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老師的素養

  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課,語文能力的大小可影響學生其他課程的學習乃至以後進一步學習深造,有哪些?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人格素養

  人格是指人的氣質、性格等特徵,也是人的道德品質的體現。小學語文教育的終極指向是”立人”,即提升人的生命,把學生內在的生命美好的情思發掘出來,提升起來,使學生直面自我的心靈,直面自我的生命。然而,人格的塑造不是“自發形成”的,也不是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過程中所能完成的。只有”人格才能影響到人格的發展和規定”。因此,小學語文教師的人格素養是進行教育的“基石”,要具有人格魅力。

  具備完善人格素養的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有著崇高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敬業樂業的師德修養,有真摯高尚的情感素養,有貧富不移,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氣概。有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強烈的責任感以及勇於堅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正義感。語文教師的人格內涵還應包括公正、寬容和愛。即平等地對待學生,開放地駕馭教材,誘發、引導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使每個學生都能認識自身人格發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發揮理智的最大潛能,讓學生在融洽、寬鬆、友愛的氛圍中體驗成功。

  :人文素養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學科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這一交際工具,還要落實素質教育的“人本”理念——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完善學生健康個性。這就意味著小學語文教師自身要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人文”按現代漢語解釋是指人類社會各種文化現象。因此,從內涵上來看,人文素養包括文學素養、知識素養、審美素養和語言素養。

  文學素養是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上主要包括:對文學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教師的文學修養;掌握文學教育理論與經驗的情況。小學語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詩歌散文、小說、議論、童話等各種體裁,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有廣博的文化視野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就需要有豐富廣泛的閱讀支援,要具有較寬的閱讀面和較大的閱讀量。

  小學語文教師的知識素養主要體現在:首先必須具備語文學科知識,全面掌握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古典文學、外國文學、文學理論等語文學科知識;其次必須具備豐富的社會科學知識,應把歷史、哲學、語言學等各種社會科學知識納入自己的知識結構中。只有這樣,小學語文教師才能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展示豐富的歷史背景,創設出語文知識應用的現實情境來;再次,要掌握必要的自然科學知識,主要是對科學知識的瞭解、科學過程和方法的掌握及科學對社會的影響等方面。只有對自然科學的知識掌握到相當的深度和廣度,才能做到文理滲透。

  《標準》前言指出:“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在總目標中又指出:“要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因此,語文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純語言知識,還應注重學生情感培養,注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而且語文所蘊涵的精神決定了語文教師應該是一個有著獨特情感體驗和審美追求的個體,必須把課文所負載的文化、情感、道德精神、人文理想有機地轉化為個體的審美體驗,從而使語文教學成為“一場富有獨特生機和鮮活張力的美妙旅程”。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掌握一定的美學和美育理論,還要具有關於各種審美物件的必要知識。除了對語言、辭章文學等專業知識有系統的全面的掌握外,還應對書法、音樂、美術有一定的造詣,此外舞蹈、戲劇、影視、曲藝乃至建築、醫學、園藝等方面也應有所涉獵,才能駕馭語文教材,實現語文的教學目標。小學語文教師的美學素養要求是比較高的,其審美品位應該是和諧又優雅的。和諧讓學生感受到恬靜和陶醉,優雅讓學生崇敬、嚮往。這種審美應體現於語文教學內容的呈現上、教學手段的選擇上、教學程式的設計上。教學中如果有意識地運用,能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薰陶,純潔心靈,開闊視野,增長知識,使學生掌握傳統文化的精髓,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和偉大,更加熱愛民族優秀文化。

  語言素養也是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小學語文教師的基本素養。因為語文課對教師的示範性要求比其他學科高,教師的語言不規範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語文的理解,甚至會影響到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語言素養首先表現在教學語言上。教學語言是指教師在課堂上“傳道、授業、解惑”過程所使用的語言,含有聲語、文字和態勢語三種,是教師傳授知識、塑造學生心靈的基本工具。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因其專業的特殊,應該有更豐富的人文內涵,具備文學特點。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能夠準確地運用普通話教學,能夠根據不同的場合選擇不同語體和口氣,能夠在課堂教學中藉助語言的情感力量,富有鼓動性與感染力地激起小學生真善美的共鳴;其次體現在寫作語言上。寫作是語文學科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學既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學生技能的重要渠道,也是衡量一個語文教師文學素質、文學功底的重要尺度。主要表現在觀察和分析生活、謀篇立意、遣詞造句、文章修改等方面。

  :創新素養

  《標準》在總目標中明確指出:“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有較高的創新素養,創新即是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斷改進,向著更完善、更合理的方向前進,克服語文課程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等種種弊端,實現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的根本變革,構建開放創新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體系。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發掘孩子身上蘊藏著的無限創造性潛能。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具備較強的創新素養。只有創新型的教師,才能實施創新教育,才能培養出創新型的學生。小學語文教師的創新素養最重要的是有引導創新的意識,其核心是推崇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小學語文教師只有具備創新素養才能在教學中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具有創新素養的小學語文教師,才能在教學中營造民主寬鬆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培植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主動意識,鼓勵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