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過程應該使用哪種健康好油
每個家庭每天都要炒菜做飯,要炒菜就離不開油,但你知道炒菜放什麼油最好嗎?市面上過多的油類,到底該怎麼使用好適合自己的油類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炒菜油的使用,希望能幫到你。
炒菜油的使用
1、花生油
優點:花生油色澤清亮,氣味芬芳,滋味可口,是一種比較容易消化的食用油,適用於各類食物的加工製作。花生油含不飽和脂肪酸80%以上***其中含油酸41.2%,亞油酸37.6%***。經常食用,可以防止面板皴裂老化,保護血管壁,防止血栓形成,有助於預防動脈硬化和冠心病。
缺點:花生油中脂肪飽和酸含量非常高***接近20%***, Omega-6脂肪酸含量頁相對較高,達37%,但基本不含Omega-3脂肪酸。另外,花生容易汙染黃麴黴毒素,這種毒素特別容易溶於油脂。
建議:購買花生油一定要選擇大品牌的優質產品,儘量不買小作坊產品,以防黃麴黴毒素超標。從烹調方面來說,花生油穩定性較好,可用於日常炒菜,但不適合用於爆炒或油炸。
2、大豆油
優點:大豆油是世界上產量最多的油脂,以亞油酸佔絕對優勢,亞油酸是人體必需脂肪酸,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幼兒缺乏亞油酸,面板變得乾燥,鱗屑增厚,發育生長遲緩;老年人缺乏亞油酸,會引起白內障及 心腦血管病變。大豆油還含有少量α-亞麻酸,飽和脂肪酸非常少。
缺點:由於亞油酸和亞麻酸都不耐熱,亞麻酸尤其怕熱,煎炸或反覆受熱之後容易氧化聚合,對健康十分有害。
建議:大豆油最好用於低溫烹調,比如做麵點、煲湯、燉煮及調餡等,不宜長時間高溫烹炸食物。
3、橄欖油
優點:橄欖油油味芬芳,產地不同,味道也各異。含有豐富的單不飽和脂肪酸***超過75%***,有降低有害膽固醇、逐漸提高有益膽固醇的功效。橄欖油中還含有多酚抗氧化劑,有助於防止細胞老化。可經常食用。
缺點:維生素E的含量很少,含少量必需脂肪酸***8%***,而Omega-3的含量更是微乎其微。另外。橄欖油煙點較低***190~200°C***,炒菜時其中的抗氧化成分容易被破壞,從而失去冷榨橄欖油“可能存在”的“營養優勢”,溫度過高時還會產生有害物質。
建議:橄欖油適用於涼拌、煎炒蔬菜,或直接蘸麵包吃,加熱的話,溫度切忌過高。
4、菜籽油
優點:植物油中,菜籽油所含的飽和脂肪酸最少***6%***,不飽和脂肪酸佔90%以上,有利於膽功能,也有利於降低人體中的膽固醇。菜籽油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以及油酸、亞油酸、亞麻酸等。人體對菜籽油消化吸收率很高,消化利用率可達99%,其營養成分能夠充分為人體吸收,起到促進生長髮育,維護生理代謝,降低膽固醇含量,預防疾病的作用。
缺點:菜籽油缺少油酸等人體所必需的脂肪酸,還富含一種長鏈脂肪酸——芥酸,芥酸過多地在體內蓄積,就容易引發血管壁增厚和心肌脂肪沉積,不適宜心血管病患者、高血壓患者食用,還會影響生長髮育。另外,菜籽油有一定的刺激氣味,不能直接用於涼拌。
建議:菜籽油開瓶後要儘快食用,放置過久,其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容易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破壞,產生對人體不利的物質。好在菜籽油中還有豐富的維生素E,能增強抗氧化作用,使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免受氧化變質。但還是建議儘量買小瓶裝,買後儘快吃完。
5、葵花籽油
優點:葵花籽油中脂肪酸的構成因氣候條件的影響,寒冷地區生產的葵花籽油含油酸15%左右,亞油酸70%左右;溫暖地區生產的葵花籽油含油酸65%左右,亞油酸20%左右。葵花籽油的人體消化率96.5%,它含有豐富的亞油酸,有顯著降低膽固醇,防止血管硬化和預防冠心病的作用。另外,葵花籽油中生理活性最強的a生育酚的含量比一般植物油高。而且亞油酸含量與維生素E含量的比例比較均衡,便於人體吸收利用。
缺點:葵花籽油中含有的必需脂肪酸成分非常不均衡,不能滿足日常所需。高溫下易分解揮發。
建議:葵花子油如果存放時間過長,油脂氧化後會影響人體細胞正常的新陳代謝,從而造成衰老、癌變等危害。大家購買時請注意保質期,而且最好在保質期內吃完。
6、調和油
優點:調和油是由幾種高階烹調油經過搭配調和而成。其中,以大豆油和菜籽油為主,加入少量花生油以增加香氣的調和油比較常見。調和油的營養價值依原料不同而有所差別,但都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它具有良好的風味和穩定性,且價格合理,最適合日常炒菜。
缺點:調和油的理念是很好的,不過因為目前調和油相關標準還未出臺,調和油市場上魚龍混雜,很多調和油有名無實。一些調和油雖然有名有實,不過脂肪酸的配比未必合理,只是一種隨意的混搭而已,這樣的調和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建議:購買調和油時請注意其中脂肪酸的型別和比例。
炒菜調料的使用
雞精\味精:雞精是多種呈味物質配合而成的混合物,它既有味精的鮮味,又有其他呈味物質的鮮味。它有很多優點:放得多一點也沒有不舒服的味道;沒有味精食後的那種口乾感;口味協調性好,滋味鮮美醇厚。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是以糧食為原料,以微生物發酵、提取、精製而成的產品。而人體的味覺器官中存在著氨基酸特異性受體,因而當味精被人們食用後,刺激位於舌部味蕾的氨基酸受體,就能使人們感到可口的鮮味,從而使味精發揮增進食慾的作用,並且誘導消化液的分泌,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
食糖:在烹調中新增食糖,可提高菜餚甜味,抑制酸味,緩和辣味。如果以糖著色,待油鍋熱後放糖炒至紫紅色時放入主料一起翻炒;如果只是以糖為調料,在炒菜過程中放入即可;而在烹調糖醋鯉魚、糖醋藕片等菜時,應先放糖,後放鹽。
料酒:料酒主要用於去除魚、肉類的腥羶味,增加菜餚的香氣。料酒應該是在整個燒菜過程中鍋內溫度最高時加入,腥味物質能被乙醇溶解並一起揮發掉;而新鮮度較差的魚、肉,應在烹調前先用料酒浸一下,讓乙醇浸入到魚、肉纖維組織中去,以除去異味。
中國的料酒分黃酒和白酒兩大類,通常炒青菜、綠色類用白酒,肉類用黃酒。可以很好地帶出食物的鮮味、去腥等。西式料酒分紅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以及烈酒等,通常白肉放白酒,紅肉放紅酒。如魚肉,用白葡萄酒烹煮。
醋:醋不僅能祛羶、除腥、解膩、增香,軟化蔬菜纖維,還能避免高溫對原料中維生素的破壞。做菜放醋的最佳時間在“兩頭”,有些菜餚,如炒豆芽,原料入鍋後馬上加醋,既可保護原料中的維生素,同時又能軟化蔬菜中的纖維;而有些菜餚,如糖醋排骨、蔥爆羊肉,原料入鍋後加一次醋,其作用是祛羶、除腥,菜餚臨出鍋前再加一次,以解膩、增香、調味。
醬油可增加食物的香味,並使其色澤更加亮麗,從而增進食慾。烹調時提倡後放醬油,這樣醬油中的氨基酸和營養成分能夠有效保留。
炒菜調料的放置時間
鹽——先後有講究
用豆油、菜籽油做菜,為減少蔬菜中維他命的損失,一般應炒過菜後再放鹽;用花生油做菜,由於花生油很容易被黃麴黴菌汙染,故應先放鹽炸鍋,這樣可以大大減少黃麴黴菌毒素;用葷油做菜,可先放一半鹽,以去除葷油中有機氯農藥的殘留量,而後再加入另一半鹽;在做肉類菜餚時,為使肉類炒得嫩,在炒至八成熟時放鹽最好。
醋——早加為好
燒菜時假使在蔬菜下鍋後就加一點醋,能減少蔬菜中維C的損失,增進鈣、鐵、磷等礦物成份的溶解,提高菜餚營養價值和人體的吸收利用率。
醬油——出鍋之前
醬油在鍋裡高溫久煮會破壞其營養成份並失去鮮味。因而應在即將出鍋之前才放醬油。
糖——先放糖再放鹽
在製作糖醋鯉魚等菜餚時,應先放糖後加鹽,否則食鹽的“脫水”作用會增進蛋白質凝固而難於將糖味吃透,從而造成外甜裡淡,影響其味美。
酒——鍋內溫度最高時
燒製魚、羊等葷菜時,放一些料酒可以借料酒的蒸發除去腥氣。因而加料酒的最佳時間應當是烹調過程中鍋內溫度最高的時候。另外,炒肉絲要在肉絲煸炒後加酒;燒魚應在煎好後加酒;炒蝦仁最好在炒熟後加酒;湯類一般在開鍋後改用小火燉、煨時放酒。
味精——起鍋前加
當受熱到120℃以上時,味精會變為焦化穀氨酸鈉,不僅沒有鮮味,還有毒性。因而,味精最好在炒好起鍋前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