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草原

  遠處的草地上,一匹棕色的老馬在悠閒吃草,身旁一匹棕紅色小馬駒靜靜地依偎在媽媽的身邊,似乎在聽媽媽講那遙遠的故事。忽而,小傢伙開始撒腿狂奔,油亮的鬃毛閃著金色的亮光,像棕色的閃電劃過草原。草原,是那麼的優美,是那麼的令人嚮往。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草原:歐亞草原,就值得一遊。

  歐亞草原是指,在歐亞大陸上,草原植被自歐洲多瑙河下游起,呈連續的帶狀東伸,經羅馬尼亞、俄羅斯和蒙古,直達中國,所構成的世界上最寬廣的一個草原地帶。

  形成

  草原與其他生態系統型別一樣,它不但存在於一定的空間,而且是地球演化史上一定時期的產物。我們知道,地球上的被子植物從白堊紀末期起開始繁盛,並逐漸發展成最大的一個植物類群。其中較年輕的一個大科——禾本科從第三紀中期開始分化,並很快分佈到全世界,現在約有4500種,其中有些是草原植被的主要建成者。稱號“草原之王”的針茅屬***Stipa***,其誕生時期不遲於漸新世。孢粉資料證明,中新世時期在歐亞大陸已廣泛存在草原景觀,進入第四紀以後,草原逐漸擴大其面積,至少在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前已形成目前的草原型別。

  分佈

  世界各地的草原有其各自的地方性名稱:歐洲匈牙利草原叫普斯塔***Puszta***,俄羅斯草原叫斯特帕***Steppe***,北美草原通稱普列利***Prairia***,南美草原稱潘帕斯***Pampas***。

  在北半球溫帶,天然草原幾乎是連續地分佈在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介於森林地帶和荒漠地帶之間的遼闊平原、高原和臺地上,構成一個完整的歐亞-北美環球草原帶。

  歐亞草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草原。自歐洲多瑙河下游起,呈連續帶狀往東延伸,經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哈薩克丘陵、蒙古高原,直達中國東北松遼平原,東西綿延近110個經度,構成地球上最寬廣的歐亞草原區。根據區系地理成分和生態環境的差異,歐亞草原區可區分為3個亞區:黑海-哈薩克亞區、亞洲中部亞區和青藏高原亞區。

  在中國,草原廣佈於東北地區西部、內蒙古、黃土高原北部、西北荒漠地區山地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中國草原是歐亞草原的一部分,即由東北經內蒙古直達黃土高原,呈連續帶狀分佈。此外,還見於青藏高原、新疆阿爾泰山前地區以及荒漠區的山地,大致從北緯51度起南達北緯35度。

  山地草原與氣候

  草原地區年降雨量較少,而且多集中於夏秋兩季,冬季少雪嚴寒,具明顯的大陸性氣候。

  作為歐亞大陸草原的一部分,在新疆阿爾泰山以及塔爾巴哈台山、烏爾卡沙爾山、沙烏爾山等山地分佈著最漂亮的山地草原,這裡的草原與哈薩克的草原連為一體。這一草原區域,山前平原及低山區的降水量約為120-200毫米,隨著海拔升高,有所增加;1500-2000米的中山地帶降水量可在500毫米以上。降水量的季節分配特點自西北向東南有很大差異。其中夏季降水量佔30.6%,春季佔21%,冬季佔18%,秋季佔30%,降水分配還比較均勻。

  草原植被

  由低溫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時為旱生小半灌木***組成的植物群落,是溫帶半溼潤地區向半乾旱地區過渡的一種地帶性植被型別。在歐亞大陸,草原植被自歐洲多瑙河下游起,呈連續的帶狀東伸,經羅馬尼亞、蘇聯和蒙古,直達中國,構成世界上最寬廣的草原帶。植物以叢生禾本科為主,如針茅屬、羊茅屬等。此外,莎草科、豆科、菊科、藜科植物等佔有相當比重。

  在草原植物中,旱生結構普遍存在,如葉面縮小、葉片內卷、氣孔下陷等;植物的地下部分發達,其鬱閉程度常超過地上部分。多數植物根系分佈較淺,集中在0~30釐米的土層中。植物的發育節律與氣候相適應,季相明顯。以營養繁殖為主。就生活型而言,以地面芽植物為主。雖然各地組成草原的植物種類差異很大,但針茅屬***Stipa***植物普遍,特別在歐亞草原植被中表現更為明顯。

  新疆阿爾泰山以及塔爾巴哈台山、烏爾卡沙爾山、沙烏爾山等山地分佈著的山地草原,以廣泛分佈的沙生針茅為其重要特點。其次還有溝葉羊茅、小蒿等。這一草原區是新疆最重要的畜牧業基地之一。其天然草場有效利用面積佔全新疆的1/5,在全新疆草場平衡中的載畜能力為1/4,草場的主要缺點是冬場面積太小,所以四季草場不平衡,夏場有富餘,冬場不足,這種情況成為更進一步發展畜牧業的嚴重障礙。所以改良冬場,建立穩產高產的人工飼草飼料基地,是保證該地區畜牧業發展的重要措施。

  草原保護

  對為害草原和牧草的有害生物進行防治的措施。草原管理內容之一,也是植物保護的組成部分。廣義還包括草原資源的保護。為害草原和牧草並造成經濟損失的有害生物包括齧齒類動物***如鼢鼠***、昆蟲***如蝗蟲***、植物病原微生物、寄生性種子植物和雜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