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毛筆書法字帖

  初學書法的時候。在家中多放置一些書法字帖,非常的有助於自己書法的提高與進步。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初學書法要先練“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古人以永字為例,概括地闡述楷書八種基本點畫用筆要點的方法。關於它的來像,歷來說法不一,大約是在楷書盛行的隋唐之際,書家為指導初學者習書,便取被譽為“天下法書第一”的王羲之《蘭亭序》的第一個字“永”為例,總結出一套欲以簡馭繁、“以開字中眼目”的教學方法。在永字八法中,點叫作側、橫叫作勒、豎叫作弩、豎勾叫作趣、挑叫作策、豎撇叫作掠、橫撇叫作啄、捺叫作碟。點畫的命名雖然很奇特,但尋其字義,皆暗含比喻,說明該點畫應如何寫才能得其骨力、神韻。下面我們順次試作簡要的說明。

  永字八法

  ①側***點***:側是傾斜不正的意思。點應取傾斜之勢,如巨石側立,險勁而雄踞。如點成平臥或正立,則呆痴失勢。至於此永字之點以露鋒作收,是為了與下面橫畫的起筆相照應而氣韻一貫。

  ②勒***橫***:橫取上斜之勢,如騎手緊勒馬組,力量內向直貫於弩***豎***。如臥筆橫拖或下斜則疲沓無力。

  ③弩***豎***:弩是有力的意思***亦作努***。豎畫取內直外曲之勢,如弓每直立,雖形曲而質含無窮勁力。所以豎畫不宜過直,過直則如枯木立地,雖挺直而無氣力。

  ④趯***勾***:趯與躍同,謂作勾之時,先礴鋒蓄勢,再快速提筆,順勢出鋒。如人要跳躍,需先下蹲蓄力,然後猛然一躍而起。鋒不平出,為的是與策***挑***畫起筆相呼應。

  ⑤策***挑***:策的本義是馬鞭,這裡是用其引伸義策應的意思。挑畫多用在字的左邊,其勢向右上斜出,與右邊的有關點畫相策應,形成向背拱揖的情趣。永字中的策畫略微平出,主要是與右邊的啄***橫撇***相策應。兩個筆道雖錯落不相對稱,其心氣卻相通相應。

  ⑥掠***長撇***:掠是拂掠的意思。謂寫掠畫應如以手拂物之表,雖然行筆漸漸加速,出鋒輕捷***與捺相對而言***,取其瀟灑利落之姿,但是力量卻要送到末端,否則飄乎不穩。

  ⑦啄***橫撇***:啄同I>謂寫橫撇應如鳥以噪啄食,行筆快速,筆鋒峻利,.與一長撇有所不同。

  ⑧磔***捺***:這個命名最不好理解,我們認為它包含兩層意思。第一,是就磔畫在字型結構中的作用而言的。磔的本義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犧牲,含有解體、張裂的意思。楷書中的捺畫是承隸書的波磔來的,而隸書的波磔正是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隸書斜出的波磔在小篆中皆彎曲下行***,使字的體勢向外開張,所以隸書又叫分書。楷書的捺也是起這個作用。楷書中的撇捺,力雖內聚,形卻外張,使字的體勢舒展、活潑。如果把楷書“永”字的這一長捺改作一短側點,力量依然內聚,卻立即失去飛揚的氣勢。正因如此,捺畫總要寫得開張舒展方顯精神。第二,是說這一筆要寫得剛勁、.利剎、有氣勢。碟之本義既為肢解犧牲,而肢解犧性必以刀劈,故碟***捺***畫即取刀劈之勢。南方俗稱捺畫為“刀撇”,大概即源於此。

  前人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很多,然而,或失之過簡而意思隱晦,或失之玄虛而昧於實踐,並且每有牴牾之處。可取之說也有,但往往支離破碎,不得系統。我們這裡用循名而貴實的辦法,探尋作者的創意,同時借鑑前人的心得,結合自己的體會,力求把它闡述得圓通而切實,以便古為今用。

  永字八法用一個字概括楷書八種基本點畫的基本寫法***與前文我們所說的八種基本點畫不盡相同,八法沒有折畫***,所以歷來的人們都認為永字八法是專講點畫用筆的,“永字八法,乃點畫爾”。***盧肇語***其實並不盡然。八法中的點畫並不是孤立的,它講的是一個字中的八個具體的點畫。我們在探求其每個點畫何以要這般安置、如此寫法的時候,實際上已涉及到字的結體法則。因此,八法作者的意圖,是想通過一個字的剖析來說明基本點畫的寫法及其組合***即零件的製作與安裝,零件作成什麼樣子必須服從安裝的需要***,使初學者能舉一反三,掌握楷書***其實也包括行書***基本點畫的用筆和間架結構的一般要求。

  正因如此,永字八法行世之後,受到歷代不少書家的推崇,有的甚至推崇得過了頭。比如說王羲之“攻書多載,十五年偏攻永字,以其備八法之勢,能通一切字也”。***《翰林禁經》引李陽冰語***我們今天對永字八法及前人對它的評價都應有所分析,不可迷信盲從。倘若真以為永字八法“能通一切字”,也用十五年的時間去“偏攻永字”,別的字都不寫,那結果恐怕是非但當不成“書聖”,連“書奴”也是作不成的。總之,永字八法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楷書的點畫用筆與間架結構存在著辯證關係的道理,對練習用筆和結字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但它絕沒有包括書法的全部內容和技巧。我們既不可否定它,也不必把它當作學書的“法寶”。

  關於永字八法,田蘊章老師在《田蘊章每日一題每日一字》節目的第一集中就有提到,這裡將田蘊章老師對永字八法的說法以及對啟功先生提到的永字八法的來歷的不同意見陳列如下。

  首先我們來看看田蘊章老師在開篇提出了永字八法來歷的兩種說法:

  一個說法就是,在中國歷史上,被認為書法最高水平的代表人物是王羲之——就是東晉時期的王羲之——的代表作:號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蘭亭序》的第一個字,那就是“永”字——“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的這個“永”字。

  所以有一種說法就是,因為大家都要學習東晉***書法***,東晉時期應該首先以王羲之為代表,而王羲之的字以《蘭亭序》為第一代表作。那麼《蘭亭序》的第一個字是“永”字,所以大家要先學“永”字。——這是一種說法。

  第二種說法,認為“永”字筆畫不多,筆法卻非常的多,由此,學習“永”字,可以被一反三,有這個功效。因此有人提出來,先學這個“永”字。

  對於永字八法的真實起源以及永字八法的討論,田蘊章老師的看法如下:

  其實,“永字八法”的確立,並不是完全對王羲之的這個確立。王羲之的《蘭亭序》的第一個字是“永”字,和“永字八法”純屬是一種巧合。它不是這種關係,我們拿出證據來向大家介紹。

  我們為什麼說,“永字八法”並不是以王羲之的《蘭亭序》為最起點?這裡我們看一看,唐朝有一位書法理論家,叫張懷瓘,他寫的一本書叫《玉堂禁經》,其中有一段論述叫“用筆法”。它上面就把這個“永字八法”的最早來源給說清楚了。

  為了讓大家看得清楚,我用筆現在把這段抄錄下來,大家看看:

  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後漢崔子玉曆鐘王以下傳授……所用八體,該於萬字……

  大家看一看,這段話就是張懷瓘在《玉堂禁經》裡面講的一段話。他說“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大家注意,這個“隸”字,不是指的隸書,而是指的楷書而言。因為在唐代的時候,對楷書稱為隸書;在東晉時期,王羲之他們也是這樣稱的。那時候對隸書,我們現在稱的隸書,那時候稱為“八分”。——所以一直到唐代,楷書還稱為“隸字”。

  他說“八法起於隸字之始”,也就是起於“隸書”之始,那麼這個時間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就是從後漢崔子玉開始的。“後漢崔子玉”就是東漢末年的崔子玉。“歷鐘王”的“鐘王”是誰?是鍾繇和王羲之。那麼在王羲之之前,還有崔子玉、鍾繇在先。

  那麼在“鐘王以下”——注意這個“以”字,原文上寫的就是“已經”的“已”,在古文當中,這個“以”字和“已”字通用。我們現在不用“以”字,用這個“已”字。

  那麼就是當年崔子玉在漢代的時候,就有“永字八法”了,而“下傳”呢,一直把這“八體”傳到王羲之這裡來了。所以,“永字八法”並不是從王羲之開始的。

  這裡所說的“所用八體”,就指的是“八法”,“該於萬字”,他說把“永”字寫好了,對一萬個字都有好處。是這麼一個意思。

  因此大家就知道,啟功先生所說的,“永字八法”來源於王羲之的“永和九年”的那個“永”字,這個觀點是不準的。這是一個問題。

  再有一點,就是說“永字八法”的這個“永”字,筆畫並不多,大家看一看,實際上只有點、橫、豎、鉤、挑、長撇、短撇、捺。我們按現在的點畫來說,它總共是五畫,而五畫當中包涵了八個法則。

  因此,“永”字沒有重複的地方,統共就這麼幾個過程***筆畫***,就有這麼幾個法則,象這樣的字例並不那麼多見。雖然它沒有概括所有的筆法——但是我們可以說任何一個字都不可能概括所有的筆法,不可能——象“永”字這麼簡單幾個的點畫,就能包括這麼多的法則在裡面,已經是很難找到再能和它類比的字了。

  所以說,學習“永字八法”,第一不像啟功先生說的那樣,是從王羲之的《蘭亭序》開始的,不是。是在後漢就早已有之的了。崔子玉,一直到“鐘王”,鍾、王也是在後漢年間,***鍾繇是***三國曹操手下的一位尉官。因此,到了王羲之這裡,已是一百多年的事情了。因為王羲之寫這個《蘭亭序》是在公元353年,這中間隔了一百多年的時間。所以說,啟功先生的這個說法是不準的。

  綜上,大家應該能夠明白為什麼永字八法這個概念如此風行,當然也明白了僅僅是練好永字八法是絕對不夠的,在作者看來,永字八法給我們最大的啟發在於,在學習書法時,儘可能地找一些有典型筆畫的典型範字練習,這樣可能會在較短時間內掌握一個筆畫的書寫技巧,從而達到快速提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