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粗的書法字型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標誌,又是傳承中華文化的工具。漢字書法不僅是人類所創造的最為抽象的藝術,而且是人類文明最為發達、最富有想象力,能夠全面揭示自然本質的一門藝術,一種文化現象。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

  1

  2

  3

  4

  5

  書法術語

  1、臨摹

  學習前人書法的一種方法。置碑帖於一旁,仿照其筆畫書寫的稱“臨”;以薄紙蒙碑帖上,依其形跡而複寫的稱“摹”。南宋美夔<續書譜》稱:“初學書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於成就。”又稱:“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

  2 、對臨

  指面對字帖模仿書寫,可以綜合訓練自己觀察和把握字帖的能力。

  3、 背臨

  即不看字帖憑記憶摹仿字帖書寫,主要訓練自己對字貼的記憶和消化能力。這一方法,是由臨轉向自己獨立書寫的過程中重要的一種訓練。陸維釗先生說:“背者,將帖看熟,不對帖而自寫,就如背書,而一切應須合乎原帖謂”。

  4、 意臨

  即臨摹一件作品,不要求酷似,而是學其一部分,或取筆法,或取墨法,或取章法,或取風格,或取意境。這種臨摹的好處是比較自由、可以擺脫形似上的羈絆,追求神似,真正把某家的長處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來。一般是在掌握了一定筆墨功力之後,才

  採取意臨的方法,它可以長期堅持下去。即使是很有成就的畫家,也常常要通過意臨,不斷吸取前人的精粹以充實自己的創作。

  5 、抄帖

  是練字過程中易犯的一個毛病,雖然對著帖,但只抄字,不顧間架、點畫,自作主張,任意為之。這種毛病,最要不得,必須注意避免。

  6、提按

  是指書法運筆技巧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運筆中調換筆鋒的手段。一般來說,起筆是先“按”再“提”,轉折是先“提”再“按”。

  7 、轉折

  是書法運筆方法之一。“轉”,指作書過程中,筆鋒左右圓轉著執行;“折”,是指起筆時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過程中,筆鋒執行果斷、肯定,使之顯露出有力的稜角,是方筆之法。“轉折”一般是指在橫折、豎折等筆畫的寫法之中,行筆至轉角處的運筆方法,它包括“圓轉”和“折轉”兩種,分別從“轉”和“折”的運筆不同之處加以體現。

  8、 懸針

  書寫直畫下端尖銳,如針之倒懸,故名。與垂露為兩種形體。馮武***簡緣***《書法正傳》稱:“將欲縮鋒,引而伸之,須要首尾相等。但鋒尖耳。不可如鼠尾。又按古人只有垂露一法,懸針始於《蘭亭***‘年’字。後人遂以為法。”

  9、 垂露

  書寫直畫的一種形態。其收筆處如下垂露珠,垂而不落,故名。具有藏鋒的筆勢,不同於“懸針”。唐代孫過庭《書譜》稱:“觀夫懸針垂露之異。”

  10、 中鋒

  指行筆時將毛筆的主鋒保持在點畫的中線,以區別於偏鋒。用中鋒寫出的錢條圓渾而有質感。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載:宋徐鉉善小篆,映日觀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於屈折處,亦當其中,無有偏側,乃筆鋒直下不倒側,故鋒常在畫中,此用筆之法也。

  11 、側鋒

  起筆的一種技法。謂在下筆時筆鋒稍偏側,落墨處即顯出偏側的姿勢。清代朱和羹《臨池心解》稱:“正鋒取勁,側筆取妍。王羲之書《蘭亭》,取妍處時帶側筆。”這種筆法最初在隸書向楷書演變時形成。它使方筆字型中增添瀟灑妍美的神情。側鋒多用來取勢,勢成則轉換為中鋒。晉人多用之。

  12 、折鋒

  筆畫轉換方向時的一種用筆技法。指筆勢摺疊帶方者,以別於轉筆,即筆鋒在轉換方向時,由陽面翻向陰面,或由陰面翻向陽面。南宋姜夔《續書譜》稱:“下筆之初有搭鋒者,有折鋒者,其一家之體定於初下筆,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鋒,第二、三字承上筆勢,多是搭鋒,若一字之間右邊多是折鋒,應其左故也。”折鋒利於點畫方勁和創造姿勢。清代包世臣書《劉文清四智頌》後,稱其筆法“以搭鋒養勢,以折鋒取姿。”

  13、 裹鋒

  用筆的一種技法。起筆呈反方向執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以後凡是取圓勢用筆,筆鋒內斂於點畫中間的稱“裹鋒”。如《曹全碑》、《石門銘》等多用之。

  14、 逆鋒

  運筆的一種技法。為了藏鋒鋪亳,用逆入的方法,“欲下先上,欲右先左”,以反方向行筆的稱“逆鋒”。用逆鋒作字,往往具有蒼勁老辣的意趣。清代劉熙載稱:“要筆鋒無處不到,須是用逆字訣。勒則鋒右管左,努則鋒下管上,皆是也。然亦只暗中機括如此,著相便非

  15、 蹲鋒

  蹲,有停留的意思。與“蹲”本為一字。在書法中,蹲鋒、蹲鋒卻為兩法。大致蹲鋒指筆緩行中的蹲勢,蹲鋒則是欲超先蹲,退而復進。唐代張懷瑾《玉堂禁經》稱:“蹲鋒,緩亳蹲節,輕重有準是也”;“蹲鋒,駐筆下衄是也,夫有超者,必先蹲之

  16 、枕腕

  左手手掌枕於右腕之下,或將右手手腕置於檯面,叫“枕腕”。枕腕,目的是要運用指頭的力量去寫字,並不能充分發揮手腕的作用。這種方法與“懸腕”、“提腕”比較,懸殊很大,失去了運腕的流便性。自古以來這種方法也不時提到,但是,大都認為此法不宜提倡。有人認為可以用這種方法寫小字。依我看,下小楷用這種方法也是不靈便的。因為,這種方法過於呆板,伸縮性不大,光靠手指的力量去書寫,很難通過肘、臂的力量而貫注毫端,字自然不會生動,筆力也不會強。所以,這種方法就不必要用了。

  17、懸腕

  自腕至肘皆懸中而不著案,叫“懸腕”。元代書法家陳曾在《翰林要決》中說:“懸著空中最有力”。清代書法家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也說:”懸則骨力兼到,字勢無限“。誠然,這種運腕方法是書法中最佳的一種。腕至肘不著案以凌空取勢,不僅容易將全身力氣送至毫端,而且,無論是直筆橫下,還是橫筆直下,筆力自能沉勁,縱橫如意。尤其是寫大楷或行草書,轉動靈活,生氣勃發,不會出現拘滯的弊病。

  18、提腕

  肘著案而虛提手腕,叫“提腕”。前人有云:“下筆有千仞之勢,此必須提高手腕而後觸之。這就是說,要下筆有力,四面展動,就必須高提手腕,芳能得其雄奇的姿態。提腕這種方法較適宜寫中楷、不宜寫較大的字,或行草書。因這種方法,肘部著案,

  不僅限制了運筆的幅度,而且,也很難顧及整篇的氣勢,勉強為之,寫出的作品必然欠缺不周,且難以表作品的神姿。當然,對初學者來說,一開始寫字不可能使用懸腕,所以,這種方法暫時還是可以使用的。但是,必須要練習高提手腕。也就是說,肘部

  不要著力地緊貼字抬面上,否則氣力不易通過肩、臂貫注下來,影響書寫的效果。

  19、法書

  指有較高藝術水平的書法作品。古代將書寫於縑楮紙帛而有法度的書法作品均稱“法書”,或稱“書”。《書法三昧》:“作字之要,下筆須沉著,雖一點一畫之間,皆須三過其筆,方為法書。”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傳玩,空殘法書帖”詩句。今通稱所作之書法作品為法書,還含有尊重作者之意。

  20、法帖

  亦稱“帖”。指古代名人的墨跡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的法書***包括它的拓本***。宋太宗淳化三年*** 992***命侍書學士王著編次摹刻祕閣所藏法書為十卷,每卷首刻有“法帖第x”字樣,總稱《淳化祕閣法帖》。“法帖”的名稱,相傳由此始行。《法帖譜系》

  稱:“熙陵***宋太宗***留意翰墨,出御府歷代所藏真跡,命王著摹刻禁中,釐為十卷,此歷代法帖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