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逃生的常識

  作為一名普通人,我們應該掌握最基本的應急和自救本領。這樣,在突發事件發生時,才能化險為夷,減輕傷害,也才有可能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起來看看吧!

  

  1、不要急

  破壞性地震從人感覺振動到建築物被破壞平均只有12秒鐘,在這短短的時間內你千萬不要驚慌,應根據所處環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擇。如果住的是平房,那麼你可以迅速跑到門外。如果住的是樓房,千萬不要跳樓,應立即切斷電閘,關掉煤氣,暫避到洗手間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鋪等下面,震後迅速撤離,以防強餘震。

  2、先找藏身處

  學校,商店,影劇院等人群聚集的場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亂,應立即躲在課桌,椅子或堅固物品下面,待地震過後再有序地撤離。教師等現場工作人員必須冷靜地指揮人們就地避震,決不可帶頭亂跑。

  3、遠離危險區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應用手護住頭部,迅速遠離樓房,到街心一帶。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遠離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壓線等。正在行駛的汽車和火車要立即停車。

  4、要儲存體力

  如果震後不幸被廢墟埋壓,要儘量保持冷靜,設法自救。無法脫險時,要儲存體力,盡力尋找水和食物,創造生存條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員。

  地震的成因

  地球表層的岩石圈稱作地殼。地殼岩層受力後快速破裂錯動引起地表振動或破壞就叫地震。

  由於地質構造活動引發的地震叫構造地震;

  由於火山活動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

  固岩層***特別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震是一種及其普通和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但由於地殼構造的複雜性和震源區的不可直觀性,關於地震特別構造地震,它是怎樣孕育和發生的,其成因和機制是什麼的問題,至今尚無完滿的解答,但目前科學家比較公認的解釋是構造地震是由地殼板塊運動造成的。

  由於地球在無休止地自轉和公轉,其內部物質也在不停地進行分異,所以,圍繞在地球表面的地殼,或者說岩石圈也在不斷地生成、演變和運動,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殼構造運動。關於地殼構造和海陸變遷,科學家們經歷了漫長的觀察、描述和分析,先後形成了不同的假說、構想和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又稱新全球構造學說,則是形成較晚***上世紀60年代***,已為廣大地學工作者所接受的一個關於地殼構造運動的學說。

  中國的地震分佈

  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佈在5個地區,這5個地區是: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區,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雲南中西部;西部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東南沿海地區,廣東、福建等地。

  從中國的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中西部直至雲南,有一條縱貫中國大陸、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帶,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強烈地震,被稱為中國南北地震帶。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該帶中南段。該帶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內,向南可到緬甸。

  根據地質力學的觀點,中國大致可分為20個地震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