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雞喝水多是什麼原因

  雛雞是指出殼的到42日齡這段時間的小雞,其體溫調節能力很差、消化系統發育還不健全,那麼造成的?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雛雞喝水多的原因,一起來看看。

  雛雞喝水多的原因

  雛雞喝水多現象主要考慮飼養管理方面,如室通風不良導致室溫過高等。

  雛雞喝水多怎麼辦

  雛雞的飼養 :雛雞開食前,先用4/萬的高錳酸鉀液飲水一次,用於消毒和排出胎糞,清理腸道。雛雞開食即雛雞第一次吃食,用雛雞顆粒飼料飼餵,開始每日喂5--6次,對於體質較弱的雞,黑夜要加喂一次,以後逐漸改喂3--4次/日。雛雞料的營養指標:粗蛋白18--19%;能量2900千卡/公斤;粗纖維3--5%;粗脂肪2.5%;鈣1--1.1%;磷0.45%;蛋氨酸0.45%;賴氨酸1.05%。雛雞的用料量應根據實際飼餵情況而掌握。雛雞飼餵一定要做到定時、定量、定質,並要保持清潔飲水。

  育雛溫度:溫度的高低對雛雞的生長髮育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必須嚴格掌握育雛溫度。育雛溫度要掌握這樣一個基本原則,育雛初期溫度宜高,弱雛的育雛溫度應稍高,小群飼養比大群飼養高,夜間比白天高,陰雨天比晴天高。在實際飼養過程中,如果溫度適宜時,雛雞分佈均勻,活潑好動;溫度過低時,雛雞縮頸,互相擠壓,層層堆疊,尖叫;溫度過高時,雛雞伸舌,張嘴喘氣,飲水增加。

  育雛溼度:如果室內空氣的溼度過低,雛雞體內的水份會通過呼吸大量散發出去,同時易引起灰塵飛揚,使雛雞易患呼吸道疾病;如果室內空氣溼度過大,會使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影響雛雞的健康發展;因此,育雛室內的溼度應保持在65--70%。

  保持正常的通風:育雛舍內二氧化碳的含量應控制在0.2%,不應超過0.5%。氨氣含量要求低於10ppm,不應超過20ppm,H2S的含量要求在6.6ppm,不應超過15ppm。在通風換氣時,要嚴防雛雞感冒,要求做到在通風之前,先提高育雛室溫,通風時間最好選擇在中午前後,通風換氣應緩慢進行。

  雛雞養殖方法

  一、進雛雞前的準備

  進雛雞前一週就要將育雛室打掃乾淨進行消毒,整個育雛室最好用甲醛***40毫升/立方米***和高錳酸鉀***20克/立方米***燻蒸24小時,地面牆壁再用1%-3%的熱火鹼水噴灑消毒。一般採用育雛籠育雛,因此再燻蒸前將雛雞籠安裝好。在進雛雞的頭一天進行預熱,保證來雞時室內溫度達到33°C,同時準備好飼料槽、飲水器、照明用的燈泡等。

  二、進雛後的管理

  1、飲水

  雛雞進入育雛室後,要先飲水***溫開水***,然後在開食。出殼的雛雞腹部卵黃尚未完全吸收完,這部分營養物質需要3-5天才能基本吸收完,這對雛雞的生長髮育很有力,雛雞飲水能加速其吸收利用。有條件的可在飲水中新增少量的葡萄糖或維生素C,這樣可緩解雛雞從37.8°C到33°C等環境條件的變化產生的應激,補充體內水代謝平衡,防止脫水。水槽要充足,保證每隻雛雞都能飲足水。

  2、飼餵

  一週內的雛雞採食能力差,可不用料槽,可將飼料撒在淺料盤或塑料布上,讓雛雞自由採食,保證大小強弱都能採食,一週齡後改用料槽,仍然自由採食。飼料的粒度要適中,營養豐富***粗蛋白含量在24%左右***,易消化。***一般飼餵專用的雛雞飼料***

  3、溫度

  開始進雛時,雛雞舍溫度控制在33°C-34°C,隨著雞日齡的增加,育雛溫度也隨之下降,一般以每週下降2°C為宜,直到降到20°C的室溫。

  溫度過高,雛雞散開,張嘴呼吸,溫度過低,雛雞扎堆壓死,一般白天溫度宜低,夜間宜高,陰天宜高,晴天宜低。

  4、溼度

  育雛舍溼度高,易患球蟲病,大腸桿菌病,黴菌病等,溼度低,雛雞易脫水消瘦,影響食慾,塵土飛揚,引起呼吸道病。因此要控制好雛雞舍的溼度。0-10日齡,溼度控制在70%-75%左右,11-20日齡,控制在65%-70%,以後控制在55%-60%。雞舍要進行通風換氣,排出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保持舍內空氣新鮮。

  5、光照

  進雛的1-3天連續照明24小時***15-30勒克斯***,讓雛雞熟悉環境,學會採食和飲水。以後採用11-15小時的恆定光照。

  6、飼養密度及斷喙

  開始第一週,每平方米45-55只雛雞,第二週,每平方米30-40只,第三週每平方米20-30只,第四周到育雛結束每平方米20只。雛雞斷喙一般在10日齡進行,用斷喙器進行,上喙切除1/2,下喙切除1/3 ,這樣可以防止啄羽啄肛。應注意的是,斷喙前1~2天及斷喙後1~2天應在飼料中按每千克料新增維生素K2~4毫克,可防止出血,斷喙工作要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斷喙後3天內料槽與水槽要加得滿些,以利於雛雞採食。

  7、雛雞的免疫 要按照免疫程式及免疫方法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