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不文明行為的反思

  現在不文明的現象經常可以看得到,那麼大家有沒有反思過到底是為什麼?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歡迎參考。

  篇一

  在今天,每個家庭中的獨生子女都是父母的寶貝。我曾經看過一幅有著深刻道理的漫畫。

  在漫畫中,一個孩子嚎啕大哭地拉著父親,非要買玩具店裡的玩具。爸爸無奈之下用手杖勾住了路燈,連路燈也被兒子拉變形了。爸爸好像在說: 好兒子,今天爸爸有事,今天不去了,可以嗎?好兒子。 不嘛,不嘛我就要買嘛。嗚嗚嗚嗚 不買我就不去了 兒子一邊說,一邊拉得更緊了。

  我認為這種做法是不對的。這件事主要是由於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什麼事情都儘量滿足孩子,以致於兒子一見到玩具就有買的想法,只要一次不買就耍賴。這則漫畫在娛樂的同時也給我們拉響了警鐘。我們要反思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不是過於溺愛,什麼都要滿足孩子,這樣會適得其反,不會有太多好處。我們不應該在物資上處處滿足孩子,而應當在適當到時候給予孩子們精神上的鼓勵才行。

  所以說,過分溺愛孩子是不對的,只有培養孩子全面發展的能力,才能給社會培養出一批優秀的人才來。

  篇二

  有一天,我讀了一篇文章,講的是在新加坡的一些景點上用中文寫了“不要隨地吐痰”、“不要亂塗亂畫”等提示語,而沒有英文說明,有人不解,當地政府解釋說只有中國人會犯這樣的錯誤。我看了臉“唰”地紅了。外國人見了會怎麼樣想,他要說的是China,而不是你一箇中國人。

  我也去過一些國內的旅遊勝地,經常會看到一些垃圾,草坪上、花壇上、水面上、樹邊上,到處都有垃圾,人去後的場面慘不忍睹。其實垃圾桶就在那些垃圾旁,為什麼就不能丟在垃圾桶裡呢?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不文明現象更是隨處可見,比如菜市場的髒亂不堪,汽車、行人互不讓道,人與人之間的互不謙讓、隨意謾罵,又如“街頭小報”、“垃圾廣告”等等,有樣學樣,連一些稚氣未脫的娃娃也學會把對夥伴的不滿、謾罵寫在牆角、街邊,真讓人痛心。假期的一次見聞更讓我體會到文明的重要性,我和媽媽一起逛超市,難得這麼清閒,我們推著車,精心挑選了自己滿意的商品,隨著絡繹不絕的人流慢慢走向超市出口,卻看到前面一陣騷動,開始以為是人太多,後來卻發現是在吵架,我擠向前,聽了個明白。原來那位滿臉怨氣、怒氣的阿姨受到了應該說是人格上的侮辱,只聽她說:“我付款出來後,因為人太多,服務員太忙,就沒在意有一瓶洗髮水沒裝到袋裡,沒想到出門時,一位在門口服務的工作人員收了我的購物小票,什麼也沒說,拿起那瓶洗髮水就進了超市,我當時以為是沒消好磁,也就沒在意,等了一會兒,她出來了,漫不經心的說是弄錯了,洗髮水是小票上原有的,不是後來拿的。我聽了,有些生氣,告訴她這樣做太不應該,如有懷疑,完全可以在這個地方檢視小票,拿到裡面有些不尊重人,她卻不以為然,這時她的領導來了,沒想到領導聽完後卻說,我應該小心,應把所有商品都裝到袋子裡,我更生氣了,裝商品也是你們服務員的義務呀,錯誤還是你們呀``````”哦,吵鬧由此而起。聽到這裡,為阿姨打抱不平的聲音此起彼浮,“太不尊重顧客了”、“怎麼把顧客當成上帝的”、“不尊重人,太不應該了”``````眾怒難犯,服務員給阿姨認了錯,“為了我們的文明社會,為了我們的和諧社會,你們也應該提高自身的素質。”阿姨的話贏得一片喝彩。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地大物博——這樣的成語講述了我國的文明;“四大發明”“四書五經”“四大名著”更有力地證明了我國的文明。現在有些人真的是物質的富有者,但卻是精神的貧窮者,文明——這種美德被他們遺忘了。這是不可以的。我們中華民族自古就被稱為“禮儀之邦”,文明禮貌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到了當代更應該發揚光大。文明不僅是一種傳統,一種習慣,更是一種品質,一種美德。如果人人講文明,文明就在我們身邊,就不會再有遊人走到哪都刻上“XXX到此一遊”的字樣,就不會到處亂丟垃圾,也不會因為一些小事大打出手,更不會無視人的尊嚴……如果人人講文明,文明在身邊,我們的社會會更和諧,更美好。

  篇三

  在課本上,我看到這樣一幅漫畫:冬天在一個車站專供母子上車的地方,幾個衣冠楚楚的大男人卻站在那裡,對於旁邊“母子上車處”的牌子卻視而不見。車站旁邊,站著一位抱孩子的婦女,十分無奈,卻又敢怒不敢言。

  看完這則漫畫,我感到十分氣憤。他們真得是文盲嗎?不是吧。當今社會,真正的文盲有幾個?真是文盲還會覺得自漸形穢也沒有臉面站在這兒。而且,他們中有的人一副幹部模樣,有的人還故意閉著眼睛,怎麼可能是文盲呢?

  在生活中,這種假文盲、真自私的行為很多,令人反感。如在公交車上特設的“老、弱、病、殘、孕”專席,許多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卻坐在哪裡。而當真正的特需乘客上車時,卻沒有人讓座,對於車上赫然貼著的“請主動給老、弱、病、殘、孕乘客讓座”的標語,許多人視而不見。倒是一些六、七歲還不太認字的小孩,會給他們讓座。假文盲們不管,不太懂事的小孩能做,這是什麼現象?他們難道連小孩都不如嗎?!我想,這對於那些弱勢群體來說,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會感到寒意,是心寒!

  說實話,在貼有明確標語的地方裝成假文盲去故意違反規則最令人厭惡,比起違反那些沒有明確、基本指出的規則,這種“假文盲、真自私”的人是真正的小人。真不知道這些人為什麼要這樣做,難道按標語要求做就會損失很多嗎?不會。最多不過是多走點路、多站會兒、多等會兒、累一點兒,可這又有什麼呢?久違了這麼一點點兒,去做一次“假文盲、真自私”的徹頭徹尾的小人,值嗎?做一次也許沒有什麼,但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做下去,你真得是賺了嗎?不,是賠了,賠上了公德。

  所以,我呼籲:不要為了一時圖省事兒而做“假文盲、真自私”的小人,哪怕累一點兒,也不能在品德上打折扣呀!

  其次,我又想到了一個問題:除了自身的素質外,又是什麼助長了這種行為的囂張氣勢呢?我想到了那位婦女。她上車的位置被佔,而那“母子上車處”的牌子就是證據,真理在婦女手上,完全可以說服那群男子。婦女為什麼不走上前去,指著牌子對那些男人說“同志,您們站錯了!”我就不相信,那些男人的臉皮就這麼後,面對婦女的指責就一點不感到臉紅!也許,弱小的婦女並不是男人們的對手,但畢竟,在對於錯的較量中,對總會取勝。如果因能力的強弱而改變了對於錯的勝負,那麼社會成了什麼樣子?!

  華君武先生的《假文盲》生動形象,具有很深的蘊味,他批判了“假文盲、真自私”的行為,同時也告訴人們對待錯誤要大膽提出,不能因能力而改變對於錯的勝負。

  篇四

  近幾年,旅遊業比重在GDP的位置上是越來越重了。這在彰顯我國經濟不斷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好影響。“中國人,便後請沖水”,“請安靜”,“請不要隨地吐痰”……這種僅以簡體中文標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國人出境遊的主要目的地國——法國、德國、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地頻現。當大批遊客成為中國的最新出口品時,“中國人”卻成了不文明、粗魯的代名詞。

  “一路火車,一路牌局”、“衣冠不整,吃飯吧唧”、“不守時,時間觀念淡薄”、“購物土豪,愛貪小便宜”等一系列不文明行為正在使我國文明大國的形象受損。俗話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一個人的言行舉止,說小,代表著個人、家庭的形象;說大,代表著一個單位、地方乃至國家的形象,中國遊客在國外發生的一些不文明行為就是例證。習慣成自然,文明無小事。讓我們積極改正陋習,倡樹文明風尚,提升素質,展示美好形象。

  文明是人類審美觀念和文化現象的傳承、發展,是人們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的具體體現。中國遊客在國外的不文明行為,對國家形象造成了負面影響,不可忽視。因此,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全面提升國民的文明素質,努力向世界展示文明古國、美麗中國的良好形象。

  素質問題從自身做起,部分遊客的素質真的是亟須提升,國外之遊本是開心事,何以在最基礎的方面出問題?出境咱們代表的是一名中國人,國外會怎樣看待中國的遊客?值得反思,到國外如同走親訪友,真誠友善,禮儀帶人,給國外留下美好的印象!這才是中國人的傳統的美德!

  篇五

  走路不闖紅燈、吃飯不剩飯菜、上網不說髒話、旅遊不扔垃圾……通過召開的全市網路文明傳播培訓交流會獲悉,本地廈門將吹響網路文明傳播志願者“集結號”,開展“四不”文明行動網路傳播活動,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網路文明,凝聚正能量。

  厚德的基本內涵是公共文明。公共文明中的“公共”一詞在英文中是“public”。這個詞既可以譯成“公共的”,也可以譯成“公眾的”。“文明”指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公共文明是人類在公共生活領域體現的文明狀態,是人類在公共生活中所創造的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總和。它標誌著人類公共生活中文明進步的狀態和程度。

  上網不說髒話文明行為,今天來看,在虛擬空間裡用虛擬身份說髒話,侮辱、謾罵、詆譭他人,已經慢慢成為某些人的生活習慣和生理慣性。從一個人上網時的語言、態度,頗能展現其自身的修養與教養。人之可以隱身、可以匿名不自今日始,而今天的所謂隱身、匿名其實也遠沒有古代的時候更加隱蔽。但許多人錯誤地以為,隱身、匿名是當代人的專利,通過網路,不用實名,就可以信口開河,就可以滿嘴髒話,只要換上一副面具,就可以無所顧忌地侮辱別人、誹謗別人、傷害別人。這不是網路時代的問題,而是文明程度和道德底線的問題。希望大家學會慎獨。己所不欲,無私與人。

  吃飯不剩飯菜的文明行為 ,網路上正在提倡“吃飯不剩飯菜”,提起這個,我覺得這個必須得有,因為“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所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敬重糧食,同時也是在表達自己對農民的一份深刻敬意。背朝黃土 ,後朝天的日子我們也許沒有經歷過。但是每一顆糧食都是榮民辛勤與汗水澆灌而成的啦。我們不可以讓費糧食。,吃飯時剩飯剩菜,這不僅僅是對糧食的浪費,更是道德的滑坡、良知的泯滅、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同時,它也代表了一種文明心聲,代表了一種時代風尚,代表了人們對過去一些不良做法的反思與矯正。而它的意義,不僅限於節約本身,更在於這是每個公民的一種社會道義和責任。


猜你感興趣:

1.告別不文明演講稿

2.激發“到此一遊”的文明恥感閱讀答案

3.不安全行為反思書

4.關於文明禮儀的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