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體書法欣賞

  篆書是篆、隸、草、行、楷五體書之首,因此篆書在書法上的獨有特徵和美的表現使其成為研究古文明書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圖片5

  篆書常識-大篆和小篆的區別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為籀所作,故世稱“籀文”。“籀文”乃據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故其與古文或同或異。今其文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所創。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其疆域廣而國事多,文書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雜,不便應用;加之,原有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書不同文,寫法各異,亦亟待統一。乃命臣工創新體文字。於是,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就大篆省改、簡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筆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而字數日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佔有重要地位。

  明代趙宦光在《論九體書》中說:“大篆敦而圓,小篆柔而方”。唐代張懷灌***三點水改王字旁***《論六體書》說:“大篆者若鸞鳳奮翼,虯龍掉尾,或花萼相承,或枯葉敷暢,勁直如矢,宛曲若弓,鉛***右邊為舌字***利精微,同乎神化。小篆者或縷纖盤屈,或懸針狀貌,鱗羽參差而互進,跬***王字旁***璧錯落以爭明,其勢飛騰,其形端嚴”。兩位古人所說大小篆的區別可供參考。大篆可參看《石鼓文》;小篆可見《嶧山刻石》和《秦泰山刻石》。

  小篆是從大篆字型簡化演變而來的。據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採納了丞相李斯的意見,規定全國都使用小篆字型。所以很多人都傳說是李斯在大篆的基礎上草創了小篆。

  與大篆相比,小篆書寫起來更加簡便,字型長方,筆劃均勻,每個字大小一樣,又整齊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