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泥塑人首鎮墓獸

  ,軀體似豹,人首,頭戴兜鍪如武士。尾細長,自尻下前伸,又屈曲穿過右後腿與軀體間的縫隙,再向後上翹,宛如一條長蛇,造型極富特點。下面是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鎮墓獸的簡介:

  鎮墓獸是我國古代墓葬中常見的一種怪獸;是為鎮攝鬼怪、保護死者靈魂不受侵擾而設定的一種冥器。《周禮》記載載說,有一種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腦;又有一種神獸叫方相氏,有驅逐魍象的本領,所以家人常令方相氏立於墓側。以防怪物的侵擾,還說這種方相氏有黃金色的四隻服,蒙著熊皮,穿紅衣黑褲,乘馬揚戈,到墓壙內以戈擊四角,驅方良、魍象。方良亦為危害死者的惡魔,人們就藉助方相氏的力量來驅趕它們,所以有學者認為,使用鎮墓獸的習俗,就是出“方相氏”的傳說演化而來的。


  也有人根據早期鎮墓獸頭上的雙角推測,鎮墓獸應與“辟邪”或“靈神”、“士伯”等行關。此種器物外形抽象,構思譎詭奇特,形象恐怖怪誕,具有強烈的神祕意味和濃厚的巫術神話色彩。鎮墓獸的基本形態由鹿角、獸形首、方形底座三部分拼合而成。鹿角插在獸首頂部孔內,獸身插在底座方孔內,多作長頸、鼓眼、口吐長舌狀。


  其形制有單頭、雙頭、變形龍面式、變形人面式等多種,多數單頭,少數雙頭。從出土鎮墓獸的排比中可以看出其從早期到晚期的發展演變規律,大致是獸面漸變為人面,無舌漸變為長舌,無頸漸變為長頸,獸面由彩繪發展為雕刻。此種鎮墓獸是除楚墓以外其它戰國墓中不多見的特殊之物,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和時代特徵,戰國早期的楚墓中即有,但數量很少,楚漆器發達的戰國中期,鎮墓獸的數量最多,到戰國晚期又很少見。這種數量上的消長變化應與當時漆器的發展趨勢及楚國興衰的歷史是一致的。秦漢以後,這類器物逐漸消失。


  從考古發現的情況考察,鎮墓獸最早見於戰國楚墓,流行於魏晉至隋唐時朗,五代以後逐步消失。鎮墓獸的製作,早則為木、骨質,陶質極少、以後主要為陶質和唐三彩。金屬和石製品極為少見。

  在楚國墓葬中已發現數百件用於鎮墓辟邪的木雕鎮墓獸。年代從春秋中期到戰國中晚期。春秋中晚期到戰國早期多為單頭單身,戰國中期的式樣與數量最多,單頭單身與雙頭雙身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