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樂讀後感

  我們一起來看看,特別是教師們或者家長們獲益匪淺。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在假期裡我細細品味了由當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朱永新主編的“新教育文庫”叢書中的《教育有樂》一書。這本書中收錄了一篇篇由教師以獨特的視角記錄自己的教學過程、敘述自己的教育故事的文章,向讀者展示了發生在“新教育實驗”背景下一個個真實鮮活的教育故事。

  書中記錄的每一個教育故事都給了我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但寫得精彩而且做得精彩,特別是《我請打架的學生吃飯》和《美麗的放棄》這兩個故事。

  《我請打架的學生吃飯》這個故事主要講述的是教師用一種隨和的心態處理了發生在班上的打架事件並且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我曾經遇到過處理學生打架的事件但我並沒有像書中的那位老師那樣對打架的學生採取人文化的教育,而是跟他們板起面孔講大道理,結果毫無用途。這個故事使我領悟到現在的學生喜歡講理和隨和一點的老師,講究教育和教學藝術除了有益於學生也能給自己帶來快樂!

  《美麗的放棄》這個故事講的是老師放棄了對在操場上玩得興致勃勃而不做作業的學生大加批評的機會,而是“退一步”讓他們寫一篇小作文算是對作業未寫的補償。結果老師從收到的這幾位同學的小作文中發現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正是老師“退一步”後才出現的“海闊天空”。放棄批評不等於放棄教育,而是意味著更人文化的教育。教育有時也因為放棄而更加美麗。我的教齡不足三年,在這短短的三年裡我經常遇到不完成作業的學生,我對他們的教育方法是:思想教育+補回沒完成的作業。但是這些學生卻屢教不改,現在回想起來,可能是我的教育方法不夠藝術,還沒能使他們的心靈得到真正的感悟。因此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中我要借鑑書中這位老師的教育方法,使不完成作業的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此外,我還把讀完這本書後的感受歸結為以下幾點,特把感受寫出來,和同事們共享。

  1、教師首先得有愛心。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應該對每一個學生富有愛心。只有愛學生,學生才能愛教師,才能愛這為老師所講的課,正如俗話所說的“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2、教師要體現教育的幸福。教師從事的職業是清貧的,但同時教師也是富有的,一聲“老師好”,“老師,您辛苦了”這些充滿熱情的話語使得教師體驗到教育的快樂。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該以十分的激情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在師生教學相長的環境中教師體現了教育的幸福,學生也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

  3、教師要特別關注學困生。不管他們是出於何種原因,教師都不要歧視他們,因為他們也是人,他們也有自己的思想。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尊重他們的人格,我認為教師的首要職責是教會學生做人,而教師如何對待學困生,便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

  篇二

  讀完這本書後,頗為裡面的內容所感動,特把感受寫出來,和同行們共享。

  1、教師首先得有愛心。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面對每一個學生,不管他的家境如何,是富裕或是貧窮,都應該對每一個學生富有愛心。只有愛學生,學生才能愛教師,才能愛這為老師所講的課,正如俗話所說的“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2、教師要體現教育的幸福。教師從事的職業是清貧的,但同時教師也是富有的,一聲“老師好”,“老師,您辛苦了”這些充滿熱情的話語使得教師體驗到教育的快樂。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該以十分的激情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在師生教學相長的環境中教師體現了教育的幸福,學生也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

  3、教師要特別關注學困生。所謂學困生,我認為有以下三類:一類就是在學習方面有能力缺陷,儘管他非常努力,非常下功夫,但就是不出成績;另一類就是腦中有智力問題,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傻子;在再一類就是不願學習的人。不管他們是出於何種原因,教師都不要歧視他們,因為他們也是人,他們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看法。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尊重他們的人格,我認為教師的首要職責是教會學生做人,而教師如何對待學困生,便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及時的把發生在身邊的教學事件記錄下來。記錄的過程也是一個反思的過程教師在不斷的反思中改進自己的教育實踐從而豐富和提高自己的教育實踐能力和理論研究水平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篇三

  孩子,你是一本無子的書,這是該書的第一個大內容。學生作為教師的教育物件,其一言一行莫不形成反饋,使教師從中學習,體悟,不斷的調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這一本本無字的書,就象一面鏡子,讓我看自己看得更清。書中所寫的“不要在學生的心靈上打樁”“捧教與棒教”“你的心情,我願意聽”等這一個個的小故事,無不是在刺激著我們的心靈,講述著各種各樣的教育藝術。

  書中第二部分:教育無小事,一花一世界,每一個學生都等待著我們的指引,每一個學生都是我們的責任。

  書中第三部分:目中有人,就沒有“後進生”

  在這裡我想和大家共同分享一則書中引用的一個故事: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散步,突見牆角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道有位出家人違反寺規越牆出去溜達了。老禪師也不聲張,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少頃,果真有一小和尚,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院子。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並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聽到老禪師的話後,相信他的弟子在這種寬容中被教育了。

  “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輕輕的一句話,看起來很容易說出,但具體落到我們每個人身上,也許就不容易了。不容易就在於我們常常認為寬容是一種妥協,是一種對他人的縱容。其實,寬容之於教育,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要向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

  書中第四部分:教室,奠基生命的聖所,在我們實施教育的主戰地上,上演著許許多多的短片,它們似乎是極為渺小的,但是卻並不容許我們忽視的。

  書中第五部分:教育,是一種生活。在這一部分中讓我明白,作為社會人,教師以寬容的姿態步入校園,作為教育者,教師要懷揣一顆師魂,返身去審視和玩味大千世界,其實一切都是啟示。

  書中第六部分是:課改,在自然不過的事。可以說這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的。

  整本書分成了一個個小主題,每一個的主題又都有著不同的事例去說明,去驗證。每一個論點無不是在告訴我們,教育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隨著社會的變化,教育也迎來了變革的需要。

  感謝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們讓我們更多的教師分享了他們成功的經驗與體會。靜靜地吸吮“名師”們帶給我們的精神食糧,讓我更加明白如何使用一個微笑,一句稱讚,一個親切的動作。真心的希望所有用心的老師都可以用愛溫暖學生,亮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