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讀後感例文

  讀書要玩味。看讀後感其實也是一種玩味。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讀後感例文,希望你喜歡。

  讀後感例文篇一

  我懷著十分崇敬而又激動的心情讀完了《紅巖》這本書。〈紅巖〉是一部中國軍事文學名著。它描寫了眾多革命英雄:成崗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許雲峰英勇鬥敵,捨己為人;江姐受盡酷刑,堅貞不屈;劉思揚出身豪門卻投身革命;渣滓洞難友團結奮鬥,敵人喪膽;白公館志士奮勇突圍,迎來黎明……所有這一切展現在我眼前,那是多麼讓恩激動、崇敬、悲憤、感嘆的畫面。

  最令我難忘的是許雲峰將要被特務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寫:“死亡,對於一個革命者,是多麼無用的威脅。他神色自若地蹣跚地移動腳步,拖著鏽蝕的鐵鐐,不再回顧鵠立兩旁的特務,徑自跨向石階,向敞開的地窖鐵門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階上,忽然回過頭來,面對跟隨在後的特務匪徒,朗聲命令道:“走!前面帶路。”面對著步步逼近的鬼門關,許雲峰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堅定,即使海枯石爛、天崩地裂,也不會動搖。江姐被粗長的竹籤釘入指甲縫間的刺骨鑽心的逼供,特務們為的是想從這位重要的遮蔽內容員口中套出有關地下黨的重要機密,可是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了。試想一下,在那潮溼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館,近乎窒息的地牢,在嚴重缺水的情況下嚥著發餿味的殘羹冷炙,拖拽著遍體鱗傷,強忍著舊膿新創襲來的陣陣裂痛……然而他們以常人無法想象的毅力頑強地與反動派抗戰到底!

  對這些可敬可佩的戰士,國民黨反動派只能給他們肉體上的折磨,卻動搖不了他們精神上的絲毫,反而更使他們的鬥爭精神豐富起來!讀到他們的事蹟,我無法自已,在他們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寫英語作文,花了不少時間卻只得低分,便洩氣了;工作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棄。沒有對學習、工作完全充滿熱情的我易被摧垮,總找藉口說自己是個女孩。可如今,在紅巖英雄的光輝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鋪滿荊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們去開拓;越是困難的時候,就越需要堅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晨星閃閃,迎接黎明。林間,群鳥爭鳴,天將破曉。東方的地平線上,漸漸透出一派紅光,閃爍在碧綠的嘉陵江,湛藍的天空,萬里無雲,絢麗的朝霞,放射出萬道光芒。”這是解放戰爭勝利後的第一個黎明的描寫。這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是無數位戰士用鮮血換來的,血染紅巖,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記了什麼叫英勇、堅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與火的歷史,也使人麻痺了精神。我要感謝《紅巖》,它為我樹立了榜樣,它使我對人生價值有了嶄新的理解,它將促使我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英勇堅強的人!

  讀後感例文篇二

  《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承恩,作為四大名著中的一本名著,《西遊記》如今已經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了,就連外國的文壇中都會有《西遊記》的一席之地。《西遊記》中講述的故事很簡單:唐僧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去西天取得了真經。但就是這麼簡單的故事情節,卻讓無數人拍案叫好,到底是什麼魅力吸引著無數的讀者呢?我想功勞並不僅僅是在曲折的故事情節上,還有淺顯易懂的文字背後隱藏的哲理。

  我從《西遊記》的四個主要人物中,讀到了他們背後的精神:首先是師傅,也是《西遊記》的主角,唐僧。唐僧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和尚,他非常的善良,不願去傷害任何生命;他還非常的有禮貌,每次開口都會帶上“施主”之類的敬詞;他還非常的吃苦,不遠萬里的去西天求取真經。我從他的身上,學到了要寬以待人,謙卑有禮。

  其次是大徒弟孫悟空,也是《西遊記》中,作者花了大量的筆墨去描寫的人物:書中的孫悟空敢愛敢恨,敢作敢當,瀟灑機智,不願被規矩所束縛;孫悟空也是一個非常強大的人物,他屢次救其它三人於妖魔鬼怪的巢穴魔口之中。我到現在對《西遊記》中最記憶深刻的人,便是這個敢愛敢恨的‘猴哥’了,我也想做一個和孫悟空一般敢作敢當,勇敢機智的人。

  接下來是長著豬頭的二徒弟,豬八戒。豬八戒在我的生活中,可算是一個大紅人了。所有人提起豬八戒,總會笑他那憨厚可掬的搞笑模樣。雖然豬八戒好吃懶做,又喜歡美女和錢財,但他卻在對唐僧非常的忠心,也很討人喜歡。從書中看到他的時候,我便想和他一樣懂得變通,討人喜愛。

  最後是三徒弟沙和尚,他是一個很吃苦耐勞的人,西天取經的路上扛著一個大扁擔艱苦的走著,卻從來沒有任何怨言;他還是一個老好人,為此常常吃妖精的虧,屢次被豬八戒調笑。我從沙和尚一路取經的行為中,感受到吃苦耐勞是多麼的重要。

  《西遊記》中曲折離奇的故事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是《西遊記》的看點,這本名著也確實被後世的無數人翻看讚歎,我不禁也成為了其中一員:“這是一本多麼讓人感觸極深的好書啊!”

  讀後感例文篇三

  記得很多年前讀過一本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深深的被書中的波瀾壯闊所震撼,但是當時並沒有從作者的角度去看文章,而是純粹的以自己的視角感受大氣磅礴。

  直到前一段時間又有幸拜讀了餘老的《山河之書》,我才真正的開始嘗試從餘老的角度來看歷史、看文化、看中國山河。

  我們經常在描述自己的民族的時候,都會驕傲的說出:我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不為錯,但是這樣說的時候內心卻不由想起一個莫須有的敵人---蚩尤,作為王權爭霸的落敗者,蚩尤變成了獸身人語,銅頭鐵額的妖魔。讀本書之前,我也從來都認為本該如此,但事實呢?蚩尤是九黎苗寨的英雄,是長江文明的驕傲,作為勝利者確實擁有書寫歷史的權利,而作為後世人,我們應該具備分辨是非的能力。餘老在書中也說了:“不管是體制與體制、文化與文化、還是文明與文明的爭端從來都是血淋淋開始又血淋淋結束的。”多客觀的一句話啊,道盡了中國歷史的波瀾壯闊。

  然而在談到文化的時候,我們也經常會下意識的覺得應該是知識,是認識多少字,學會了多少語言,或掌握了什麼技能。但是這一切其實都是文化的衍生物,而不是文化的本質。文化的本質應該是傳承,應該是一直流淌的河水,應該是邊遠山區口口相傳的歌聲,是一棵棵永不落幕的長生樹。如果把文化定義為諷刺和揭露的言辭、定義為勾心鬥角的謀略、定義為無病呻吟的惆悵,那麼這該是文化的悲哀,還是人類的悲哀?

  還是看看中國山河吧,一寸寸土地沾染的多少歷史的厚重和沉痛,王道士的悲哀何嘗不是民族的悲哀,莫高窟的路一次次的被黃沙淹埋,寧古塔葬下了多少冰釋前嫌的文人墨客,也不知明年的雞鳴山下月牙泉還在不在。這些只不過是中國山河的一角,還有人類改造自然的巔峰之作---都江堰,秦朝太守李冰向後人展示了古人對水的理解:順勢而為,化磅礴為溫婉,化雄渾為嫻靜,化災難為福音,於是先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天府之國。一個來自天涯的眼神凝望著山莊的背影,避暑山莊的興盛到沒落展現了清朝統治從盛到衰的整個過程。我的思緒從唐古拉山口被流放到江南水鄉,感受著這裡的溫婉可人,卻忘記了三峽的水險十八彎,直到入海,我都來不及回頭再看一眼,這並不是中國山河的全部,這只是中國山河的一角,而就是這樣一角,也足以讓我們為之沉醉。

  閉上眼睛,繼續追尋餘老的腳步,看歷史,看文化,看中國山河。

 

讀後感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