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機械學科背景下的工業設計專業

  目前,我國已有美術院校、工科院校、綜合大學、農林院校、師範院校等400多所院校開設了工業設計專業,形成了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工業設計教育網路。由於國家教育部把工業設計專業歸屬於機械學科,因此,培養機械學科背景下的應用型設計人才、強化學生在機械學科背景下的實踐能力、確立機械學科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的教育特色、凸顯機械學科的自身優勢及發展特點,是目前工業設計教育的根本任務。

  機械學科是研究機械產品或系統的效能、設計與製造的理論和技術的科學。按照經歷階段的性質不同,機械科學可分成兩大分支學科:機械學和機械製造。機械學是對機械進行功能綜合並定量描述以及控制其效能的技術科學,它的主要任務是把各種知識、資訊注入設計,將其加工成機械系統能夠接受的資訊並輸入機械製造系統,以便生產出滿足使用要求並能被市場接受的產品。在這一點上,機械學與工業設計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滿足市場的批量化生產而進行產品設計。機械學包括機構學、機械振動學、機械結構強度學、摩擦學、設計理論與方法學、傳動機械學、微機械學和機器人機械學等。機械製造是將設計輸出的指令和資訊輸入機械製造系統並加工出合乎設計要求的產品的過程。機械製造科學與技術是研究機械製造系統、機械製造過程和機械製造手段的科學與技術,它包括機械製造冷加工和機械製造熱加工兩個部分。機械學科的理論基礎與技術手段是工業設計專業的必備知識,為工業設計專業提供科學技術支撐。

  但當前我國高校機械學科背景下工業設計的特色建設並不理想。如何依託機械學科的先進製造技術與裝置條件及其較強的科學性和現實性來構築工業設計特色教育平臺,是當前工業設計教育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我國機械學科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的發展現狀

  1.學生缺乏應有的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與審美品位是工業設計專業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機械學科背景下的工業設計專業學生,其審美能力與審美品位較差,長於技術類課程的學習而對繪畫基礎、設計表現技法等課程缺乏熱情,惰於關注美、思考美。[2]很多學生做畢業設計時不懂得怎樣把作品的美感表現出來。

  2.學科交叉優勢未能顯現

  學科的發展有很強的交叉性,這種交叉性包括專業之間、院系之間、學校之間、地區之間的交叉,從而形成一定範圍內的資源共享和特色互補。工業設計是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交叉學科,涵蓋美學、心理學、市場學、人機工程學、物理學、材料學與力學等學科範疇。當前,機械學科的背景特色還未鮮明地融合在工業設計的學科教學中,機械學科的技術優勢、技術條件、實驗條件沒有與工業設計專業的相關課程結合起來,學科與專業之間缺乏銜接平臺,無法構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很多院校的工業設計專業雖然設定在機械學院系下面,但機械學科與工業設計處於完全分離的狀態,口頭上說相互交叉,但並未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因此,要突出以機械學科為背景的工業設計專業特色,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設計教育方案。

  3.工業設計專業設定盲目跟風

  很多學校的工業設計專業設置於2000年前後。這一時期是工業設計專業的膨脹期,很多院校因有機械學科就盲目跟風,設定了工業設計這一專業,而不是出於國內工業發展的需求,專業設定缺乏必要的調研和論證,專業體系極不完善;與此同時,招生人數不斷增加,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師生比例嚴重失調,致使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學生專業素質不斷下滑。學生經“批量教育”後湧入市場,導致社會上此類人才表面上供大於求,畢業學生60%以上改行從事平面設計或室內設計,近30%的學生完全脫離本行。

  4.機械類課程設定形同虛設

  機械學科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的培養方案大多安排有工程製造類課程,如機械製圖、機械設計基礎、機械製造基礎等,表面上強化了學生的設計與製造能力,但在師資配置、課程大綱制定、製造實踐能力培養等方面缺乏系統的思考,導致不同課程之間的關係成了一種機械性的相加,藝術仍是藝術,技術仍是技術,二者並未融合在一起,因而基於機械學科的工業設計專業特色並未真正形成。學生在實際設計中既不能很好地運用技術性課程的理論知識,也不能獨立地處理與設計相關的技術問題。

  二、我國機械學科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的特色定位

  學科必須依賴特色而發展,失去特色就會失去競爭力、失去存在的價值,有特色才能發展,工業設計教育也不例外。國外有很多具有行業特色的工業設計專業,如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的汽車設計,英國考文垂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的交通工具設計、汽車設計等,都是特色鮮明的優勢專業,同時又是服務於地方經濟和全球經濟、擁有巨大市場需求的特色專業。在我國,真正有特色的工業設計教育較少見,應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加強機械學科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的特色定位。

  1.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

  “眼高手高”是設計教育培養的基本目標。“眼高”是指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手高”是指對學生設計表達能力的培養。機械學科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學生的設計技法和設計藝術素養可以歸為三類:一是“眼高手高”型,能欣賞能表現;二是“眼高手低”型,能欣賞但不能表現;三是“眼低手低”型,不能欣賞也不能表現,一般為初學者。要想提高學生的設計技法水平,就得設法先提高學生的“眼力”水平,使之懂得欣賞經典藝術品、經典設計作品,學會鑑別藝術作品。這就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觀美術展、設計展,多欣賞原作,指導學生進行設計藝術欣賞,培養學生形成高水準的審美觀念和審美品位,提高學生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感知和鑑別能力。

  在設計審美品位的培養中,觀察是形象資訊儲存的輸——對設計作品的形式認識需要觀察,形象記憶和形象思維也都以觀察為基礎。在擴大“閱讀”量時,對“閱讀”物件的選擇應考慮不同的形象、形式和內容,以引導學生從設計作品如何反映物件的手段方法去觀察分析、從作品如何反映生活真實的角度去觀察分析、從作品中思維與認識的美學形態表現過程去觀察分析。

  2.讓學生切實掌握相關工程技術

  美國著名的工業設計大師雷蒙得•羅維曾說:“當我能夠把美學的感覺與我的工程技術基礎結合起來的時候,一個不平凡的時刻必將到來。”工業設計是科學技術與美學藝術相結合、相融合的專業,如何實現二者的深度融合一直都是設計教育的核心課題。機械學科背景下實現設計技術與設計藝術的融合,奠定機械學科背景的工業設計專業特色,要求學生在工程技術方面掌握製圖學,掌握設計施工語言的材料學,熟悉力的作用和傳遞的加工工藝學,熟悉人機工程學和計算機輔助設計。設計師掌握的知識越多、接受新知識的能力越強、設計方法越靈活,其創新能力就越強、成功率就越高。

  3.結合機械學科特色,完善工業設計教育體系

  機械學科背景下的工業設計學科應加強以工程技術為特色的工業設計教育。工程技術包括很多方面,如加工技術、製造技術、人機工程、材料力學等。優選其中的某些方向,並作為與工業設計學科相關的特色予以強化,可形成一種資源共享和特色互補的共生迴圈的教育模式。

  機械學科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特色的建設,最關鍵的一環在於求變:辦學思路上求變,課程設定上求變,培養方式上求變,教學模式上求變。美國學者A.J.普洛斯曾說過:“設計教育的目的不是造就設計人員,而是解放他們。”這給工業設計專業特色教育提供了有益啟示,也拓展了人們的設計思維。如湖南工業大學根據工業設計專業課程的特點和性質,將其劃分為4個課程群,即藝術基礎課程群、設計基礎課程群、機械工程技術課程群、專業設計課程群。理清各課程群的總體教學目標以及內部各課程的分工合作關係,把工業設計實踐能力培養與創新能力培養細化到各課程中,使之相互協調、相互彌補。各課程群按照能力培養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的階段性模式安排,更有利於達到人才培養的目的。在培養模式上,強調以設計為中心,以一系列精心製作的設計專題為核心,有機地編排相應的支撐知識,使學生在這些專題學習過程中培養綜合設計創造能力,使幾大課程體系通過相關專題組合成有機的、相互聯絡的整體。在教學模式上,引入“工作室”制,強化教師對學生素質的全方位培養,使學生的學習更具深度和廣度。

  三、結語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劉易斯在《21世紀教育》一文中說:“面向21世紀的教育戰略,不僅要求教育去適應未來,更強調創造未來。”學校生產的“產品”是學生,畢業生質量的好壞,直接體現著學校的辦學層次和辦學水平。在我國,工業設計教育的規模越來越大,師生人數不斷增加,但數量的增加並不能說明工業設計教育實力的增強,還必須使畢業生與市場緊密結合,以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因此,應根據工業設計專業所具有的學科特色和優勢確定工業設計專業的特色發展方向,以保證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使設計教育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趨勢和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