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毛筆書法入門臨摹

  楷書是書法字型之一,從古至今,成為人們學習的基礎,科學有效的學習楷書,對學習其它字型有著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楷書毛筆書法,希望你們喜歡。

  楷書毛筆書法欣賞

>

  楷書毛筆書法圖片1

  楷書毛筆書法圖片2

  楷書毛筆書法圖片3

  楷書毛筆書法圖片4

  楷書毛筆書法圖片5

  注意

  1、讀帖的重要性與方法,眼睛看得到,才能談到手的表現。這種讀帖的方法也能打通臨帖與創作的途徑,影象轉換為圖識。

  讀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曾經有位老師跟我說,他的老師非常狠,一天只准他寫十個字。導致他常常要看一天帖之後才敢下筆寫。只有十個字的機會,卻讓他在讀帖時心裡寫上一千遍。老實說,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黃賓虹說,畫奪造化。“奪”字最難,要得神才能奪。要把帖上的神奪下來,全靠眼睛。

  大家可以去看看《紀昌學箭》的故事,這個故事和臨帖有很大的關係,什麼時候你能看見字中黑白變化的玄機,擠讓間如武林高手在桌上過招,出桌者敗且死,那麼出手必不會差太多了。所以,手上功夫容易掌握,古人說,寫字不費百日功。眼睛裡的功夫練起來比較難。要練的帖一定要去影印十頁以上,放在所有能看到的地方,床頭、沙發、包裡、桌上……你跟它的視覺接觸次數越多,思考越多,寫的時候才不會慌亂。而且家裡到處都放它,經常能看到它時時能看到它,容易提高。

  2、選貼問題:推薦三條線,僅供大家參考:

  1、魏晉書法***鐘王小楷***——張猛龍——龍門裡面的始平公——歐陽詢——文徵明。以挺拔、俊秀、方正為規律的書寫線,有稜有角。

  2、魏晉書法***鐘王小楷***,張黑女——董美人——禇遂良——祝允明、王寵。以內斂、內涵、蘊質、趣味為其特點,右下斜,粗細變化很大,以扁平為主。

  3、魏碑:元懷----元祥----石門銘。以元懷打基礎,元祥是龍門二十品裡最舒展的,石門銘筆法更活,結構更開闊。

  唐代楷書字帖柳公權《教弟子言》

  筆法總論

  取法乎上得其中,不如說取法乎源,它的源頭是什麼呢,就是魏晉,唐以前的自然書寫的狀態。

  一、筆鋒狀態:束毫、鋪毫

  二、筆鋒運動方式:平動、提按、絞轉

  三、筆有五種動態:

  1、立鋒,束毫,毛筆立起來,筆尖頂牢紙面書寫,像跳芭蕾舞一樣。書貴瘦硬方通神,得神。如《禮器碑》。

  2、蹲鋒,鋪毫,毛筆下壓,筆腹也下壓。勢大力沉,得勢。如《張遷碑》。未、過,兩種不好的狀態,要取勢。

  3、行字訣,得氣。毛筆一落,不停地在行,所有的筆畫都能貫通,行進過程中,無起無收,行氣如虹,得氣。如《石門銘》,大氣盤旋。

  4、臥字訣,得韻。臥毫,臥毫紙上,一笑紅塵,輕輕一側,一筆塑形,如王羲之行書、趙之謙的篆書,董其昌等人,書寫時手不用力,只是和毛筆配合書寫,得韻。如《曹全碑》。

  5、跳字訣,得情。在提按跳動之間使人的情感表達,這是今法,有了跳蕩。宋代以來的傳統以此為準。

  線條絞轉,可以通過捻管把筆鋒絞起來,這是一種技術,是由人施加一個動作來完成。也可以通過毛筆的執行依靠毛筆的效能自然絞起來,毛筆在走這樣一個路線的過程之中自然就絞起來了,而不是認為施加了很多動作。

  四、中鋒問題

  “令筆心常在點畫中 行”中的“筆心”指筆鋒、筆尖。有些書家對側鋒存有偏見,其結症是在側鋒與偏鋒的區別和判斷上。偏鋒與側鋒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側鋒與中鋒一樣,也是筆法技巧中優良的技巧,偏鋒則是敗筆。側鋒的線形、線質具有豐富的造型和表現力,並具有多方面的審美素質,它可以充分表達和烘托作品的風格與氣息。偏鋒的鋒變則有著典型的病筆形態,鋒尖與副毫***筆肚***各在一側執行,其線形必然呈一側平滑,另一側鋸齒狀,線形、線質十分拙劣。側鋒與偏鋒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凡圓筆者,主要是以中鋒來刻畫的;凡方筆者,主要是以側鋒來刻畫的。

  以橫為例:入筆側鋒切鋒而入,隨即翻鋒右行,收筆切鋒回收。入筆切鋒是用筆尖和筆肚刻畫筆畫首端的方筆筆形,翻鋒是為了由側鋒變為中鋒,收筆切收是用筆肚副毫刻畫末端的稜角。在折筆處的方與圓要看折筆的程度,直折之筆為方筆,弧折之筆為圓筆。

  毫無疑問,中鋒用筆在筆法技巧中是占主導地位,在實踐中我們發現,任何人在運筆時,是很難做到絕對地筆筆中鋒的,都是中側間互的。故而才有“取險”、“取妍”之說。

  運動形態分為平動、絞轉、提按。提按屬於今法,所以基本不講。而篆書幾乎都是平動的,《石門頌》《石門銘》都有絞轉,趙之謙的收筆有一點絞轉,《始平公》的中段加絞轉。

  褚遂良《大字陰符經》

  五、線條的錘鍊

  如何訓練好線條。用篆書,它是裸線,猶如發音的基本訓練,中鋒基礎練習的最佳教材當然是《嶧山刻石》,掌握中鋒的同時還能兼顧造型能力。在這裡面有幾個訣,可以讓大家體驗:訓練好線條的方法:束毫、直管、腕挺、平動、收手。要點是提。如錐畫沙,顏真卿《述張長史書法十二意》:遇見沙平地靜,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而書之,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自茲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功成之極矣。包含提起來的意思,秀、乾淨、美,不是拿一盆幹沙子使勁放裡劃。

  六、楷書的基礎結構:左右結構:緊左疏右,如話。上下結構:緊上疏下,如集。左中右:樹,緊左寬中舒右。上中下:藍,緊上寬中舒下。全包:不能包成四方的、嚴實的。

  七、“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是一條具體的用筆方法。它首先是由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提出來的。原意指寫豎筆和橫筆時的用筆方法。行書中不在乎偏鋒的多少,而在於任何情況下,筆鋒始終往中鋒上調。筆筆留力,筆筆蓄勢。

  “無垂不縮”指寫豎畫時,筆畫末端都要“縮”筆,即“回鋒”收筆。不僅垂露豎如此,也包括懸針豎。懸針豎雖露鋒出筆,但在提筆收鋒時,也要有一個向上空回動作,以保持空回之勢。使其筆鋒雖露而筆力卻不浮;

  “無往不收”指寫橫畫時,在筆畫末端要有一個向左“回鋒”收筆的動作,使起筆、收筆得以前後呼應。使得筆畫圓潤、有力。

  這條用筆方法同樣適用於漢字所有的點畫。特別是對於像撇、捺、挑等露鋒出筆的點畫,也應保持空回之勢。這樣能使寫出來的點畫更加穩健、厚實。

  懂得“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我們才會理解古人慾左先右欲下先上的含義。古人的使轉筆法,都是逆向行筆。在行草書法作品中,我們會看的很清楚。古人豎畫結尾處向右上方行筆,而是從左側繞一個圈出來,才向右行筆。我的理解是這樣寫的字會有很有彈性,這是蓄勢發力的一種辦法。

  橫畫向下走筆時,都是向上翻筆轉個圈,蓄勢發力,才向下行筆,或許這也是調整筆鋒的最好方法,如果不這樣就會出現薄弱的毛病,使轉正確,你的書法就會有彈性。飽滿和充實。而且要隨絞隨散。

  
楷書毛筆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