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麥積山石窟介紹

  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你們瞭解多少呢?這是小編為你們分享的知識,記得好好看哦!

  麥積山石窟

  地理位置

  麥積山石窟地處甘肅省天水市東南方50公里的麥積山鄉南側西秦嶺山脈的一座孤峰上,因其形似麥垛而得名。麥積山石窟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爾後屢有修葺擴建,至公元六世紀末的隋代基本建成,並完整保留至今。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佔地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街亭古鎮。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被稱為東方雕塑館。2014年6月22日,麥積山申遺成功。

  石窟概況

  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佈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鬱鬱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在中國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

  麥積山石窟建自公元384年,後來經過十多個朝代的不斷開鑿、重修,遂成為中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現存洞窟194個,其中有從4世紀到19世紀以來的歷代泥塑、石雕7200餘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遊人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古人曾稱讚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眾中還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諺語。可見當時開鑿洞窟,修建棧道工程之艱鉅、巨集大。

  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麼,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裡的雕像,大的高達15米多,小的僅20多釐米,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這裡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牆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牆面的圓塑,貼上在牆面上的模製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為珍品。

  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願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來。

  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願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來。

  地形地貌

  麥積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勢陡然起獨峰,最初有許多天然之巖洞。它的海拔1742米,山頂距地面142米。西漢末年,麥積山已成為天水名將隗囂的避暑宮。這裡鬆檜陰森,橫雲飛渡,煙霧團繞,碧水長流,“其青雲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石龕千室”,薈萃著後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塑像7200餘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佈在194個洞窟裡。全部窟龕開鑿在山崖峭壁之上,分佈於東、西兩崖。東崖現存54個洞窟,西崖現存140個洞窟。共計泥塑石雕、石胎泥塑七千二百餘身,壁畫一千三百餘平方米。現存造像中以北朝***南北朝時期代指位於北方的政權***造像原作居多。

  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一樣,有著珍貴的藝術寶藏。如果就藝術特色來分,敦煌側重於絢麗的壁畫,雲崗、龍門著名於壯麗的石刻,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塑像聞名於世。正如我國雕塑家劉開渠所讚美的:麥積山是“我國曆代的一個大雕塑館”。

  重要性

  開鑿於5-13世紀的麥積山石窟,是河西走廊及其周邊地區僅次於敦煌莫高窟的大型石窟寺。因位居當時的東西南北交通要衝,麥積山石窟既受到中原北方雲岡、龍門等主流石窟的影響,也受到南方和西方文化的衝擊。因其明顯地反映中國佛殿建築形象的石窟形式、最早期的經變畫等遺蹟,影響廣泛,成為絲綢之路佛教藝術自東向西影響的轉折性階段重要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