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吐是什麼原因

  ?寶寶在不同年齡層吐的原因也不同,小編來給你們普及一下。

  嘔吐只是一種症狀,也有可能是疾病引起的。嘔吐是指胃內容物被強而有力的從口腔中排出。反覆而劇烈的嘔吐,可引起脫水、體內電解質失調、代謝性中毒及營養障礙。嘔吐是人體的一種反射動作,當延腦的嘔吐中樞接受到來自腸胃道、耳前庭、視覺、大腦皮質,或血液、腦脊髓液中一些物質刺激時,即可引起嘔吐。所以,嘔吐雖然是一種胃腸道症狀,但不見得是來自於胃腸道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常見症狀或先兆。

  不同年齡層嘔吐原因不同

  引起嘔吐的原因很多,雖然大部分屬於胃腸疾病,但喉嚨發炎、咳嗽後嘔吐、中耳炎、神經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泌尿道感染等也有可能會引起嘔吐。有些時候,嘔吐物會含有一些綠綠的膽汁,表示胃腸道有一段發生了阻塞,且發生的部位可能在十二指腸第二部分以後的位置。當然,含有膽汁的嘔吐物,也有可能只是單純的發生在劇烈嘔吐,而無腸胃道阻塞的情形。要判別造成寶寶嘔吐的原因,在不同年齡層需要考慮有不同的疾病。

  新生兒期吐的原因

  在討論此時期寶寶嘔吐的原因前,我們必須先分辨與嘔吐症狀十分相似的“溢奶”。

  “嘔吐”是指胃內容物被強而有力的噴出,而“溢奶”則是指食道或胃中的東西不自主的流出嘴巴外,尤其容易發生在打嗝、排氣,或是寶寶正在手舞足蹈的時候。大部分未滿週歲的正常嬰兒,都會有輕微的溢奶現象,這是因為生理性的食道下括約肌控制不好的原因,使得食物容易從胃逆流而上***胃食道逆流***。

  而這種現象大多數在寶寶開始新增副食品後***約五、六個月大時***,症狀就會逐漸減輕,而在一歲或一歲半時完全消失。不過有些時候,因為餵奶方式的不適當,使得寶寶吞入大量的空氣,或寶寶肚子受到壓迫***例如換尿布、餵奶後抱的姿勢不正確***,也是常造成嬰幼兒溢奶的原因之一。

  這種“胃食道逆流”情形,多數是以“溢奶”來表現,較嚴重者仍會出現吐奶的狀況,其症狀在出生幾天後開始出現,每次發生的時間較不固定,可能在餵奶中、餵奶後、睡醒一活動或在換尿布時,臨床上可能以溢奶、嘔吐、貧血、營養不良、體重增加不理想等表現,有時甚至會有吸入性肺炎、食道炎等併發症。

  對於“胃食道逆流”症狀較輕微的嬰兒,父母在餵奶後不要讓寶寶太快躺下,先維持直立或半直立的姿勢二十至三十分鐘再輕輕放下。趴睡或右側躺效果也不錯,但趴睡要小心“嬰兒猝死症”的問題,故不建議。至於少量多餐,牛奶中新增殼類製品或使用低溢奶配方奶粉也有幫忙。必要時可使用一些促進胃排空的止吐藥、制酸劑。

  統計上,百分之八十五的病兒在一歲半時會痊癒,百分之九十五到四歲時痊癒。通常年紀越大,症狀越輕微,所以容易吐奶的寶寶,若體重的增加正常,家長應可不必過於擔心。

  胃食道逆流為新生兒最常見非膽汁性嘔吐的病因,它的症狀可輕可重,輕者只是溢奶,重者吐奶並影響生長。對於症狀較嚴重的、突發的、或有其他不舒服的吐奶,最好請醫師診治,以鑑別其可能的病因***胃腸道畸形、胎便腸阻塞、先天性代謝異常等***,如此才能對症下藥。

  嬰兒期期吐的原因

  在新生兒期,吐的較厲害的寶寶,可考慮給予藥物治療,但若給藥一段時間仍未改善,則應考慮進一步做胃腸道的檢查;若是出生約兩、三個星期後才開始嘔葉,每次發生的時間大約在喝奶十五至三十分鐘後,且越吐越厲害,甚至產生噴射性嘔吐,則應考慮“肥厚性幽門狹窄”的問題。

  “肥厚性幽門狹窄”為胃出口幽門附近的肌肉,因不明原因的肥厚而阻塞了出口,發生機率為五百分之一,症狀通常在出生時不明顯,直到兩、三個星期後才開始出現,而且越吐越厲害,但吐完之後寶寶仍想再吃,雖然吃藥,症狀也無法改善。寶寶常常會因為嘔吐厲害而脫水,確定診斷為腹部超音波,治療以開刀為主。

  當寶寶逐漸長大,喜歡將手或抓的到的東西放進嘴巴里時,病菌就有可能因此而進入體內,這時急性胃腸炎引起嘔吐的機會就增加了,一般在前一兩天內嘔吐症狀就會緩解,但有可能會伴隨著發燒。當嘔吐症狀改善之後,有些寶寶會開始腹瀉一段時間。在這段期間內,前六個月大寶寶飲食可以將牛奶濃度泡稀,而六個月後的寶寶可先嚐試米湯加鹽、稀飯、乾飯、白土司、饅頭。

  六個月大之後,因為母親給予寶寶的抗體逐漸消失,及寶寶向外界接觸的機會增加,寶寶感冒的機會就增多了。寶寶常會因為中耳炎、喉嚨發炎,而合併嘔吐的症狀,即所謂的“腸胃型感冒”。除了一般嘔吐的處理原則之外,此時更重要的是治療引起的原因。

  若嘔吐伴隨著其他症狀,家長也必須注意。如合併著間歇性腹痛***類似生產時的陣痛***,果醬顏色大便,就要小心是否有腸套疊的可能了。超音波為診斷腸套疊最有用的檢查,若證實是腸套疊,可採取“鋇劑”灌除套疊的部分,若無法完全解套,則開刀將套疊的腸子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