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如何計算

  如何計算入伏的時間?關於三伏天的演算法有一句口訣“夏至三庚數頭伏”,意思是說從夏至開始算起,第三個庚日為進入頭伏的時間,也就是入伏的時間。那麼按照三伏天的計算方法,2016年三伏天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下面請隨小編來看看。

  入伏時間怎麼計算?如何計算三伏天的時間?

  如何計算入伏的時間?有一句口訣“夏至三庚數頭伏”,意思是說從夏至開始算起,第三個庚日為進入頭伏的時間,也就是入伏的時間。 整個的三伏天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結束,歷時三十到四十天。

  按我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頭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三伏的具體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二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所謂庚日,是指農曆天干為庚的日子,共有“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戍”六種,依次每十天輪流一下***即六十甲子中的六庚日***。

  因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即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時間為10天,末伏規定也是10天。中伏時間有長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三個庚日***初伏***出現的遲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數也不相同,於是就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別。

  2016初伏時間:2016年三伏天從7月17日開始

  2016年初伏時間:7月17日-7月26日

  2016年中伏時間:7月27日-8月15日

  2016年末伏時間:8月16日-8月25日

  何為三伏?

  中國古人對三伏的來源和定義,可以簡單地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間。

  2016年7月17日~2016年7月26日 :為初伏 10 天

  2016年7月27日~2016年8月15日 :為中伏 20 天

  2016年8月16日~2016年8月25日 :為末伏 10 天

  三伏天的習俗

  伏日宜吃麵,北方有句俚語,叫做“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伏日吃麵,這一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上說,何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們才知何晏肌膚潔白不是塗粉掩飾,而是自然白。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麵。為什麼在熱天裡吃熱面?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說:

  “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

  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這是迷信說法。用新小麥磨成麵粉煮湯吃,吃後出一身汗,新糧營養豐富,發汗可以驅病,六月食湯餅是有科學道理的。

  伏天除了喝熱湯麵,還可以吃過水麵。將煮好的麵條用涼水過出,拌上蒜泥,澆上滷子,不僅刺激食慾,而且“敗心火”。

  伏裡還可以吃“炒麵”。所謂炒麵,是用鍋將麵粉炒幹、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麵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麵可“解煩熱,止洩,實大腸”。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三伏貼”

  就是指中醫鍼灸療法裡的“天灸” 。三伏貼其實是中醫鍼灸療法裡的“天灸”。將藥物研磨成粉,用酒、醋、生薑汁等加工後,調製成糊狀,藥物成分通過面板角質層及毛囊、汗腺等吸收入血,隨血液迴圈而發揮作用。

  “三伏貼”適合人群

  怕冷、體質差和痛經的婦女等,很多病都可以通過三伏貼來進行防治。比如,呼吸道疾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體虛感冒咳嗽、咽炎;風溼疾病: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脊柱關節病、膝關節炎等。還有陽虛怕冷、體質差、頸肩腰腿痛、免疫功能低下、體虛易外感的兒童和痛經、四肢冰冷的婦女都可以使用。

  三伏貼,都是選取有溫經散寒、化痰平喘等溫補作用的藥物,通過穴位進行敷貼,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但“三伏貼”不是神藥,需要長期堅持。一般都要連續貼敷三年以上,病症大多能明顯減輕,或減少發病次數。

  “三伏貼”治哮喘

  敷貼部位:肺俞、百勞、膏肓

  藥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細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薑汁適量。

  做法:將前四味藥共研成細末,麝香另研末備用。使用時將藥末加入鮮薑汁調勻,做成6個藥餅。用前將麝香末0.3克放於每個藥餅的中間,然後將藥餅放於肺俞、百勞、膏肓六穴,外加膠布或繃帶固定。約兩小時後,區域性面板灼辣,發紅而未起水泡時除去。

  時間:每伏貼一次,成人每次4--6小時,兒童1--2小時,三年為一個療程。

  “三伏貼”治虛寒性便祕

  敷貼部位:神闋、足三裡、氣海

  藥物:巴豆2克,吳茱萸6克,肉桂3克,生薑汁少許。

  做法:前三味混合研成細末,與薑汁調和如泥膏,製成小圓餅3個。將藥餅放於火上烘熱。分別敷貼於穴上,用繃布固定。藥餅冷後再烘再貼。

  時間:一般貼12--24小時。

  每年的“三伏天”是最佳貼藥時間 :每年的“三伏”當天貼藥最佳,也可在初伏、中伏、末伏期間各貼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