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方法

  因單側或雙側脊神經根受刺激或受壓所致,其表現為與脊神經根分佈區相一致的感覺、運動及反射障礙,本病較多見那麼,有什麼呢?下面小編帶您去看看吧!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髓核的突出或脫出,後方小關節的骨質增生或創傷性關節炎,鉤椎關節的骨刺形成,以及相鄰的三個關節***椎體間關節、鉤椎關節及後方小關節***的鬆動與移位等均可對脊神經根造成刺激與壓迫。此外,根管的狹窄、根袖處的粘連性蛛網膜炎和周鄰部位的炎症與腫瘤等亦可引起與本病相類同的症狀。

  二、發病機制


 

  由於本型的發病因素較多,病理改變亦較複雜,因此,視脊神經根受累的部位及程度不同,其症狀及臨床體徵各異。如果以前根受壓為主,則肌力改變***包括肌張力降低及肌萎縮等***較明顯,以後根受壓為主者,則感覺障礙症狀較重。

  在臨床上兩者多為並存,此主要是由於,在狹小的根管內,多種組織密集在一起,大家都難有退縮的餘地。因此,當脊神經根的前側受壓時,在根管相對應的後方亦同時出現受壓現象。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生機制,除了由於作用力的對衝作用外,也是由於在受壓情況下區域性血管的淤血與充血所致,彼此均受影響。因此,感覺與運動功能障礙兩者同時出現者居多。但由於感覺神經纖維較為敏感,因而感覺異常的症狀會更早地表現出來。

  本型頸椎病引起各種臨床症狀的機制:

  一、各種致壓物直接對脊神經根造成壓迫、牽拉以及區域性繼發的反應性水腫等,此時表現為根性症狀;

  二、通過根袖處硬膜囊壁上的竇椎神經末梢支而表現出頸部症狀;

  三、在前兩者基礎上引起頸椎內外平衡失調,以致椎節區域性的韌帶、肌肉及關節囊等組織遭受牽連,產生症狀***例如受累椎節區域性及相互依附的頸長肌、前斜角肌和胸鎖乳突肌等均參與構成整個病理過程的一個環節***。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方法:

  一、治療

  1、非手術療法 各種有針對性的非手術療法均有明顯的療效,其中尤以頭頸持續***或間斷***牽引、頸圍制動及糾正不良體位更為重要。手法按摩亦有一定療效,但應輕柔,切忌因操作粗暴而引起意外,推拿及推搬不宜選用。

  2、手術療法 凡具有以下情況者可考慮手術:

  ***1***經正規非手術療法3個月以上無效,臨床表現、影像學所見及神經學定位相一致。

  ***2***有進行性肌肉萎縮及疼痛劇烈。

  ***3***雖非手術療法有效,但由於症狀反覆發作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術式以頸前路側前方減壓術為宜,不僅療效佳,且對頸椎的穩定性影響不大。對伴有椎節不穩或根管狹窄者,亦可同時選用椎節間介面內固定術,將椎節撐開及固定融合。通過切開小關節達到減壓目的的頸後路術式雖有療效,但因術後易引起頸椎成角畸形,目前已逐漸為大家所放棄。亦可通過椎板切除從後方切除或刮除椎體側後方的骨性致壓物,但此種術式難度較大,且易誤傷,非有經驗者不應選用。

  二、預後

  1、因單純性頸椎髓核突出所致者,預後大多良好,治癒後少有復發者。

  2、髓核脫出已形成粘連者則易殘留症狀。

  3、因鉤椎關節增生引起者,早期及時治療預後多較滿意。如病程較長,根管處已形成蛛網膜下隙粘連時,則易因症狀遷延而使療效欠滿意。

  4、因骨質廣泛增生所致的根性痛者,不僅治療複雜,且預後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