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際關係的定義

  我們常常會為人際關係所感到苦惱,這都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人際關係的具體定義,也就找不到具體的應對之法。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人際關係是什麼?

  人際交往是“人與人相互傳遞資訊、溝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聯絡過程”,是個體的基本需要。通過交往,人與人之間在情感、認識、行為等方面全面接觸,形成心理上的千絲萬縷的聯絡。良好的人際關係使人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既可以得到支援與理解,又可以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提高個體心理健康水平。它具有行為性、社會性、複雜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對愛、關心、尊重等交往性活動的需要,在重要性上並不亞於食物、性等生理需要。如果這類需要不能得到滿足,人就會像吃不飲飯而營養失調一樣,導致心理上的失調。卡耐基集眾多人成功之經驗總結到:一個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靠專業知識,百分之八十五靠人際交往。由此可見財貿你們樂於交往還是懼怕交往,都不能避開它。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而言,交往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生活和事業的成敗。

  人際交往是人際關係實現的根本前提和基礎,也是人際關係形成的途徑,而人際關係則是人際交往的表現和結果。

  人際關係的特點

  ①開放性和稚嫩性。面向外部世界的開放性和反差內心世界稚嫩性。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和自己交往,要求社會開放,這是好的,但也應該看自己的準備程度如何,能不能成功。

  ② 廣泛性和選擇性。廣泛性就是注重橫向發展的廣泛性,選擇性是指探索縱向深入的選擇性。我們應該爭取和每個人交往,但人是有感情的,在一般情況下,與這個親近一些,與那個就可能疏遠。事實上,我們不可能和每個人都很親近。

  ③ 高層次性和不平衡性。高層次性是指,我們追求人格、理想的層次是很高,學習先進、模範人物,學習就應向他們看齊,向他們這樣做,如有的同學遞交入黨申請書,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有時問問,他們為什麼要打入黨報告?回答可能不盡如意。這反映了什麼?除了稚嫩有反差外,藉助環保術語,就是精神領域“生態”的一種不平衡性。

  ④ 主體性和自發性。這是指實施交往行為的自發性和調控主體行為過程的主體性。 情感性和功利性。情是指在實際交往中注重良好關係的一面,功是指追求自我滿足的功。一般人交往以情感為紐帶,大學生尤為看重它,但有時卻在追求自我滿足。如開玩笑,本是

  人際關係的型別

  心理學家荷尼根據人與他人的關係,將人際關係劃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遜順型。其行為特徵為“朝向他人”,無論遇到何人必先想到“他喜歡我嗎?”行為上順從別人,討別人的喜歡。此種人宜從事社會工作、醫學、教育方面的工作。

  進取型。其行為特徵為“對抗他人”。這種型別的人想知道別人力量的大小,或別人對他有無用處。此種人宜從事商業、金融、法律方面的工作。

  分離型。其行為特徵為“疏離他人”。這種型別的人常想別人是否會干擾他或影響他。宜從事藝術、科學研究方面的工作。

  人際關係的心理效應

  登門坎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派人隨機訪問一組家庭主婦,要求她們將一個小招牌掛在她們家的窗戶上,這些家庭主婦愉快地同意了。過了一段時間,再次訪問這組家庭主婦,要求將一個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裡,結果有超過半數的家庭主婦同意了。與此同時,派人又隨機訪問另一組家庭主婦,直接提出將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裡,結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婦同意。

  不言而喻,前一組的家庭主婦同意率之所以超過半數,是因為在這之前對她們提出了一個較小的要求;而後一組的家庭主婦同意率之所以不足20%,是因為在這之前對她們沒有提過較小的要求。換句話說,前一組的家庭主婦的同意率之所以高於後一組的家庭主婦,是因為在人們的潛意識裡總希望自己給人留下首尾一致的印象。心理學家將這種心理現象稱為“登門坎效應”,即指一個人接受一個小的要求後,往往願意接受一個更大的要求,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才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登門坎效應”給我們的啟示很多。例如在人際交往中,當我們要求某人做某件大事又擔心他不願意做時,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類似的、較小的事情。

  黑暗效應

  有一位男子鍾情於位女子,但每次約會,他總覺得雙方話不投機。有一天晚上,他約那生活,曾親自為傷兵嘗湯藥,擦身搓背,和士兵一樣吃粗茶淡飯。士兵們都感到馮將軍沒有架子,與自己處於平等地位,因而都尊重和聽他的話,有什麼想不通的事都願意找他的話。假如你想說服人們按照你的建議去做,那麼,只是向人們提出好建議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首先強化和發揮“自己人效應”,讓人們喜歡你。否則,你的建議再好都有可能遭到拒絕。

  增減效應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總是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總是不喜歡那些不喜歡我們的人。然而,人是複雜的,其態度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對方對我們的態度在喜歡和不喜歡之間轉變時,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為此,心理學家們做了一系列的實驗。

  被試為80名大學生,將他們分成四級,每組被試都有七次機會聽到某一同學***心理學家預先安排的***談有關對他們的評價。其方式是:第一組為貶抑組,即七次評價只說被試缺點不說優點;第二級為褒揚組,即七次評價只說被優點不說缺點;第三組為先貶後褒組,即前四次評價專門說被試缺點,後三次評價則專門說被試優點;第四組為先褒後貶組,即前四次評價專門說被試優點,後三次評價則專門說被試缺點。當四組被試都聽完該同學對自己的評價後,心理學家要求被試們各自說出對該同學的喜歡程度。結果發現,最喜歡該同學的竟是先貶後褒組而褒揚組,因為這組的被試普遍覺得該同學如果只是褒揚或先褒後貶均顯得虛偽,而先貶後褒則顯得客觀與有誠意。

  實驗的結果,使心理學家們提出了人際交往中的“增減效應”,即我們最喜歡那些對我們的喜歡顯得不斷增加的人,最不喜歡那些對我們的喜歡顯得不斷減少的人;一個對我們的喜歡逐漸增加的人,比一貫喜歡我們的人更令我們喜歡他。當然,我們在人際交往中不能機械地照搬“增減效應”。因為我們在評價人時,所涉及的具體因素很多,僅靠褒與貶的順序變化不能說明一切總是。而且我們評價人時不根據具體物件、內容、時機和環境,一概採取先貶後褒的方法,往往會弄巧成拙。儘管如此,這種“增減效應”仍然有其合理的心理依據:任何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喜歡能“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

  在人際交往中不妨運用“增減效應”,或許會使你成為受歡迎的人:當你評價人時可以先說對方一些無傷尊嚴的小毛病,然後再恰如其分地給予讚揚;當你新到一個單位時,可以先給人平凡的印象,然後再逐步施展自己的才華;當你做銷售員,稱貨給顧客切莫先抓一大堆放在稱盤時再一點點地拿出,而要適量先抓一小堆放在稱盤裡再一點點地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