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筆書法基礎論文
書家的筆是其手指的延伸,筆的疾厲、徐緩、飛動、頓挫,都受主觀的驅使,成為其情感、情緒的發洩,所以,書法也是一種表現性的藝術;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
:寫意書法是哲學思想的藝術再現
一部書法史,從一定意義上講是一部“寫法”、“寫意”互為表裡、互相滲透的風格演變史。書法的演進是不可逆的,它的發展始終受著創作主體與時代審美思潮的影響,字型由篆而隸而草而正而行,風格由尚樸、尚韻、尚法、尚意、尚態,法度由積澱、確立、突破到新創,載體由甲骨、青銅鑄件、竹簡、紙帛甚至巖壁……在變動不居之中,一個“意”字,始終引領書法發展至今。可以說中國書法就是寫意書法。
硬筆書法作品欣賞:
書法創作具有很強的“寫意”特徵。書法創作必須重視創作中的“有感而發”與“心手雙暢”。所謂“有感而發”,主要是用“書意”筆觸去表現“詩意”境界,重視書寫內容與書寫風格的和諧統一,這就是書法的抒情達意之特徵。
“寫意性”應是中國書法發展演進過程中的基本特徵。書法從它產生的那天起,就具有一種“寫意”特徵。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它所採用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註六種造字方法,本身就有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寫意”性特徵,加上書寫工具毛筆的筆軟特性,使得書法的抒情寫意功能得到了很好的結合與發揮。這種抒情寫意性為傳遞書家的心靈圖象與主體情懷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因此,書法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具有了很高的藝術起點,具備了抽象表現藝術的各種元素和特質。而隨著篆、隸、楷、行、草各種字型的出現和演繹,書法在靜態構圖、動態構圖,以及動靜相兼構圖三種構圖方式上都有了極致的表現,並出現了眾多的名家與經典之作。書法所展現的體勢之美、力感之美、時空轉換之美,以及書法線條筆觸中所呈現的詩性之美和人性之美,使得書法在表現“天人合一”的大美境界中,獲得了充分的自由與擴張,並形成了自己的“傳統”。
硬筆書法作品欣賞:
書法發展的基本特徵是它的寫意性,這是從整個書法史的角度去考量作出的結論。實際上古代一些著名的書法家和書論家也都一直在論證這個問題,東漢蔡邕在其《筆論》中就提出“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的觀點,唐代孫過庭《書譜》中提出的書法創作要“達其情性,形其哀樂”的觀點,唐代另一書論家張懷瓘提出的“深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的觀點,宋代蘇軾提出的書有骨、肉、血、氣、神五大要素的觀點,以及清代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提出的“書當造乎自然”的觀點,都是在肯定和強調書法的寫意性。書法的寫意性又與其寫意用筆密不可分。書法的寫意性用筆,是書法表現書家主體情懷的精義所在,它是不可變易的,是需要代代承傳的。對此問題,元代的趙孟頫看的最清楚,談的最透徹。他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也需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裡他所說的“用筆千古不易”,實際上就是指書法的寫意性用筆這一根本大法是千古不易的,是不能改變的。需要指出的是,書法的寫意性用筆,是和毛筆的筆軟特性及書法的“氣運用筆”創作方式息息相關。筆者認為,在書法創作中,“氣運用筆”這一機制是客觀存在的,只不過有隱與顯、自覺與非自覺的差異。古人在論書時就曾說過:“善書者用筆,不善書者為筆所用”,又說“筆所未到氣已吞,筆所已到氣不盡”,這並不是什麼虛語玄言,而是創作時的真切體驗。書法創作通過氣運用筆將創作主體的人文氣質,轉化為書法作品中的氣化線條,這是書法作品能展現書家精神氣質,能呈現“書卷氣”、“山林氣”、“金石氣”等不同氣韻特徵與氣息特徵的根本性原因所在。書法家通過“養氣”和“運氣”,在創作中表現深心般若,傳遞心靈圖象,從而達到“達其情性,形其哀樂”的創作目的,這正是書法的精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