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沒有安全感怎麼辦

  孩子沒有安全感是現在很常見的現象,所以大多數的媽媽都很擔心孩子的心理情況。下面為您精心推薦了孩子沒有安全感的應對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孩子沒有安全感的應對方法

  媽媽這個時候要多注意經常抱抱寶寶,用撫摸,輕聲對她說話的方式多和她說話,讓她建立信任感。

  多陪伴寶寶做遊戲,不要把他一個人放在嬰兒床或者嬰兒車裡,獨自玩耍。

  有一些很簡單的小遊戲是可以增進親子之間關係,例如可以和寶寶相對而坐,媽媽或者爸爸開心做拍手,搖頭、叉腰等動作,邊做邊說,讓寶寶模仿。

  父母穩定的情緒對於給孩子建立安全感有很重要的作用。

  當寶寶就會用哭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對於這種情緒的發洩,千萬不能用恐嚇、威脅寶寶,企圖以強行止哭的方式來阻止。

  這意味著家長的訓斥使寶寶感到害怕或不安全,啼哭的性質發生改變,由不愉快變成害怕。

  建立孩子安全感的方法

  1.提供充滿愛心的、敏感的細心照顧

  父母要善於識別嬰兒發出的各種需求訊號,及時滿足他們的身心需要。擁抱寶寶,與寶寶談話,逗寶寶笑,讓寶寶有真實的被愛的感受和愉快的生活經驗。這種互動能使寶寶順利有效地與外界溝通互動,產生對母親角色的信任與依賴感,並將這種信任感推及到其他人。

  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寶寶跟媽媽在一起就必定能建立起安全的依戀感。寶寶先天氣質型別的不同需要不同的迴應速度與方式,而速度與方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必然會給不同性格特點的媽媽造成一定的難度。所以,即便是媽媽,也需要認真學習並把握好寶寶身心發展的規律,練就敏銳的覺察力,才能透過寶寶簡單的外在行為表現,讀懂寶寶內在的心意,並且給予準確及時的迴應。

  2.保證有比較固定的依戀物件

  依戀關係的產生會經歷一個過程,而一個或幾個特定的成年人持續照顧寶寶是他獲得安全感的途徑。也就是說,媽媽總是會因為有事需要離開的,一個家庭裡最好要有至少兩個人能同時擔當起母親角色。在確實需要突然替換時,寶寶能有心理上的順利過渡。

  如果父母不帶孩子,或總是變換保育人員,很難使寶寶建立穩定和安全的依戀。例如寶寶的主要照顧者媽媽、老人或保姆突然離開,由另一個陌生人替代,如果沒有事先了解清楚,區分好寶寶的氣質型別與個性特徵,就會形成寶寶安全感的缺失。

  3.積極迴應不等於立即滿足

  有的父母擔心事事順著寶寶,會養成他任性的壞習慣。科學的做法是,不要把“積極迴應”理解為“立即滿足”。當嬰兒產生各種需求時,父母先用聲音和肢體動作迴應,讓他意識到父母已經知道他的呼喚,讓他在有希望的等待中忍耐幾秒鐘。這個時候,可以抱起嬰兒,把奶瓶搖晃給他看,或者用其他物品逗引,跟他說簡短的話語,如“寶貝餓了,該吃飯了,媽媽餵你”之類的話,然後再讓他喝奶喝水。這種短暫幾秒鐘的忍耐和等待,並不損害嬰兒的健康,但對他心理健康、智力發育以及交往潛能,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4.陪伴但不干預寶寶的活動

  1歲半後,寶寶的獨立性大大發展,特別希望擺脫大人的限制,自己鑽鑽爬爬、走走摸摸,好奇心和探索慾望比較強烈。這時,父母為寶寶提供安全感,但是不要過度保護。也就是說,陪伴但不過分干預。不要以為陪寶寶遊戲就一定得為他“做”什麼,他需要時,大人及時參與;不需要時,大人就坐在旁邊乾點兒自己的事情。漸漸地,寶寶就能獨自玩耍,只要聽見大人的聲音或者知道大人在另一房間做事,就放心了。這是寶寶的安全感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水平提升的表現。

  通俗地講,父母想讓孩子有心理安全感,就是要做到“一哭就抱”。因為,在嬰兒掌握基本語言之前,和父母唯一的交流就是啼哭。他哭時,父母置之不理,讓他自己閉嘴,美其名曰培養獨立性,這其實是阻礙了嬰兒和父母的交流。一哭就抱,則寶寶感到自己唯一擁有的交流工具非常有效,父母鼓勵他頻頻使用這一工具,增加了嬰兒和父母的互動。嬰兒和外界互動得越多,獲得的迴應和刺激越多,感情和智力的成長就越快。孩子哭大人抱,這是嬰兒級別的討論班。父母從小鼓勵嬰兒“發言”,他長大以後才會願意和他人更多交流。

  安全感對孩子的影響

  依戀作為嬰兒與成人互相作用中產生的情緒狀態,不僅影響嬰兒的現實發展,還會對他們的人格形成、未來發展產生影響。因為凡是與情感體驗相聯絡的事件或經驗,都容易對人發生明顯而持久的影響,對嬰兒也是如此。在兒童早期形成的依戀關係和情緒狀態具有相當的穩定性。這些情緒體驗和情感記憶會轉化為他們和外界發生聯絡、與他人相處的內在原則和行為方式。有了這種安全依戀感,嬰兒便能在陌生的環境中克服焦慮或恐懼,從而去探索周圍的新鮮事物,並嘗試與陌生人接近,這樣就可以使嬰兒擴大視野,快速發展其認知能力。

  研究依戀的美國心理學家曾指出,在嬰兒期沒有建立強烈和安全的依戀關係的孩子,一生中都將缺乏與他人建立深入而親密的人際關係的能力。這種論斷也許有些絕對,但是有其他的心理學家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此觀點的價值。他們通過實驗發現,在嬰兒時期與父母建立良好依戀關係的孩子,到3歲半時,社交能力比未曾建立良好依戀的同齡兒童更為活躍,較多地受到同伴的歡迎和追隨,富有同情心,表現出有領導才能。而那些沒有良好依戀關係的孩子,容易膽怯退縮,對人不信任,缺乏自信心,情緒不穩定,難以和別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對環境適應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