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筆書法論文
通過學習書法,能促進學生養成細緻、專注、沉著、持久的學習品質。正如郭沫若先生曾經說過的,“要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端正、乾淨、容易認。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
內容:論書法的力在速度中的問題
下面我們談談“速度”問題。書法當中的運筆,講“遲”和“疾”,遲是慢,疾是快,快慢是速度問題。從起筆到收筆,假如說速度始終一樣,則是均勻的,但在我們書寫實踐中,運筆往往有遲有疾,有時由疾轉遲,有時又由遲轉疾,這是一種“變速度”。運筆要求有變速,因為變速最能夠體現用筆的技巧,最能塑造筆畫之力的不同形態美。
運筆“遲”和“疾”,可用帶有形容性質的兩個字來說明,一是雕塑的“塑”,一是繪畫的“畫”,是書法中的“塑”與“畫”。寫字,運筆慢的時候,是為筆畫“塑造”藝術形態,運筆快的時候,則是在為筆畫“畫”形,它同樣是為筆畫“繪畫”藝術形態。但是,“塑”是“精雕”,“畫”是“寫意”。在“塑”這個筆畫形象的時候,就像雕塑運刀不忽細節;在“畫”這個筆畫形象的時候,就像寫意畫在快中抓住神態。如果在運筆中能兼用“塑”和“畫”,則兩全其美了。筆法的“活法”是無窮的,活法才能表現筆畫之力的多變的形態。“塑”的形態重,“畫”的形態勁。—我非常反對拿起筆來隨便畫,隨便畫,與我們所說的“畫”有本質的不同。它潦草隨便,沒有藝術的嚴肅性。書法藝術有它的尊嚴性,我們要維護書道尊嚴。“塑”和“畫”要體現力的形態美,所以它在速度中必須遵循美的要求,認真做到“行乎所當行,止乎所當止”。“行”和“止”中包含速度。因此掌握好速度,才能達到得當的要求。
硬筆書法作品欣賞:
在一畫之中,還有一個“段”的問題。在運筆過程中,有勻速段,也有變速段。寫一橫畫,如果把它看做一段,從起筆到收筆,運筆的速度是均勻的,即是勻速段;如果把這一橫畫看做三段,即起段、中段和收段,這就要求寫到一定距離,速度要有變化,即是變速段。一畫之中有變速段,筆畫就不會死。清代包世臣在《歷下筆譚》中注意到筆畫中的“截”。“截”相當於我們所說的“段”。包氏說:“用筆之法,見於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態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他認為古人寫一筆畫,中截表現為雄厚態肆,我們後人不容易做到,原因是因為運筆到中段時,筆力不夠,會出現“蜂腰”現象。包世臣只注意到筆畫中截,而沒有重視筆畫整體,筆力要貫徹筆畫起收的整體中,才能達到包世臣所強調的筆畫中截要“實”的實。運筆到了變速段,往往一不注意就突然輕細飄浮,呈現不實。所以用“突然”一詞,是要說明變速的過程不是突變,而是漸變,只有漸變,筆力才不中斷,才能貫徹筆畫的始終。所以書評家強調要筆筆送到。起段、中段和收段速度多是不勻的,是一種“加速度”。書寫的加速度是連續的,它表現的形態,輕重粗細不太懸殊,因此,才取得了“實”的效果。包氏認為“實”是他的發現和發明,他說“古今書訣,俱未及此”。他以“圓滿遒麗”為“實”的內容,其實“實”是力足的表現。
變速在字的點畫中都有,不僅是橫畫,如一撇的下筆,速度一般較慢,到中段,速度逐漸加快,到最後出鋒時,速度比中段又快一些***整個筆畫的運筆速度是逐漸加快的。有人不注意,在撇畫的起段到中段幾乎是同速,而在出鋒時,卻突然冒出一個細尖,像黃蜂圓滿的屁股後刺出一根針—“蜂針”,這在書法中與“蜂腰”一樣是犯忌諱的。
作用力在書法中是力的主要來源。書法中的作用力概括有兩種:一是向外的衝力,一是向內的潛力。談到衝力與潛力,就要先討論書法中的“內撅”和“外拓”這兩個術語概念。對於這兩個術語,理解不同,爭論很多。潛力和衝力,即和這兩個術語有關。
唐孫過庭《書譜》說:“或恬淡雍容,內涵筋骨;或折挫差橋,外耀鋒芒。”孫在此段話中提出“內涵”跟“外耀”兩個詞。相傳的晉衛夫人《筆陣圖》說:“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她又把“力”和“筋”、“骨”聯絡在一起,以“筋骨”使“力”形象化。“筋骨”在人的體內,指的是向內的力。相對而言,孫氏說的“鋒芒”就是指向外的力了。孫氏已經明白地用了“內”與“外”,因此,我把“內涵”、“外耀”都歸到“力”的表現方面來。
北宋《宣和書譜》說:“虞則內含剛柔,歐外露筋骨。”他的“內含”和“外露”說法,講的也是力。宋米莆認為“右軍中含,大令外拓”,這個“中含”即孫過庭所說的“內涵”;“外拓”比孫氏的“外曜”更明白地指出是屬於力的表現。書法理論傳下來的“內擫”和“外拓”,見於元朝袁裒《總論書家》。袁說:“右軍用筆內擫而收斂,故森嚴而有法度;大令用筆外拓而開廓,故散朗而多姿。”但一直到現在,這兩個術語,還各有各的解釋。袁氏是在講右軍和大令的用筆方法時,才提出“內擫”和“外拓”的說法。當然“內擫”和“外拓”都是講的筆法。“擫”和“拓”從字義講也都是講力的,字形也都從手旁。
我不能同意“內擫”是骨***骨氣***勝之書,“外拓”是筋***筋力***勝之書的說法。我也不同意把“內擫”和“外拓”理解為書法之性情和意境。更不同意內撤的結果是圓筆,外拓的結果是方筆。“內涵”與“外曜”,“內含”與“外露”,“中含”與“外拓”,“內擫’與“外拓”,這些都是相對的兩個概念,只是用詞不同,意義卻是差不多的,都是指用筆的方法,通過這種不同的方法表達出力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