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為什麼要吃湯圓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已延續至今幾千年。那麼過年時為什麼要吃湯圓呢?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資訊,希望大家喜歡!

  春節過年吃湯圓的原因

  湯圓一般在春節和元宵節吃,各自的寓意有所不同。吃湯圓是漢族人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寧波湯圓”是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節慶時間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故至湯圓又叫“浮元子”。春節吃湯圓: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古人有詩云:“寧波家家搗米做湯圓,知足常樂又一天。”

  元宵節吃湯圓: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湯圓”,又稱元宵;"湯圓"以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料,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春節吃湯圓的習俗來源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充套件開來。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