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唑類藥物導致的副作用是什麼

  拉唑類藥物雖然對胃酸治療很有用,但是拉唑類藥物也是會有副作用的,那拉唑類藥物副作用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拉唑類藥物副作用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拉唑類藥物副作用

  此類藥物不良反應較輕,如噁心、嘔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狀以及頭痛、眩暈、嗜睡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偶見白細胞減少及肝功能損害,且一般停藥後能自愈。

  拉唑類藥物風險

  近年來,由於工作壓力大、飲食不科學、生活習慣不良等原因,導致胃腸疾病的患者不斷增加,因此拉唑類藥物的使用數量和頻度呈快速上升的狀態。由於拉唑類藥物均為非處方藥,無需到醫院開具處方即可在藥店隨意購買,有些患者自覺胃部不適便自行服用此類藥物,甚至將該類藥物作為胃病救命稻草。

  長期應用“拉唑類”藥物,有下面的一些風險:

  1.可能增加髖、腕部和脊椎骨折的風險

  鈣的吸收取決於胃腸道酸鹼度,酸性環境下含鈣食糜易於從食物中游離出來,成為可被吸收利用的鈣離子。服用拉唑類藥物後,胃和十二指腸酸性環被破壞,使得鈣不能成為鈣離子而留存在食糜中,影響鈣的吸收。鈣長期吸收不足可導致血液中鈣濃度降低,引起骨質減少而導致骨質疏鬆,增加骨折的發生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因此,服用拉唑類藥物需嚴格掌握適應症,療程不應過長,並需定期檢查骨密度,必要時預防性口服鈣劑及維生素D3,適當進行戶外活動。服藥期間出現腰背痠痛、乏力、肢體抽搐或活動困難、骨骼疼痛時需及時就醫。

  2. 增加感染和癌變的風險

  由於胃酸本身有強效抑制、滅活細菌的作用,除幽門螺桿菌之外的細菌很難在胃記憶體活而感染胃腸道,因此,除幽門螺桿菌之外,一般人很少患感染性胃炎。拉唑類藥物使胃酸分泌減少,胃內酸性環境被破壞,為細菌繁殖營造了有利環境,多種腸道病原體如沙門菌、空腸彎曲桿菌、大腸埃希菌、難辨梭狀芽孢桿菌、霍亂弧菌、李斯特菌乘機生長。老年人因分泌胃酸的腺體萎縮,常有胃酸分泌不足,加上服用拉唑類藥物更加導致胃內酸性環境破壞,更利於細菌的生長。此外,胃內增加的細菌可促進亞硝酸鹽類致癌物質的產生,這類物質長期作用於胃黏膜還可導致粘膜癌變。

  3. 腎功能衰竭

  多倫多臨床評估科學研究所對服用拉唑類藥物約29萬66歲以上患者以及29萬不服用此類藥物者進行觀察,發現服用拉唑類藥物的老年患者,因腎功能衰竭而住院的機會是不使用此類藥物的同齡人的兩倍以上。臨床發生這類風險較易被忽視,若病情需要需持續服用該類藥物,應給予必要的最低劑量和最短的持續時間,並定期到醫院審查該類藥物是否必要。

  4. 低鎂血癥

  美國FDA和澳大利亞政府分別於2011年3月和6月釋出了關於低鎂血癥與長期應用拉唑類藥物有關的安全通告:長期***>1年***使用拉唑類藥物可能導致低鎂血癥。輕中度低鎂血癥患者可無明顯不適,嚴重低鎂血癥***<0.5 mmol/L***的患者可出現手足抽搐、顫抖、眼球震顫、驚厥、疲勞、肌肉痙攣、肌肉無力、肢體感覺麻木、心律失常、心房顫動等,嚴重時可出現心臟、呼吸抑制甚至死亡。如果不及時補充鎂,上述症狀不易緩解。鎂缺乏可引起高血壓、偏頭痛、哮喘、骨質疏鬆症、骨軟化症等發病率增加。低鎂可增加心肌梗死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

  如果您因為疾病需要長期服用拉唑類藥物,建議您定期到醫院查血鎂濃度。自覺無不適的輕中度低鎂血癥***小於0.5 mmol/L但低於正常值***患者,可口服補充鎂,如門冬氨酸鉀鎂口服鹽,為防止腹瀉,單次口服劑量不宜過高。有症狀或重度低鎂血癥者應補充靜脈點滴硫酸鎂,每天補充10-20 mmol的鎂離子。約1/4的患者單純補充鎂不能改善低鎂血癥,需要停用拉唑類藥物。停用後,血鎂恢復正常水平一般需要1周左右,如果重新使用拉唑類藥物,再次發生低鎂血癥的時間是用藥後2周左右。硫酸鎂含有硫酸根離子,硫酸根離子能結合血液中的鈣離子而加重已經存在的低鈣血癥,且可引起尿排洩鉀離子增多造成低鉀血癥,因此補充硫酸鎂的同時要補鈣和鉀。為了防止低鎂血癥的出現,對預計需長期應用拉唑類藥物的患者在使用前需考慮血鎂水平並在使用中及時檢測。另外,對同時服用地高辛、利尿劑***呋塞米、氫氯噻嗪、螺內酯等***或能引起低鎂血癥藥物的患者要更加重視,加強在用藥前和用藥過程中的血鎂檢測;如果在服用拉唑類藥物過程中出現心律失常如心悸、心動過速、肌肉痙攣、抽搐、驚厥時,有可能是低鎂血癥的表現,需立即就診。

  濫用拉唑類藥物的危害

  1、引起肺部感染,就是大家通常說的肺炎

  由於這類藥物獨特的作用,能抑制人體呼吸道免疫力,增加人們罹患肺炎的可能性,而肺炎是老年人死亡的最主要死因之一。在醫院裡,經常見到某些原發病已經治癒,卻沒能度過肺炎這一關的老年人。

  2、引起慢性腎病

  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顯示,使用拉唑類胃藥的患者比沒有使用者罹患慢性腎病的風險高20% ~ 50% ,而來自於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的專家發現,近26%的慢性腎病的患者接受過拉唑類胃病治療。

  3、觸發心腦血管病

  很多有心腦血管病的患者會使用一種叫做氯吡格雷的藥物預防血栓的形成。而拉唑類藥物***尤其是奧美拉唑和埃索美拉唑***會降低氯吡格雷的抗凝作用,從而導致心腦血管病的觸發。而與此同時,氯吡格雷也會降低拉唑類藥物的抑制胃酸作用。

  4、促使腸道菌群異常,引起腹瀉

  艱難梭菌是人體腸道內的正常菌群,如果長期濫用抗生素,就會轉變為機會性致病菌,是醫源性腹瀉最主要的致病原因,有病人就是被艱難梭菌性腹瀉“瀉死的”。最近的研究顯示,拉唑類藥物的濫用會提升艱難梭菌性腹瀉的發病風險,簡直是雪上加霜。

  5、發生低鎂血癥、骨質疏鬆性骨折

  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FDA***審查的病例中,約25%使用拉唑類胃藥的患者通過補鎂並不能改善低鎂血癥。而儘管有爭論,拉唑類胃藥可能導致骨折的問題也日益受到專家們的關注。

  從以上的例子裡,再次說明了“是藥三分毒”的道理,但大家也沒有必要為之“談虎色變”。儘管藥品是有副作用的,但它們也是為我們治療疾病服務的。藥品“毒性”發作的罪魁大多不是藥物本身的問題,而是使用藥物的人。

  所以我們一直強調,使用藥物治療疾病總是一個權衡利弊的過程。面對我們的用藥問題,不能盲目濫用,也不能諱病忌醫,而是要在專家指導下合理用藥。

  拉唑類藥物使用注意事項

  拉唑類藥物最好早起空腹服用,腸溶片不能咀嚼或壓碎服用,應整片吞服。服藥期間應定期進行血液檢查及血液生化學***如肝酶檢查***,發現異常即停止用藥,並進行及時處理。不同治療目的所需要的劑量和療程不同,且此類藥物會掩蓋胃癌的症狀,所以服用前需排除胃癌。

  長期使用拉唑類藥物的風險

  1.可能增加髖、腕部和脊椎骨折的風險

  鈣的吸收取決於胃腸道酸鹼度,酸性環境下含鈣食糜易於從食物中游離出來,成為可被吸收利用的鈣離子。服用拉唑類藥物後,胃和十二指腸酸性環被破壞,使得鈣不能成為鈣離子而留存在食糜中,影響鈣的吸收。鈣長期吸收不足可導致血液中鈣濃度降低,引起骨質減少而導致骨質疏鬆,增加骨折的發生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因此,服用拉唑類藥物需嚴格掌握適應症,療程不應過長,並需定期檢查骨密度,必要時預防性口服鈣劑及維生素D3,適當進行戶外活動。服藥期間出現腰背痠痛、乏力、肢體抽搐或活動困難、骨骼疼痛時需及時就醫。

  2. 增加感染和癌變的風險

  由於胃酸本身有強效抑制、滅活細菌的作用,除幽門螺桿菌之外的細菌很難在胃記憶體活而感染胃腸道,因此,除幽門螺桿菌之外,一般人很少患感染性胃炎。拉唑類藥物使胃酸分泌減少,胃內酸性環境被破壞,為細菌繁殖營造了有利環境,多種腸道病原體如沙門菌、空腸彎曲桿菌、大腸埃希菌、難辨梭狀芽孢桿菌、霍亂弧菌、李斯特菌乘機生長。老年人因分泌胃酸的腺體萎縮,常有胃酸分泌不足,加上服用拉唑類藥物更加導致胃內酸性環境破壞,更利於細菌的生長。此外,胃內增加的細菌可促進亞硝酸鹽類致癌物質的產生,這類物質長期作用於胃黏膜還可導致粘膜癌變。

  3. 腎功能衰竭

  多倫多臨床評估科學研究所對服用拉唑類藥物約29萬66歲以上患者以及29萬不服用此類藥物者進行觀察,發現服用拉唑類藥物的老年患者,因腎功能衰竭而住院的機會是不使用此類藥物的同齡人的兩倍以上。臨床發生這類風險較易被忽視,若病情需要需持續服用該類藥物,應給予必要的最低劑量和最短的持續時間,並定期到醫院審查該類藥物是否必要。

  4. 低鎂血癥

  美國FDA和澳大利亞政府分別於2011年3月和6月釋出了關於低鎂血癥與長期應用拉唑類藥物有關的安全通告:長期***>1年***使用拉唑類藥物可能導致低鎂血癥。輕中度低鎂血癥患者可無明顯不適,嚴重低鎂血癥***<0.5 mmol/L***的患者可出現手足抽搐、顫抖、眼球震顫、驚厥、疲勞、肌肉痙攣、肌肉無力、肢體感覺麻木、心律失常、心房顫動等,嚴重時可出現心臟、呼吸抑制甚至死亡。如果不及時補充鎂,上述症狀不易緩解。鎂缺乏可引起高血壓、偏頭痛、哮喘、骨質疏鬆症、骨軟化症等發病率增加。低鎂可增加心肌梗死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

  如果您因為疾病需要長期服用拉唑類藥物,建議您定期到醫院查血鎂濃度。自覺無不適的輕中度低鎂血癥***小於0.5 mmol/L但低於正常值***患者,可口服補充鎂,如門冬氨酸鉀鎂口服鹽,為防止腹瀉,單次口服劑量不宜過高。有症狀或重度低鎂血癥者應補充靜脈點滴硫酸鎂,每天補充10-20 mmol的鎂離子。

  約1/4的患者單純補充鎂不能改善低鎂血癥,需要停用拉唑類藥物。停用後,血鎂恢復正常水平一般需要1周左右,如果重新使用拉唑類藥物,再次發生低鎂血癥的時間是用藥後2周左右。硫酸鎂含有硫酸根離子,硫酸根離子能結合血液中的鈣離子而加重已經存在的低鈣血癥,且可引起尿排洩鉀離子增多造成低鉀血癥,因此補充硫酸鎂的同時要補鈣和鉀。為了防止低鎂血癥的出現,對預計需長期應用拉唑類藥物的患者在使用前需考慮血鎂水平並在使用中及時檢測。

  另外,對同時服用地高辛、利尿劑***呋塞米、氫氯噻嗪、螺內酯等***或能引起低鎂血癥藥物的患者要更加重視,加強在用藥前和用藥過程中的血鎂檢測;如果在服用拉唑類藥物過程中出現心律失常如心悸、心動過速、肌肉痙攣、抽搐、驚厥時,有可能是低鎂血癥的表現,需立即就診。

  不同拉唑類藥物比較

(1)起效慢,需多次用藥後(即幾天後)才能取得最大治療效果;

(2)服藥及進食時間對藥物療效可能有影響;

(3)藥效不夠強;

(4)與其他藥物存在相互作用從而影響療效;

(5)不能24小時穩定抑酸,具有明顯的夜間酸突破現象,即夜間會有一段時間不能穩定抑酸,藥物療效降低,延長潰瘍癒合及根治時間,且可能引起病情反覆發作;

(6)個體差異大,不同人群代謝此類藥物的酶代謝系統有差別,因此不同人群服用此類藥物療效差別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