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工作理念

  安全生產是指在生產活動中通過人、機、物料、環境、方法的和諧運作,使生產過程中潛在的各種事故風險和傷害因素始終處於一種有效的控制狀態。你知道安全生產工作的理念是什麼嗎?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安全生產管理中的七個安全理念

  1、“1000-1=0”——缺了安全,再多財富也是空

  假如“1000”代表著人的一生,其中“1”代表人的生命,而“1”後面的“0”依次分別代表個人所擁有的財富、事業和家庭。如果“1”倒下了,那麼整個數字也就變成了“0”。如果一個人因為安全事故失去了生命,那麼他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再美好的前程、再美滿的家庭,都將失去意義。它揭示了安全是員工幸福的保障。

  對一個企業來說,假設“1000”代表著企業的各項工作關係,其中“1”是安全,而“1”後面的“0”依次分別是產量、效益和發展。如果前面的“1”牢固地樹立起來了,那麼後面的“0”越多,企業的整體績效就越好;但是,如果“1”倒下了,後面的“0”再多,仍然等於0,企業的整體績效也為0。它揭示了安全是企業的立足之本。

  ““1”和“0”的關係告訴我們:安全是任何工作和生活的保障。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因為每天都在安全中度過,就逐漸忘記了安全的重要。然而機會總是找有準備的人,而事故總是找沒準備的人。每個人每個企業都只有一個“1”,要時刻謹記“安全”。

  2、海因裡希法則

  海因裡希法則又稱“海因裡希安全法則”或“海因裡希事故法則”,是美國著名安全工程師海因裡希提出的300∶29∶1法則。這個法則的意思是說,當一個企業有300個隱患或違章,必然會發生29起輕傷或故障,而在這29起輕傷事故或故障當中,必然有一起重傷、死亡或重大事故。這個法則是海因裡希通過分析工傷事故的發生概率,為保險公司的經營提出的法則,同樣也適用於企業的安全管理,即在1件重大事故的背後必有29件輕度的事故,還有300件潛在的隱患。

  可怕的是對潛在性事故毫無覺察,或是麻木不仁,結果導致無法挽回的損失。這個統計規律說明了在進行同一項活動中,無數次意外事件,必然導致重大傷亡事故的發生。而要防止重大事故的發生必須減少和消除無傷害事故,要重視事故的苗頭和未遂事故,否則終會釀成大禍。

  3、風險的概念

  危害因素×暴露指數 = 風險

  風險的概念認為:事故是能量意外釋放造成的。能量的大小決定了發生事故的後果嚴重性,而發生事故的可能性與暴露於危險能量中的程度有關。

  這一概念告訴我們,可以通過兩種辦法降低風險:一是將危險能量與人員隔離開,如數控機床的防護門、機械人作業區域的圍欄、電風扇的網罩等;二是當人員不得不與這些危險部位接觸時,可以採取關閉能量或降低運動速度等辦法。

  4、風險控制原則

  風險就像老虎,要吃人。我們首先要考慮把老虎殺掉***消除***;如果老虎殺了,但還是需要一個動物,我們就讓貓來代替***替代***;假如貓做不了,非得有老虎,那隻能把老虎關在鐵籠裡***工程技術控制***;如果老虎關得不嚴實,或者老虎的爪子會伸出來,或者飼養員還是需要進去,我們就貼一張警告“裡面有老虎,危險!”還要加強飼養員培訓***管理措施***;為了預防老虎突然獸性發作,再穿上盔甲***個人防護***,也就是勞防用品,就等於把我們自己關起來,讓老虎在外面,就像野生動物園裡遊客乘坐觀光車一樣。

  在風險控制原則中有以上5種措施,實施的難度是由高到低。最難的是“消除”,因為這是在生產或生活中免不了要用到的,如電、火、汽油、大型機械等;而“替代”需要新技術的支援,只有當更安全的產品問世,才有替代的可能;“工程技術控制”,同樣需要技術的支援,而且往往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而培訓、制度、警示標誌等“管理措施”和“勞防用品”僅需要低廉的成本,隨時可以實施。

  從對風險控制的效果來看,難度越高其可靠性也越高,當風險“消除”後,已不可能再發生該風險導致的事故;實施“替代”後,原來的風險也已不存在了;“工程技術控制”雖然比後面的措施可靠,但必須經常維護,一旦失效,仍然會導致事故;而“管理措施”需要通過每個人時刻警惕,才能起到風險控制作用。

  所以,在隱患整改以及事故後的處理過程時,應儘可能選擇可靠性高的控制措施,輔以可靠性較低的控制措施。

  5、變“要我安全”為“我要安全”

  既然任何工作都存在風險,安全工作就必須全員、全過程參與。雖然法規明確規定企業領導是安全的第一責任人,但其實這個責任是需要分解的。車間主任是車間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工段長是工段安全的第一責任人,班組長是班組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每一名員工就是自己工作崗位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必須建立起每個員工自覺、自主的安全管理,讓安全行為成為一種良好的工作習慣。

  要讓安全行為成為一種良好的工作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培養,通過被動到主動,最終到達自發行為;需要通過各級領導對下屬的灌輸、表率、不厭其煩的引導、鼓勵主動參與,逐漸形成良好的安全工作習慣,營造良好安全氛圍。

  6、持續改進,不斷提高安全績效

  安全是生產的前提,安全也依附於生產。隨著生產的發展和技術的不斷提高,對安全的認識也在不斷提高,對於風險的接受能力也會發生變化。當一個企業到處都是高風險,就像懸在頭頂的劍,隨時可能發生惡性事故時,首先要立即解決這些高風險。隨著條件改善、規範形成、人的安全意識提高,較低的風險又擺在我們面前需要解決。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安全工作不是一次檢查、一次整改就能徹底解決的。是通過PDCA迴圈逐步提高的,是通過規劃、實施、檢查、糾正、再進一步規劃,這樣周而復始,螺旋式上升,不斷提高安全績效的。

  7、木桶理論

  要真實瞭解自身,瞭解木桶的儲水量、結合部、桶底強度等,找出管理薄弱環節——短板。提出近期針對性措施,落實實施。

  在特定階段可採取特殊措施,實施相關政策傾斜,短時間提升安全管理等級。從條線管轄範疇內調動業內一切資源,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管理團隊自身的提升,提綱挈領,樹品牌,培養核心競爭力。並鼓勵先進,保持動態齊平的狀態,培育良性迴圈。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