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果和燈籠草的區別有哪些

  燈籠果和燈籠草二者差別很大。燈籠果的資料介紹得比較仔細,側重於食用,但燈籠草就比較模糊,主要介紹其藥用價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燈籠果和燈籠草的區別,希望會對大家有所幫助!

  燈籠草與燈籠果的區別

  燈籠果資料:

  燈籠果***學名:Physalisperuviana***,又叫祕魯苦蘵。在中國北方稱為“菇鳥”***音***或“菇????”。燈籠果是茄科酸漿屬的一種植物。原產中美洲,引進非洲非常成功。果子是一個套著燈籠型莢子的小圓果,比拇指大一點,裡面有很多小籽。成熟的果實是亮黃色,非常甜,可以用來烤果餅,做果醬。

  燈籠果原產祕魯和智利,但是並不是什麼重要的產品。當代人隨便吃一點,偶爾也在菜市場看到。但是被廣泛的引入各處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所有番茄可以存活的地方都可以種。1807年以前,好望角居民就已經培養燈籠果。在南非有商業果園,果醬和罐頭是居民的常用品,也經常出口。中部非洲國家,如加彭,也有小型果園。

  好望角種活之後,燈籠果很快傳到澳大利亞,是新南威爾士州居民早期食用的水果之一。現在已經有多處大型果園,也有很多野生果樹,傳遍昆士蘭州,維多利亞州, 南澳大利亞州, 西澳大利亞州和塔斯曼尼亞州北部。它也繁產紐西蘭,那裡的家庭主婦覺得後院的果子太多了。

  燈籠草資料

  黃姑娘 一年生草本,高50釐米左右。莖微臥或傾斜,多分枝,具細柔毛或近光滑。單葉互生;葉片卵圓形或長圓形,長2~8釐米,寬1~5釐米,先端短尖,葉基不等,全緣或波狀,或具有不規則的缺刻,上面綠色,近於無毛,下面[

  燈籠果的介紹

  燈籠果,別名:打頭泡、燈籠草、鬼燈籠。拉丁文名:PhysalisperuvianaL。屬茄科、酸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叢高40~90cm,具匍匐的根狀莖。莖直立,不分枝或少分枝,密生短柔毛。葉較厚,闊卵形或心臟形,長6-15釐米,寬4-10釐米,頂端短漸尖,基部對稱心形,全緣或有少數不明顯的尖牙齒,兩面密生柔毛;葉柄長2-5釐米,密生柔毛。花單獨腋生,梗長約1.5釐米。

  燈籠果性喜溫,不耐霜凍。種子發芽以30℃左右發芽迅速;幼苗生長期20~25℃、夜間不低於17℃適宜生長;開花結果期白天以20~25℃、夜間不低於15℃為宜,否則易引起落花落果。氣溫10℃以下植株停止生長。0℃以下植株受凍。

  燈籠果和姑娘果的區別

  1、外觀不同

  燈籠果:呈球形,果子比拇指大一點,上面有一道道縱向的紋路,猶如燈籠的骨架得名。

  姑娘果:外包一個燈籠狀的外皮,光亮而透明,幾條縱行維管束清晰可見,很像燈籠,所以有時也被叫做燈籠果

  2、味道不同

  燈籠果:未成熟時味極酸,成熟後呈黃綠色,完全成熟後呈紫紅色,味道酸甜可口。

  姑娘果:沒成熟時非常苦,但到了秋天經霜之後,外層的包皮變成火紅色,裡面的果實成黃色,姑娘果熟透後不但甘甜而且還帶那麼一點奶味。

  3、口感不同

  燈籠果:裡面有很多小籽,水分不多,吃起來的感覺像石榴。

  姑娘果:相對有水分些,吃著跟無籽提子差不多。

  4、形態特徵不同

  燈籠果:屬於醋栗科茶蔍屬多年生灌木。株叢高1.2 米左右,老枝灰黑色,小枝灰色至灰褐色,幼時有柔毛,皮條狀或片狀剝落,在葉下部的節上具1-3枚粗刺。

  姑娘果:姑娘果又名為酸漿為茄科酸漿屬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株高50-80cm,地上莖常不分枝,有縱稜,實時熱點,莖節膨大,幼莖被有較密的柔毛。

  5、生長條件不同

  燈籠果:性喜溫20~25℃,喜光照在3000~4000米海拔陽光範圍內,對土壤要求不嚴,對營養條件要求高。

  姑娘果:適應性很強,耐寒、耐熱,喜涼爽、溼潤氣候、不擇土壤,尤其是原產亞洲的姑娘果在3℃-42℃的溫度範圍內均能正常生長。

  6、價值用途不同

  姑娘果除了和燈籠果一樣有一定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外,還具有園林價值,因為它生長能力強,耐-25℃低溫,繁殖生長速度快,適合庭院栽培。常作切花、多年生花壇,供觀賞用。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