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和立夏哪個證明夏季的開始

  一年四季中,夏季有兩個季節,立夏和夏至,隨著氣溫慢慢升高,迎來酷暑之際,那麼呢?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有用。

  

  立夏節氣代表開始進入夏天,一般在5月5-7日。 夏至節氣則是在整個夏季中白天時間最長而黑夜時間最短的一天,一般在6月21-22日。夏至以後,每天白天的時間逐漸縮短。 春分、秋分著兩天則是晝夜平分,冬至則與夏至相反。

  夏至和立夏的區別

  時間跨度、太陽執行角度不同

  1、立夏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每年5月5日或6日迎來立夏。

  2、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執行至黃經90度***夏至點,目前處在雙子座***,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

  氣候特徵不同

  1、“立夏”前後,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是真正的“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立夏以後,江南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連綿的陰雨不僅導致作物的溼害。立夏前後,華北、西北等地氣溫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強烈,大氣乾燥和土壤乾旱常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2、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多數情況,“夏至”期間,正值長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頻頻出現暴雨天氣,容易形成洪澇災害。夏至時節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空氣非常潮溼,冷、暖空氣團在這裡交匯,並形成一道低壓槽,導致陰雨連綿的天氣。

  風俗習慣和飲食特色不同

  1、在民間,立夏日人們則喝冷飲來消暑。立夏日,江南水鄉有烹食嫩蠶豆的習俗。有的地方還有立夏日稱人的習俗。民間相傳立夏吃蛋拄心。因為蛋形如心,人們認為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立夏以後便是炎炎夏天,為了不使身體在炎夏中虧損消瘦,立夏應該進補。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臺門裡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秤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

  2、“麥粽”與“夏至餅”:江南食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麵等。《吳江縣誌》:“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夏至日,農家還擀麵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後食用,俗謂“夏至餅”,或分贈親友。

  夏至和立夏的代表意思

  立夏代表夏天到來,開始步入夏天;夏至代表正是夏天中間,晝最長夜最短的日子。 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