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國債有風險嗎

  雖然國債3年期和5年期的年收益率均下降了0.1個百分點,但在今年第三批儲蓄國債公開發售的第一天,仍被“瞬間”秒殺,開賣不到半小時,各銀行國債額度基本售罄。下面由小編為你分享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是投資就有風險 國債也不能跟風瞎買

  國債雖好,但不是完美無缺

  顧名思義,國債是指國家為籌集資金以其信用擔保向投資者出具的債權憑證,由中央政府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國家是國債的發行主體,國家可以通過財政稅收或者發行新債等籌資方式償債,所以國債具有極高的信用度,沒有違約風險。一般來說,購買國債並持有到期的投資人可以“無風險”地收穫定期的票息和到期的本金,

  國債被稱為“金邊債券”,但這並不是說投資國債沒有風險。國債作為債券的一種,“無風險”指的是國債沒有違約風險或者違約風險極低。但就市場風險而言,國債並不能倖免,這意味著投資國債未必一定會贏利。

  國債也有如下3個缺憾:

  剛剛發售的一期是憑證式國債,具有不可轉讓的特性。時間是持有到期投資方式要付出的主要成本,購買了不可流通交易的國債之後,雖然鎖定了投資的收益,但是卻失去了流動性,若提前兌付則需以損失收益為代價。以3年期憑證式國債為例,票面利率為3.9%,因此,購買10000元這隻國債的投資者如果持有3年到期,就會獲得本息共計11170元。但是,如果投資者在3年之內提前兌付,只能根據實際持有時間獲取較低的票息並支付手續費。對於這隻國債,若持有時間不滿半年則不計付利息;滿半年不滿1年按年利率0.74%計息,遠低於3.9%的票面利息。

  另外,加息對於憑證式國債來說不是好事,因為銀行的利息升了也就意味著債券的利息收入減少了。長期的國債投資者有可能承受連續加息的風險,在持有期裡,只能看著利息上漲,並且在債券到期時才能連本帶利收回資金。

  今年一季度,我國CPI同比增幅只有2%左右,雖然目前國債的利率要高於CPI,表面上看可以達到抗通脹的效果,但實際上我們瞭解的只是名義上的通脹率,涵蓋的商品價格很有限,實際的通脹率已經遠遠不止於2%,在通脹率逐漸上行的經濟情況下,未來,國債的收益率是不足以抵抗通脹率的。

  在信用風險層面,除非像歐債危機那樣的情況發生,國債的確可以近似稱為信用“無風險”產品。但綜合其他因素,例如時間、流通性等,國債其實並不完美。

  2016購買國債注意事項

  去年2015年3月10日首期國債發售,遭到投資者瘋搶,在短短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內就被搶購一空。那麼,2016年在購買國債時應該注意什麼?

  利率。據財政部公告,本期國債是憑證式,3年期票面年利率4%;5年期票面年利率4.42%。而降息後,三年定存的基準利率只有2.75%,各家銀行三年定存利率在2.75%至3.25%之間。目前利率進入下行週期,未來還有降息的可能,所以相比之下,國債利率比定期存款利率要高。

  風險。從風險來說,由於國債是由國家發行的,所以風險很低,和儲蓄差別不大,但比銀行理財產品風險要低,特別是老年人可以關注國債。

  流動性。國債期限一般較長,都為三年、五年,雖然可以提前支取,但利率會有所損失,還要交1%的手續費,所以建議在買之前,考慮一下自己資金的需求,不要因為購買國債而導致資金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