,如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及粗糧。

  5、吃喜歡吃的食物

  嗅覺和味覺都會隨著年齡而發生變化,很多人發現,過去喜歡吃的現在卻不一定喜歡。強迫自己吃下不喜歡吃的食物毫無意義,但可以選擇具有同樣營養的喜愛吃的食物取而代之。嘗試新菜或者過去不愛吃的食物、使用低鹽調味料增加菜餚味道,都是不錯的選擇。總之,不要讓不斷變化的味覺阻止你攝入身體必需的營養。

  6、注意身體對食物的敏感性

  人體對某些食物的耐受性也可能會隨著消化系統的變化而改變。比如,許多人開始出現乳糖不耐受***表現為喝牛奶腹瀉等***。因此,中老年人應該注意身體對某些食物的反應情況,及時規避,預防食物過敏。

  中年人飲食養生方法:

  根在養神

  神是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也就是人的精神狀態、思維活動。“精盈、氣充、神全”,為養生長壽之本,而調攝精、氣、神的關鍵就在於養神。

  養神的方法有很多。首先要做的是“安心”,即養成理智和冷靜的態度。中老年人在養生方面,應該心情安閒,心思若定,心除雜念,心清如鏡,以便真氣順暢,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形體勞作但不致疲倦,身體健康而無疾患。

  此外,休眠也是養神的方法。綠色睡眠是中老年人休眠養神的理想方式。

  貴在養性

  養性,也稱養德,養性養德是中醫攝生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醫家的“德全不危”,儒家的“德潤身”、“仁者壽”,釋家的“積德行善”,道家的“仁者德之光”,都是把修養德行作為養生的一項重要內容。

  養性的原則,無外乎仁禮、性善、知足、忍讓、寬容這幾個方面。

  古代養生家認為,人若想養生,必先治其身。如果一方面想延年益壽,另一方面又追求名利權勢,無異於緣木求魚。中老年人不求名利,看淡曾經擁有的權勢,自然不會產生失落感。至於榮辱得失,更是不必計較。輕得失、淡榮辱,不為情志上的悲喜所左右的養生思想,是養生史上的一種靜養觀點。若為小事斤斤計較,便有違養生的本意了。

  此外,還要注意舒暢情志。讀書吟詩,漫遊山林,可暢情悅心,增添興趣,有利於增壽。

  重在養氣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老年人退休後的養生知識可以學習一下,因此,要想健康長壽,不單單是靠藥物的治療,而且還要保養人體的真元之氣。

  養氣要避免三種“氣”:餒氣、悶氣、怨氣。

  此外,生悶氣對人體危害甚大。清代名人閻敬銘曾寫《不氣歌》以自慰,歌曰:“他人氣我我不氣,我本無心他來氣,倘若生氣中他計,氣出病來無人替,請來醫生將病治,反說氣病治非易,氣之危害太可懼,誠恐因病將命棄,我今嘗夠氣中氣,不氣不氣就不氣。”這個樸素的至理名言,應該是中老年人排解悶氣的靈丹妙藥。

看過的人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