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混淆的高中地理知識點

  很多同學在學習地理的時候遇到一些基本概念,分不清,易混淆,小編在此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1.天體與天體系統

  天體是就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種星體和星際物質的通稱。

  天體系統是就天體的運動關係而言的,是指運動著的天體因相互吸引、相互繞轉所構成的相對獨立和層決不同的系統。

  2.流星體、流星現象與隕星

  運行於行星際空間的固體塊和塵粒稱流星體。

  當它高速衝入地球大氣層,與空氣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燒產生的光跡稱為流星現象。

  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燒盡的流星體的“殘骸”則稱隕星。

  3.晝夜之分、晝夜更替與晝夜長短

  晝夜之分是指由於地球是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對應的另一半黑暗的現象。

  晝夜更替是由於地球自轉而使地球產生的白晝與黑夜以一個太陽日***24小時***為週期的交替現象。而晝夜長短、是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轉引起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除命道外的各緯度晝夜長短產生週年變化的現象。

  4.節氣與季節

  節氣是根據天氣和物候的演變情況確定的,以太陽在黃道上執行15°為劃分標準,一個迴歸年有24個節氣。

  季節是根據各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週年變化情況確定的,以太陽在黃道上執行90度為劃分標準;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來暑往及物候的變更情況。

  5.氣溫遞減率與地溫遞增率

  前者表示對流層內氣溫隨高度而逐漸下降的變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

  後者表示常溫層以下一定深度內,地溫隨深度逐漸增高的變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溫度增高3℃。

  6.太陽輻射、太陽輻射強度與太陽常數

  太陽輻射是一個物理概念。是指太陽向宇宙空間發射的電磁波和粒子流。太陽輻射強度是一個物理變數,指每平方釐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鐘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其大小隨緯度、太陽高度和時間而變。

  而太陽常數是一個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離條件下,地球大氣上界太陽高度角為90°時的太陽輻射強度。其數值為8.16焦/釐米·分。

  7.海陸風、季風與季風氣侯

  海陸風是由海陸之間的氣壓日變化而引起的,僅出現在濱海地區,是一日之內風向轉變的現象。

  季風是由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所導致的海陸之間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或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而季風是一種大範圍內的盛行風向隨季節有顯著變化的風系。

  但有季風的地區不一定就形成季風氣候,只有在海陸對比顯著、風向變化明顯的熱帶、副熱帶和溫帶大陸東岸的季風區分佈的才是季風氣候。

  8.氣象、天氣與氣候

  氣象是表明大氣特徵的物理狀態和物理現象的總稱。包括氣壓、氣溫、溫度、風、雲、降水等要素。

  天氣是指短時期某地一天中的氣象變化情況。它是由各種氣象要素綜合表述的大氣物理狀況。氣候則是指一地區多年現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氣象情況。天氣是多變的,而氣候則較為穩定。

  9.水體與水圈

  水體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體,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氣水等;

  水圈是地球上各種水體的總稱,是一個連續的不規則的圈層。

  10.徑流與徑流量

  徑流是指降水扣除蒸發量等損耗後沿地表、地下運動的水流。

  徑流量則是指一定時段內通過某一河流斷面的水量,單位是:立方米/秒。

  11.汛期與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於流域內季節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時水位上漲的現象。

  洪水期則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過正常水位達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時期。

  12.水資源、水利資源與水力資源

  廣義的水資源是指地球表層可供人類利用的水,狹義的水資源則是能為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

  水利資源指能被人類控制或基本控制的應用於灌溉、給水、發電、航運、養殖等方面的用水。

  近年來常以“水資源”一詞替代、包容“水利資源”。水力資源屬於水利資源的範疇,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蘊藏的動能資源。

  13.地殼、軟流層與岩石圖

  地殼的範圍是在地表以下、莫霍介面以上。

  軟流層位於地幔上部,在地下約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處。

  岩石圈則從軟流層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關係可表示為:岩石圈=地殼十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

  14.礦物、礦產與礦床

  礦物是形成礦產和礦床的物質基礎,礦物不等於礦產,只有當有用礦物富集起來達到農業利用要求時才為礦產。

  有礦產不一定就叫礦床,只有礦產的富集地段才稱為礦床。礦產是岩石形成過程中形成的,礦床在一定地質作用下才能形成。

  15.地質作用、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

  地質作用是指由於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殼運動僅是內力作用的重要表現形式,而地殼中的各種地質構造基本上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

  16. 斷裂與斷層

  斷層是岩石在斷裂變形階段產生的,只有當岩石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移動時,才能稱斷層。

  形成斷層,岩石必定斷裂,但岩石產生斷裂,未必一定形成斷層,關鍵在於是否沿斷裂面有明顯的位移。

  17. 印度洋板塊與印度板塊

  印度洋板塊為全球六大板塊之一,主要以大洋地殼為主,屬於大洋板塊。

  而印度板塊從屬於印度洋板塊,是它的一個子板塊,為小板塊,由陸殼組成,屬大陸板塊。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兩個大陸板塊相碰撞形成的。

  18.風化作用與侵蝕作用

  風化和侵蝕都是對岩石的破壞作用。但風化作用相對侵蝕作用來說是在靜態下比較緩慢地進行的,短時間內不易被人們覺察,而侵蝕是在較為明顯的動力作用下進行的,易於察覺。

  19.生物群落與生態系統

  前者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區域內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種群的聚合體。其中的各種生物由於彼此間相互影響、緊密聯絡並與其生存環境進行著連續的能量和物質交換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即生態系統。二者關係可簡單表示為:生態系統=生物群落十生存環境。

  20.熱帶雨林與熱帶季雨林

  熱帶雨林分佈在終年溼熱的赤道地區,由高大茂密、常綠的喬木為主組成的植物群落。熱帶季雨林不連續分佈在熱帶雨林外圍乾溼季交替的熱帶季風氣候地區,由旱季落葉的喬木為主組成的植物群。季雨林與雨林相比,外貌有明顯的季相變化,群落組成種類和結構比較簡單。

  21.沙漠氣候與荒漠帶

  沙漠氣候對應的是氣候名稱,比如熱帶沙漠氣候、溫帶沙漠氣候等,但該氣候區所對應的自然帶就屬於熱帶荒漠帶及溫帶荒漠帶了,對應的典型自然植被則分別為熱帶荒漠及溫帶荒漠。

  22.地形地勢與地質構造

  地形指地表形態,一般看作地貌的同義詞,表現為五種不同的地形種類;

  地勢為地表起伏大勢,如我國地勢大致西高東低;

  地質構造指地殼及組成它的地質體***岩層、巖體***的空間展布和形態特徵,如褶皺、斷層。

  23.荒漠、荒漠化與沙漠

  荒漠通常指由於降水稀少或者蒸發量大而引起的氣候乾燥、植被貧乏、環境荒涼的地區景觀。或者說凡是氣候乾旱、降水稀少、蒸發巨大、植被稀疏貧乏的地區都稱為荒漠,意為荒涼之地。荒漠最明顯的標誌是地表植物生長缺乏,環境荒涼。

  荒漠大部分分佈在亞熱帶和溫帶無水外洩的地區。根據組成物質不同,荒漠可分為巖漠、礫漠、沙漠、泥漠、鹽漠等多種型別。巖漠和礫漠在我國稱之為戈壁。在高山上部和高緯度地帶,由於氣溫低而植物貧乏,是荒漠的特殊型別,稱作“寒漠”。

  荒漠化則是一種土地退化的過程,是氣候變異和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包括土地沙漠化、次生鹽漬化、石質荒漠化等。

  沙漠是指荒漠地區地表有大片沙丘覆蓋的區域,是荒漠的型別之一,也是分佈最多的一種荒漠型別。沙漠的最大特徵是不僅環境荒涼,而且地表遍佈著沙丘。

  24.潛水與承壓水

  地下水按其埋藏條件主要可分為潛水和承壓水。

  潛水是指埋藏在第一個隔水層之上的地下水,易受汙染。其補給方式是當地大氣降水和地表水。

  承壓水是埋藏在上、下兩個隔水層之間,承受一定壓力的地下水,不易受汙染,水質較好。其補給方式則是補給區的大氣降水和地下水。當鑿穿上面的隔水層時,水會在壓力作用下自動上湧,甚至噴出地表,因此也稱之自流水,如澳大利亞的大自流盆地中自流井的水就屬於承壓水。

  25.汛期與凌汛

  汛期指江河由於流域內季節性降雨或冰川積雪融化引起定時性水位上漲的現象,因發生時期及原因不同,可分為春汛、伏汛、秋汛、凌汛等。

  凌汛比較特殊,出現在結冰期或化凍期,河道里的冰凌對水流的阻力作用而引起的漲水現象,常發生在溫帶從緯度較低流向較高的河段上。

  高中地理縱橫交錯複習法

  對於地理學科來說,它研究的物件是地理環境,以及人地關係,而地理環境是諸環境要素綜合作用的產物。這些環境要素,既有各自發生髮展的,程和組成因子,又處於與其它要素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之中,當然,對於每一處環境的形成,必定有一個主導因素。因此,進行地理複習時,可以根據事物形成和發生發展的過程或主導因素,教材的先後程式等等,理出知識結構的縱向中軸系統,然後,對中軸系統上的每一個組成部分,排列出該部分知識的橫向組成因子,並逐一進行闡述。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將各章節分散的知識,串聯成整體,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對那些基礎較差的,能掌握這些軸線,也就等於瞭解輪廓。而對於基礎較好的同學,抓住這些軸線,就等於抓住了地理知識的綱。提起綱要,張開橫向網目,就擴大了知識面。衡州任培芳老師總結的這種複習方法,名為“縱向遞進、橫向拓展”模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