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皮的外形特徵和臨床應用

  蟾皮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皮。下面小編為你介紹。

  蟾皮的外形特徵

  1中華大蟾蜍

  體長一般在10cm以上,體粗壯,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圓,吻稜顯著;鼻孔近吻端;眼間距大於鼻間;鼓膜 明顯,無 犁骨齒,上下頜亦無齒。前技長而粗壯,指、趾略扁,指側微有緣膜而無蹼,指長順序3、1、4、2,指關節下瘤多成對,常突2,外側者大。後肢粗壯而短,脛跗關節前達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趾側有緣膜,蹼常發達,內跖變形長而大,外跖突小而圓。面板極粗糙,頭頂部較平滑,兩側有大而長的耳後膜,其餘部分滿布大小不等的圓開瘰疣,排列較規則的為頭的之瘰疣,斜行排列幾與 耳後腺平行。此外,沿體側之瘰疣排列亦較規則,脛部之瘰疣更大,個別標本有不明顯這跗褶,腹面面板不光滑,有小疣。顏色亦異頗大,生殖季節雄性背面多為黑綠色,體側有淺色的斑紋;雌性背面色較淺,瘰疣乳黃色,有時自眼後沿體側有斜行之黑色縱斑,腹面乳黃色,有棕色或黑色細花紋。雄性個體較小,內側三指有黑色婚墊,無聲囊。

  2黑眶蟾蜍

  體長7-10cm,雄性略小;頭高,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圓,吻稜明顯,鼻孔近吻端,眼間距大於鼻間距,鼓膜大,無 犁骨齒,上下頜均無齒,舌後端無缺刻。頭部沿吻稜、眼眶上緣、鼓膜前緣及上下頜緣有十分明顯的黑色骨質稜或黑色線。頭頂部顯然下凹,面板與頭骨緊密相連。前肢細長;指、趾略扁,末端色黑;指長序為3、1、4、2;指關節下瘤多成對外常突大,內側者略小,均為棕色,後肢短,脛跗關節前達肩後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足短於脛;趾側有緣膜,相連成半蹼,關節下瘤不明顯;內跖突略大於外跖突。面板極粗糙,除頭頂部無疣外,其餘佈滿大小不等之圓形疣粒,疣粒上有黑點或刺;頭兩側為長圓形之耳腺;近脊中線由頭後至臀部有2縱行排列較規則的大疣粒。體大的 黑眶蟾蜍腹面滿布小棘。生活時體色變異較大,一般為黃棕色略具棕紅色斑紋。雄性第1、2指基部內側有黑色婚墊,有單嚥下內 聲囊。

  蟾皮的臨床應用

  ①治療慢性氣管炎取活蟾蜍將皮完整剝下,烤乾研末,陳蜜製為丸或裝膠囊。

  每次口服1克,每日2次。

  10天為一療程,停藥5天,續服第二療程。

  觀察334例,經第一療程後,有效率為69.7%,二個療程的有效率為70%。

  該品止咳、祛痰作用優於平喘。

  ②治療惡性腫瘤一用蟾皮0.4克, 兒茶0.4克, 元胡0.2克,共研細末壓片。

  每次1.0克,日服1次。

  連服2周後,每次增加0.2~0.4克,直至3周為一療程。

  此藥對各型胃癌均有不同程度療效,對潰瘍癌變的療效最好。

  對胃癌合併幽門梗阻的療效最差。

  胃癌患者服後能止血、止疼、促進食慾,並有縮小瘤塊、消除腹水的效果。

  臨床可根據病情,在有利時期,配合應用中藥、西藥或手術綜合治療。

  經治療胃癌48例,臨床痊癒5例,顯效10例,好轉27例,效果不明顯需並用手術者6例。

  二用活蟾蜍剝皮,連頭及眼睛一起剝下,挑破錶面腺體顆粒,將蟾皮表面貼敷癌腫蟲處面板上,如為深部癌症,按穴位貼敷,外蓋油紗布,再覆以清潔紗布固定。

  每日敷2次。

  另以鮮蟾皮晒乾,黃沙炒脆,研粉製成丸,每粒0.3克,每次3~5粒,日服3次***飯後***。

  或並用鮮蟾皮針劑,每次肌肉注射2毫升***約含鮮皮2克***,每日1~2次。

  用上述方法治療食道癌、肝癌、乳房癌、白血病及淋巴瘤等267例***同時配合中藥及化療等綜合治療***,好轉99例***37.1%***,惡化60例***22.5%***,無變化56例***21%***,死亡52例***19.4%***。

  三用鮮蟾皮注射液作區域性瘤體注射,同時口服 魔芋煎劑,療程共3個月。

  試治子宮頸癌2例,治後檢查宮頸光滑,陰道塗片及宮頸活檢均陰性,達到臨床痊癒。

  其中1例經手術作全子宮切除,宮頸 連續切片亦未見腫瘤組織。

  四用蟾蜍1只剝皮焙乾研細末,分為10~15包。

  每次1包,日服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