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二十四孝圖的讀書筆記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下面是有,歡迎參閱。

  範文1

  每看見小學生歡天喜地地看著一本粗細的《兒童世界》之類,另想到別國的兒童用書的精美,自然要覺得中國兒童的可憐。但回憶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卻不能不以為他幸福,給我們的永逝的韶光一個悲哀的弔唁。我們那時有什麼可看呢,只要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甚而至於打手心。我的小同學因為專讀“人之初性本善”讀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開第一葉,看那題著“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像,來滿足他幼稚的愛美的天性。昨天看這個,今天也看這個,然而他們的眼睛裡還閃出甦醒和歡喜的光輝來。

  至於玩著“搖咕咚”的郭巨的兒子,卻實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親的臂膊上,高高興興地笑著;他的父親卻正在掘窟窿,要將他埋掉了。說明雲,“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劉向《孝子傳》所說,卻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給了兩弟;孩子是才生的,並沒有到三歲。結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黃金一釜,上雲: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賞析:《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集,其中《二十四孝圖》給我影響最深。文中主要是批判封建孝道觀念,讀來勝讓人惶恐,不僅覺得就是觀念與當今所持態度不同的何止十萬八千里之遠。開篇作者反對“妨害白話者”,態度尖銳,亦使人想起魯迅先生是中國歷史上寫白話文的第一人,魯迅先生認為,勿徒的古書是束縛兒童想象力的。從“我的小同學因為‘人之初性本善’讀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開第一葉,看那題著“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像,來滿足他幼稚的愛美的天性”可見,那時的兒童對諸如此類的新的形式的書籍是多麼喜愛,這就是白話。

  接下來,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選文分析了“郭巨埋兒”的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範文2

  《二十四孝圖》好句:

  1.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為罪惡的心,應該墮入地獄,也絕不改悔。

  2.只要對於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

  3.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這最惡的心,應該墮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總要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

  ***作者用誇張的筆調,連用三個“最黑”,描述了自己之於“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的痛恨,義憤填膺.寫出自己的感情基調,從而引出下文.***

  4.無論忤逆,無論小水,小孩子多不願意“詐”作,聽故事也不喜歡是謠言,這是凡有稍稍留心兒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寫出了兒童心理的純真,不詐作.和老萊子做對比,充分體現出“我”對老萊子的厭惡反感之情,也表現出“我”對二十四孝圖的極不認同.***

  5.現在想起來,實在很傻氣,這是因為現在已經知道了那些玩意,本來誰也不實行.

  ***舊社會的封建思想十分要不得,魯迅就加入一些對封建習俗和封建思想文化給予尖銳的諷刺和批判,讓我們看到了舊社會的醜陋.***

  6.“然而,對於陰間,我終於已經頌揚過了,……雖有“言行不符”之嫌,但確沒有受過閻王或小鬼的半文津貼,則差可以自解.”

  ***作者用些許調侃及戲謔的語氣,鮮明的揭露了某些人的虛假面具,表明自己所言屬實而且出自肺腑之言,表現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及黑白不分.***

  7.“我能在大眾面前,冠冕堂皇地閱看的,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圖說》和《玉曆鈔傳》,……不但“跳到半天空”是觸犯天條的,即使半語不合,一念偶差,也都得受相當的報應.”

  ***作者通過舉出例子,描繪出小時候在私塾之外自在的閱讀,從而反面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及他們對兒童的毒害,但作者對於雷公電母天馬行空等的描述,無一不包含作者對其的喜愛之情.***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魯迅所有的文章裡面,我最喜歡的是《二十四孝圖》。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塗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塗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就如同一個女子,任憑她再怎麼美麗,若是臉上抹了過於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讓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對《郭巨埋兒》的描寫。這一段讓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會的腐朽。魯迅先生在《舊事重提》中說:“童年時代的我和我的夥伴實在沒有什麼好畫冊可看。我擁有的最早一本畫圖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圖》。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魯迅先生還不無諷刺地說道,不僅他自己打消了當孝子的念頭,而且也害怕父親做孝子特別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況下,若父親真當了孝子,那麼該埋的就是他了。不是 讓誰照著學,而是一點,讓大家明白, 父母給予我們生命, 我們應該去愛自己的的父母, 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對的,但要學習這種文化,而非是模仿 是通過故事告訴大家孝敬父母。

  紳士赤條條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臥冰求鯉”的故事。《晉書?王祥傳》說他後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借用的是“子路負米”的傳說。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學生。他服侍父母時,自己只吃粗劣的飯菜,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魯迅在前文已說過,學“子路負米”並不難,而“臥冰求鯉”則有點危險。這裡諷刺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的社會狀況,“整飭倫紀的文電是常有的”,但卻很少看見那些“紳士”、“將軍”為老百姓做出類似“臥冰求鯉”、“子路負米”這樣的善事來。

  讓我們的英雄走下神壇吧,還他們各自的本來面目,那些不見得多麼完美、然而充滿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環、然而閃耀著“人”的光輝的面容。

  讓我們唱起普通人的讚歌吧,歌唱那些軟弱、怯懦、猶豫背後的高貴與堅強,讚美那些挺立於平凡身軀中的錚錚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