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勵志故事

  分享幾個無論是中學還是小學都通用的勵志故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此岸彼岸

  我認識一個朋友,被醫生檢查出罹患胃癌,只剩下3個月到6個月的生命。朋友是一家大機關的高階主管,事業蒸蒸日上,家庭幸福美滿,突然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一時萬念俱灰,決定不告訴妻子和女兒,獨自承擔生病的痛苦,並利用僅存的時間安排後事。

  “說來非常奇怪,從檢查出癌症的那一天開始,平時兢兢業業耗盡心力的事業,變得一點都不重要了,平常被疏忽的親人和朋友突然變得非常重要,幾乎一天也捨不得和他們分開。思考的空間也突然從現實中跳出,會想到死亡,想到死後的世界,想到如何迎接死亡的來臨。”朋友說。

  朋友飽受了許多心靈與肉體的折磨,一個半月之後,在另一家醫院經過精確地檢查,發現根本是誤診,他的胃一點毛病也沒有。

  “真奇怪,從醫生告訴我得胃癌的那一天開始,我的胃每天都疼痛不堪,要吃很多的藥來止疼;確定是誤診之後,胃病就霍然痊癒了。”朋友說,可見心靈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

  知道誤診之後,他把一個半月來的煎熬告訴了妻子,妻子說:“怪不得一個半月來你對我特別體貼,從來沒生過氣,原來是這樣啊。”

  他把事情的經過告訴朋友,朋友都義憤填膺,問他是哪一家醫院,哪個醫師,應該控告,請求賠償。他說:“事實上,我很感謝那個醫師,他完全打開了我的思想,使我想到了從前沒有想過的問題;他也使我像死過一次一樣,許多事都不再介意執著了。”

  但是,最使他震動的是他讀國中的女兒。當他把誤診的經過告訴女兒,女兒問他:“爸爸,你不會只活3個月,那麼,你究竟還可以活多久呢?”

  女兒又追問他:“爸爸,如果你不知道可以活多久,你也沒有什麼改變,那和被誤診前又有什麼不同呢?”

  朋友受到女兒的刺激,生活的態度完全改變了。他說:“用心地努力工作,這是此岸;更用心地疼惜親人,這是彼岸。處理緊急的事情,這是此岸;著力於重要的事情,這是彼岸。經營入世的事業,這是此岸;經營生死的解脫,這是彼岸……那個醫師是我的老師,把我從此岸帶到彼岸;我的女兒也是我的老師,幫我打破了兩岸的界限。”

  我開玩笑地說:“這就好象打通了任督二脈啊。”

  朋友說:“不是,這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身心都感到泰然輕鬆了。”

  與朋友道別後,在返家的路上,我想到平常我們確實很少思考生死的問題,而且我們花了太多的時間在無謂的事情上,生命是如此短暫,我們又有多少時間思考關於這有限的生命呢?

  回到家,我把燈開亮,看見黑暗與光明是同一個空間,點了燈就大有不同。黑暗的心與光明的心又有什麼不同?只是心裡點了燈罷了。對心中點燈的人,黑暗也無法拘限他了,何況是情感的***呢?

  :牢記五個“放”

  新來的小沙彌,對什麼都好奇。秋天,禪院裡紅葉飛舞,小沙彌跑去問師父:“紅葉這麼美,為什麼會掉呢?”

  師父一笑:“因為冬天來了,樹撐不住那麼多葉子,只好舍。這不是‘放棄’,是‘放下’!”

  冬天來了,小沙彌看見師兄們把院子裡的水缸扣過來,又跑去問師父:“好好的水,為什麼要倒掉呢?”

  師父笑笑:“因為冬天冷,水結冰膨脹,會把缸撐破,所以要倒乾淨。這不是‘真空’,是‘放空’!”

  大雪紛飛,厚厚的,一層又一層,積在幾棵盆栽的龍柏上。師父吩咐徒弟合力把盆搬倒,讓樹躺下來。

  和尚又不解了,急著問:“龍柏好好的,為什麼弄倒?”

  師父正色道:“誰說好好的?你沒見雪把柏枝都壓塌了嗎?再壓就斷了。那不是‘放倒’,是‘放平’。為了保護它,教它躺平休息休息,等雪霽再扶起來。”

  天寒,加上全球金融危機,香火收入少多了,連小沙彌都緊張,跑去問師父怎麼辦?

  “少你吃、少你穿了嗎?”師父瞪一眼,“數數!櫃裡還掛了多少衣服?柴房裡還堆了多少柴?倉庫裡還積了多少土豆?別想沒有的,想想還有的。苦日子總會過去的,春天總會來,你要放心。‘放心’不是‘不用心’,是把心安頓。”

  春天果然跟著來了,大概因為冬天的雪水特別多,春花爛漫,勝於往年,前殿的香火也漸漸恢復往日的盛況。師父要出遠門了,小沙彌追到山門:“師父您走了,我們怎麼辦?”

  師父笑著揮揮手:“你們能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我還有什麼不能放手的呢?”

  :你需要的也許只是一塊麵包

  一位朋友從巴黎旅行歸來,給我講了這樣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一天,朋友漫步到法蘭西劇院附近,遠遠地就看見了莫里哀的紀念像,他仰頭向大師行注目禮,走到跟前的時候,才看見大師腳下有一個乞丐。

  那是一個典型的歐洲乞丐:金色的頭髮蓬亂擀氈,鬍子拉碴,穿著厚厚的夾克和牛仔褲。時間尚早,乞丐顯然也剛到地盤,正在細心地擺他的攤。只見他跪坐在足有雙人床那麼大的薄毯上,一樣一樣地放置他的傢什:番茄醬、芥末醬、蛋黃醬、醋……還有許多種朋友叫不上名字的東西,但看上去多數是調料。他那個認真、細心的樣子,就像在搞藝術品展覽一樣。

  發現有人在看他,乞丐抬頭衝朋友友善地一笑,天真親切,朋友大著膽子用英語跟他打了個招呼。他繼續一笑,算是回答。於是,朋友得寸進尺地問他:“你有那麼多東西了,還要什麼呢?”

  乞丐開心地大笑,雙手一攤,比劃著他的家當說:“我得要到每天的麵包呀!”

  我一直在想著那個歐洲乞丐那句看似平淡卻引人深思的話。是啊,儘管他已經擁有了那麼多東西,可他仍得“要到每天的麵包”,因為對他而言只有麵包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麵包才是他每天必需的東西。

  有時候,我們費盡心機得到了很多東西,可那些都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或者說不是我們必需的。我們需要的也許只是一塊麵包而已,就像那個乞丐,他缺的只有麵包,如果沒有面包,他擁有的所有一切都是多餘的。

  在我們人生的旅途上,我們必須弄明白: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只有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我們的人生才會有方向,才會更容易成功。“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比什麼都想要的人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