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六君子的使用方法

  和茶的人都知道茶道六君子的存在,那麼你知道是什麼嗎?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茶道六君子使用方法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

  茶道六君子是指茶道過程中使用的基本六配件,分別是:茶筒、茶匙、茶漏、茶則、茶夾、茶針。

  1.茶筒:盛放茶藝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2.茶匙:又稱「茶扒 」形狀像湯匙所以稱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 壺內茶葉,茶葉沖泡過後,往往會緊緊塞滿茶壺,加上一般茶壺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葉既不方便也不衛生,故皆使用茶匙。

  3.茶漏:茶漏則於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4.茶則:茶則***茶勺***茶則為盛茶入壺之用具

  5.茶夾:又稱「茶鏟」茶夾功用與茶匙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生。

  6.茶針***茶通***: 茶針的功用是疏通茶壺的內網***蜂巢***,以保持水流暢通當壺嘴被茶葉堵住時用來疏浚,或放入茶葉後把茶葉撥勻,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中國敬茶禮儀知識

  我國曆來就有“客來敬茶”的民俗。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為禮品與貢品。到兩晉、南北朝時,客來敬茶已經成為人際交往的社交禮儀。唐代顏真卿《春夜啜茶聯句》中有“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清言”。唐代劉貞亮讚美“茶有十德”,認為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當今社會,客來敬茶更成為人們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來禮儀。俗話說:酒滿茶半。奉茶時應注意:茶不要太滿,以八分滿為宜。水不宜太燙,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燙傷。有兩位以上的訪客時,用茶盤端出的茶色要均勻,並要左手捧著茶盤底部,右手扶著茶盤的邊緣,如有茶點,應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應擺在點心右邊。上茶時應以右手端茶,從客人的右方奉上,並面帶微笑,眼睛注視對方。

  以咖啡或紅茶待客時,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著客人的右邊,此外要替每位客人準備一包砂糖和奶精,將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當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禮還禮,雙手接過,點頭致謝。品茶時,講究小口品飲,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於意會而不可言傳。另外,可適當稱讚主人茶好。壺中茶葉可反覆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飲盡,主人可為其續茶,客人散去後,方可收茶。

  總之,敬茶是國人禮儀中待客的一種日常禮節,也是社會交往的一項內容,不僅是對客人、朋友的尊重,也體現自己的修養。

  客來敬茶之道

  我國曆來就有“客來敬茶”一民俗。最基本的奉茶之道,就是客戶來訪馬上奉茶。奉茶前應先請教客人的喜好,如有點心招待,應先將點心端出,再奉茶。

  俗話說:酒滿茶半。奉茶時應注意:茶不要太滿,以八分滿為宜。水溫不宜太燙,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燙傷。同時有兩位以上的訪客時,端出的茶色要均勻,並要配合茶盤端出,左手捧著茶盤底部右手扶著茶盤的邊緣,如是點心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應擺在點心右邊。上茶時應向在座的人說聲“對不起”,再以右手端茶,從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帶微笑,眼睛注視對方並說:“這是您的茶,請慢用!”奉茶時應依職位的高低順序先端給職位高的客人,再依職位高低端給自己公司的同仁。

  以咖啡或紅茶待客時,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著客人的右邊,此外要替每位客人準備一包砂糖和奶精,將其放在杯子旁***碟子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劉貞亮讚美“茶有十德”,認為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時期,眾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韋應物、溫庭筠、陸游、歐陽修、蘇東坡等,他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頌和描寫過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