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吳莫愁成名後的個人感悟

  導語:吳莫愁,1992年4月18日出生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龍沙區,中國大陸新生代個性歌手。012年在《中國好聲音》節目中憑藉出色表現獲得年度亞軍,一舉成名。2012年與庾澄慶合作單曲《我要給你》,年末榮獲中國魅力50人、亞洲年度新銳歌手、年度藝人、全球最美50新人、年度女性榜樣等獎項。2014年3月31日,憑藉歌曲《就現在》榮獲東方風雲榜“十大金曲獎”和“傳媒推薦大獎” ;4月17日推出個人首張專輯《無所不在》,4月23日,在第18屆全球華語榜中榜暨亞洲影響力大典中榮獲年度最勁爆女歌手和年度最佳金曲兩項大獎。接下來小編與大家分享她成名後的感悟:

  開啟螢幕,哪裡都是她。所有人都試圖分析,這個選秀節目走出來的、剛過20歲的黃毛丫頭。既算不上“漂亮”。嗓音又不是“花見花開”的型別。到底“何德何能”能夠“銜金而生”?沒有人能夠得到一個標準答案,彷彿她的成功史從頭到腳都寫滿了不可思議。

  閃光燈把黑夜變成了白晝

  2012年夏天,吳莫愁一夜成名,《中國好聲音》讓她夢想成真,卻也帶來副作用,這個表面乖張的“魔女”遭遇了閃光燈一般密集的批評與質疑。

  她想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被如此質疑,不僅她唱歌的方式,連長相這種“與生俱來的自然的東西”也飽受攻擊,這一切讓她措手不及。作為與網際網路共同成長的 90後,她本攜帶著網路世界的DNA,彼時卻感受到它巨大的“不真實”所帶來的傷害——每分鐘都有人跑到吳莫愁的微博上“罵髒話”,言語極盡羞辱之能事,甚至連她的家庭和她與哈林老師的關係都未能倖免。

  “我真不明白他們為什麼這樣恨我,僅僅是因為我表現得像我自己?”面對非議,吳莫愁第一次覺得筋疲力盡,她甚至想到過放棄眼前的一切。

  “激增的人氣伴隨著強烈的審美分歧,有創造力、革命性的東西都一定伴隨著爭議性。”資深媒體人甘鵬說,“可以肯定,吳莫愁天生就是與平庸對立的。這種顛覆必然是對傳統的挑戰,公然破壞既成的審美規則。中國很少擁有這般另類氣質的人,吳莫愁註定是少數派。”

  《中國好聲音》副導演葛亮一直很看好吳莫愁,“很多人覺得吳莫愁能出名是因為她特立獨行,吸引眼球,實際上她的基本功很紮實,而且特別努力。比賽階段,一幫年輕選手總愛打打鬧鬧,但吳莫愁常常一個人安靜地坐著,看自己整理的音樂筆記。她的書包裡總揹著三個厚厚的歌詞本,邊欄上還有她記錄的試唱感受,段落間都用紅筆勾畫了氣息和節奏的重點。她自己創作的歌詞,已經積攢了至少50首。”

  我的人生特別快

  “我的人生從小就特別快。”吳莫愁一直有這個感覺,很小的時候,她只喜歡跟比她大幾歲的小孩玩,夢想著去演出。她知道自己年齡小,只能等待。初中,她終於能和大家一起參加露天場所的商演,集體街舞團中,她是年齡最小的。那時候,她參加的多是飲料和方便麵的促銷活動,一天能掙一百塊錢,覺得很幸福,立刻給媽媽買東西。後來演出費變成了兩百塊,她樂顛顛地給媽媽買了條皮帶。

  如果說剃著光頭開著大篷車全國各地唱反串的爸爸塑造了她對音樂、快樂和自由的熱愛,那麼,比吳莫愁本人“更灑脫更酷”的媽媽就是她幼時渴望成為的理想女性典範。當明星,雖然在幼時的她看來是“挺傻的”“累”“痛苦”和“不自由”,而那卻是媽媽的未竟夢想。

  參加“好聲音”的一夜成名,並沒有讓她感到人生恍惚如戲,而是夢想千百遍後的一朝成真,一切彷彿旱已寫好,她只需要順其自然。

  但她沒有眾人以為的那般強大,鏡頭前照例妖孽、自信而瘋癲,走出黑暗期則全靠內心緩慢調頻。她慢慢想通了,也想開了。初次經歷,換成誰都會這樣,而她要從這慣常的反應中抽離,她要自己“有一個進步,要對得起自己”,其他的人,不管。

  所以,她乖張的外表下,分明是看透世相的早熟和務實。

  人生早晚要結束。何必那麼拼

  與另一個90後的偶像郭敬明相似,吳莫愁也是坐著過山車從大一學生突然進入娛樂圈與名利場的。但與生於1983年的小城青年郭敬明相反的是,成名僅僅一年,這個生於1992年的東北姑娘反而沒了物慾,也不想拼命。以前特別愛打扮,在學校要時時穿得誇張,如今卻只愛穿實用舒服的衣服,以前渴望的衣物,汲汲營營攢錢去買,如今僅滿足於拍片時的“使用”,不再想要佔有,時常輾轉於各大酒店,沒了家的氛圍,吃山珍海味也味同嚼蠟,甚至開始厭食。

  除此之外,最讓她煩惱的是“隨時有種緊張感”,因為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就被人抓拍了不美的表情、奇怪的動作發到微博上,為此往日跟朋友逛街吃東西的娛樂只能退居家中小聚。最後悔的是選秀時用了真名,時常在機場被工作人員喊出大名,以後的時間,定然做不了正常人。

  高考那年,爸爸意外去世,她把爸爸的頭像文在小臂上,選秀舞臺上,一曲初了,被問到開著大篷車唱遍全中國的爸爸,她大大咧咧地說“他不唱了,換我唱了”,笑裡埋著淚。如今偶爾被媒體問到,還會哭到崩潰。

  所以如今她才會說:“人生就是人生,早晚要結束,活著活著就沒了。何必那麼拼,或是跟人競爭比較。做好目前的工作,讓自己滿意,提升審美和對藝術的認知,這就夠了。”

  莫愁前路無知己

  “不諂媚、不盲從、不妥協、不拜金”是哈林對學生吳莫愁的概括總結,而三星、美寶蓮、百事這些國際大品牌寵愛這個剛過20歲的小姑娘的原因,恰恰是看中了她身上折射出的“屬於中國新一代的那種自信”。

  作為90後,吳莫愁的行事風格的確和娛樂圈那些70後、80後的“前輩”們有所不同:她出席時尚活動,卻很少被奢侈品牌***,愛的裝扮是“薄荷糯米蔥” 這類中國本土設計師的作品,有時候一件T恤加一條破洞牛仔褲就是她最好的品位說明,輕鬆、自我。她的音樂風格不哈韓、不哈日也不哈歐美,20世紀90年代紅遍大街小巷的民謠或是中國地方民歌,都是她最好的改編素材,新潮中又不失本土的味道。

  在吳莫愁之前,中國人給世界的印象往往是缺乏自信的。我們穿外國人設計的衣服,以登上國外的頒獎禮為榮,有意模仿人家當紅明星的風格,而自我這一塊卻常常被忽視。但90後有了很大的變化,網際網路的普及開闊了他們的眼界,國力的提升又讓他們在面向世界時表現得更加自信,是向世界展現中國人全新形象的時候了,吳莫愁恰好就是最佳的代言人——做自己,而不是去效仿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