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的賺錢智慧理財故事有哪些

  名女人楊瀾的賺錢智慧理財故事都有哪些?楊瀾是很多女性的榜樣,她的成功讓很多人敬仰,下面小編來告訴大家。

  楊瀾的生平介紹

  楊瀾1968年,生於北京。上中學時的楊瀾並不是那種聰慧過人的女孩,當然也就不是那種巧解難題的高手。她頗為自詡的是:考試時在基本分上她從來一分不丟,地理歷史這種需要死記硬背的科目,隨便問哪道題,她馬上就能說出是在哪一頁上。凡是老師佈置的作業,她都會仔仔細細地完成。

  上了大學之後的楊瀾骨子裡是一個缺乏自信的人。你能相信楊瀾曾經因為聽力課聽不懂而特別沮喪嗎?那時好多同學聽力能得A,楊瀾老是得A-、B+什麼的,這讓她非常苦悶,每天晚上都在日記裡寫上:明天開始我要有一個全新的開始,一定要充滿信心地把自己的聽力提高上去。但是第二天一上聽力課,還是聽不懂。

  媽媽一度害怕楊瀾因為挫折感太強而得自閉症。半年多之後,聽力慢慢上來了,楊瀾才恢復了信心。她說:“我很羨慕周圍生活中一些稜角更分明,更有創見和個性的人。”“我經常覺得自己不是一個有才華和極端聰明的人。”

  決定楊瀾命運的一個契機,是《正大綜藝》在全國範圍內招聘主持人。當時的楊瀾並未意識到這次機遇對她今後人生道路的巨大影響,正是《正大綜藝》,把她送上了一個更高的平臺,讓她獲得了全國性的知名度和注意力。

  許多人還記得1990年,一個清純自然的長髮女孩出現在《正大綜藝》中,她清脆悅耳的聲音和純真的學生氣息使她備受矚目,迅速走紅,像是坐著高速電梯,一下子升到了很多人營營役役一生都無法企及的高度。

  1993年底,正大集團總裁謝國民給了楊瀾一個驚喜。謝國民一直認為楊瀾是一個很有潛力的主持人。那時他來到大陸,一次與楊瀾一起吃飯時,他提出贊助楊瀾到國外去學習。楊瀾當時並沒有當回事,只是開玩笑說,自己若去留學的話,《正大綜藝》就沒有主持人了。謝國民很認真地對她說:“一個節目遠遠沒有一個人重要。”就是這句話改變了楊瀾今後的命運。

  與吳徵的相愛和結婚,是楊瀾繼主持《正大綜藝》,得到謝國民先生資助之後的第三個人生機遇。這一次機遇直接造就了她今日的成功。可以說,沒有吳徵,就沒有今日的楊瀾和陽光衛視。

  在歐美完成學業後,吳徵先在美國建立博納投資公司,業務涉及高科技、媒體、資訊及投資。後來,他又與美國華納唱片公司合資進入中國市場。

  2000年是楊瀾大放異彩的一年。

  從鳳凰衛視主持人的位置上退出之後,楊瀾一度沉寂,頻繁地出現在媒體上的都是她相夫教子的花邊新聞。2000年3月,她突然之間收購了良記集團,更名為陽光文化網路電視控股有限公司,併成功地借殼上市,雄心勃勃地要打造傳媒帝國。那時,在資本市場上,傳媒概念正如日中天,陽光衛視的出現適逢其時,楊瀾成了時勢造英雄的絕佳樣本。

  與大多數商人的低調不同,楊瀾一度站在陽光衛視的最前面。在報刊、雜誌、網站上,經常可以看到關於楊瀾的報道,她不是談家庭、談女人,就是談時尚、談電視……她還與陳沖、瞿穎、張天愛等人一起,被選為亞洲70位美女之一。

  楊瀾說過,她在上海生活,在北京交朋友,在香港做生意。這樣做的直接效果就是她的曝光度一直攀升。這一回,楊瀾的角色有了很大的轉變,她從一個傳媒做出來的名人變成了一個做傳媒的名人。

  陽光公司剛剛成立的時候,資本市場上的傳媒概念風頭正勁。收購之初,公司股份暴漲20倍之多。但楊瀾未能料到,陽光衛視竟成為了她事業上最大的挫折。短短3年間,陽光衛視累計虧損超過兩億港元。2003年6月,楊瀾宣佈將陽光衛視70%的股權賣給內地一家傳媒集團。自此,楊瀾退出了衛星電視的經營。

  2005年7月,楊瀾不算完滿的5年商業之旅劃上了句號。楊瀾宣佈:將她與吳徵共同持有的陽光媒體投資集團權益的51%無償捐獻給社會,並在香港成立非盈利機構陽光文化基金會。同時辭去了包括陽光媒體投資董事局主席在內的所有管理職務。這也意味著,楊瀾已從商場抽身而退,重回她所熟悉和擅長的文化傳播和社會公益事業。

  自1994年離開中央電視臺赴美留學以後,她相繼和東方衛視、鳳凰衛視、湖南衛視合作,主持了《楊瀾視線》、《楊瀾訪談錄》、《天下女人》等節目。從體制內到體制外,從主持人轉變為獨立電視製片人,從娛樂節目到高階訪談,再到探討女性成長的大型脫口秀節目。每一次轉型,她都會用自己的智慧令人耳目一新。

  楊瀾的每一次人生轉折,似乎都是一次有著機緣的跳躍。她在人們的心目中永遠是成功的,因為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女人的成長與睿智。

  到美國去求學,對楊瀾成長為複合型傳媒人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那個時期,楊瀾不僅開闊了視野,而且還親身接觸到了許多成功的傳媒人和先進的傳媒理念。

  上學期間,楊瀾利用業餘時間與上海東方電視臺聯合制作了《楊瀾視線》,一個關於美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專題節目。

  《楊瀾視線》是楊瀾第一次以獨立的眼光看待並介紹周圍的世界。楊瀾同時擔當策劃、製片、撰稿和主持,並贏得了好幾個“第一”:內地的記者中,她第一個進入美國鳳凰屋戒毒所深入採訪,第一個親身採訪資深外交家、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博士。

  留學回國,楊瀾開始前往香港娛樂傳媒戰場。從鳳凰衛視《楊瀾工作室》的當家人到陽光衛視的主席,楊瀾一路順利,風光無限。

  首先,欄目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使欄目不再是隻屬於電視臺的品牌資源,楊瀾與《楊瀾工作室》之間形成了共生共榮的關係,其他欄目可以換主持人,《楊瀾工作室》不可以,否則,就不成其為《楊瀾工作室》了。

  第二,楊瀾在鳳凰衛視不僅是主持人,她還是《楊瀾工作室》的當家人。她笑稱自己是個小管家婆,組裡所有的柴米油鹽都必須精打細算,如果到外地做一個人物採訪節目,那事先就得算好路費、住宿費,而這些都要想辦法從製作費裡擠出來。這種經濟上的拮据,對楊瀾是一種非常好的鍛鍊,使她知道如何在最緊張的經費條件下,把節目儘量完成到什麼程度。

  第三,1998年1月正式開播的《楊瀾工作室》,在兩年時間裡一共採訪了120多位名人,其中包括澳門特首何厚鏵,金融巨頭喬治?索羅斯***GeorgeSoros***,著名學者季羨林,著名華語作家李敖、查良鏞,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崔琦等人。這些都是時代頂尖人物,與之同行,楊瀾受益良多。

  經常做人物訪談節目,楊瀾接觸到了大量的社會精英和名流,這些重量級的人物也構成了楊瀾人生管道的一部分。不少人在節目之後和楊瀾仍保持密切的聯絡。這種聯絡除了會給楊瀾帶來一些具體的幫助之外,精神上的獲益也不可忽視。

  同時,與來自不同行業、不同背景的嘉賓交流,也讓她的資訊量得到極大的豐富。節目前的準備工作需要大量的被動閱讀,節目進行中一問一答之間需要調動自己的全部知識儲備進行智慧的呼吸,這使她有機會了解更多新知識,增加更多新閱歷。

  在鳳凰衛視的兩年,楊瀾收穫至豐。這時期的楊瀾已經有了質的變化。她擁有了世界級的知名度,多年的傳媒工作經驗,重量級的名人關係資源,進軍商業只欠“資本”二字了。而吳徵,正是深諳資本運作的高手。不像很多“海龜派”回國創業還要做“扒路軍”現挖管道現鋪管線,她已經鋪好了戰略發展的管線,只等振翅欲飛了。

  人之能否幸運最終取決於自身。一個人若具備許多細小的優良素質,最終都可能成為帶來幸運的機會。

  楊瀾的幸運之源終究還是靠自己的優良素質贏得的。這些我們從《正大綜藝》到《楊瀾視線》,再到《楊瀾工作室》和《天下女人》,從她一直用心努力,從不對現狀感到滿足中,完全可以窺到一斑。

  楊瀾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充滿靈性的人,作為主持人的她,總是非常重視採訪前的準備工作,為了力求做到專業,做到有采訪深度,她需要對很多學科或者說很多領域進行涉獵、探究,而不是“浮光掠影”,只限於紙上談兵。

  1999年在上海採訪《財富》雜誌主編時,開始那位主編態度並不十分認真,但聊著聊著,他就不得不認真對待了,因為楊瀾當時的提問已經具體到:“在你就任  經驗和啟示:主編之後這十幾年當中,世界財富前10名的排列有過什麼樣的變換?這些又集中反映出國際產業結構什麼樣的調整?而那些被換下去和換上來的大企業領導,又是怎麼面對這種變換的?”

  在隨後30分鐘的採訪中,那位洋主編很吃驚地說:真沒想到你的“家庭作業”準備得這麼好,在你之前的採訪,別的記者一直都在不斷重複著同樣的問題:“你對中國是什麼感覺”,“你對上海有何感想”。

  接受過楊瀾採訪的英特爾總裁安迪?格魯夫***AndrewGrove***曾總結說他來中國有兩件事出乎意料,一件就是看到聯想第100萬臺電腦下了生產線,第二就是沒有想到中國有楊瀾這麼出色的女記者。

  對於楊瀾,央視一位資深女主持人感慨道:“這麼多年,我一直關注楊瀾,你見過她主持節目說過一句沒頭沒尾的話嗎?抖過什麼華而不實的花哨和機靈嗎?不幹這行的人也許很難了解,她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什麼叫職業精神?我看楊瀾就是。”

  都說人生是有機緣在其中的,但當機緣真正來臨時,能把握得既準又穩的人,往往是那些真正具備能力者。這,才是成功者的大智慧。

  1.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是充滿變數的,其關鍵就是要清醒地把握好自己。先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才能清晰地觀察周圍。

  2.加強自己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苦練自己的內功,這對你今後的成功至關重要。先把準備工作做充分、做踏實,你才能在機遇到來的時候把它抓在手裡。

  3.明確自己的所長,也正視自己的所短,並下苦功彌補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