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學習方法與經驗技巧

  在平時的學習中同學們要善於歸納總結,能夠熟練掌握課本上的基礎知識,並且可以靈活運用。找到合適自己的方法,學習的提高也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大家閱讀。

  一

  一、構建知識脈絡

  要學會構建知識脈絡,數學概念是構建知識網路的出發點,也是數學中考考查的重點。因此,我們要掌握好代數中的數、式、不等式、方程、函式、三角比、統計和幾何中的平行線、三角形、四邊形、圓的概念、分類,定義、性質和判定,並會應用這些概念去解決一些問題。

  二、夯實數學基礎

  在複習過程中夯實數學基礎,要注意知識的不斷深化,注意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和關係,將新知識及時納入已有知識體系,逐步形成和擴充知識結構系統,這樣在解題時,就能由題目所提供的資訊,從記憶系統中檢索出有關資訊,選出最佳組合資訊,尋找解題途徑、優化解題過程。

  三、建立病例檔案

  準備一本數學學習"病例卡",把平時犯的錯誤記下來,找出"病因"開出"處方",並且經常地拿出來看看、想想錯在哪裡,為什麼會錯,怎麼改正,這樣到中考時你的數學就沒有什麼"病例"了。我們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做一定數量的數學習題,積累解題經驗、總結解題思路、形成解題思想、催生解題靈感、掌握學習方法。

  四、常用公式技巧

  準確對經常使用的數學公式要理解來龍去脈,要進一步瞭解其推理過程,並對推導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可能變化自行探究。對今後繼續學習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能,對生活實際經常用到的常識,也要進行必要的訓練。例如:1-20的平方數;簡單的勾股數;正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以及高和邊長的關係;30°、45°直角三角形三邊的關係……這樣做,一定能更好地掌握公式並勝過做大量習題,而且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強化題組訓練

  除了做基礎訓練題、平面幾何每日一題外,還可以做一些綜合題,並且養成解題後反思的習慣。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反思知識點和解題技巧,反思多種解法的優劣,反思各種方法的縱橫聯絡。而總結出它所用到的數學思想方法,並把思想方法相近的題目編成一組,不斷提煉、不斷深化,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逐步學會觀察、試驗、分析、猜想、歸納、類比、聯想等思想方法,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二

  1.告訴孩子上課要做到認真聽講,聽明白了,做作業時就容易了。改題時不能抄襲別人要自己動腦筋想一想,不懂就問,方能學好。

  2.多積累課外知識,例如背古詩讀課外書有時學課文能用得上.語文的課外積累比較豐富,對以後孩子的作文也會有幫助。

  3.課前認真預習,注意做預習筆記,預習對於孩子來說很重要。比如提前注音,畫詞句,熟讀等。這些預習方法都會對以後的學習有幫助。

  4.要合理地安排每科目的複習時間,溫故而知新在每一天回家後,我都會引導孩子做到按時的複習,檢查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所學的知識,還有哪些沒有學會。比如在學完課文後,複習時就會看課文,是否會注音,課後練習是否會做,這都是非常重要的。家長有的時候應該向孩子提問關於這節課的問題,來幫助他們複習。或者讓孩子當老師給家長上課,講給我們聽,以檢查學習情況。

  5.有不會的題及時請教家長或老師,並讓他們重新把題講解一遍。告訴孩子只要你想問,就一定會從中得到滿意的答案。

  6.家長幫忙多找幾份不同型別略有難度的題,讓孩子們看看,做做。這樣孩子在考試的時候就不會緊張。?

  7.給孩子學習的信心不管孩子接受知識的能力如何,千萬不能隨意地打擊。沒有誰天生就是天才,都是在實踐中逐漸積累,乃至熟能生巧。家長要有一顆平常心,不要對孩子說一些“考砸了,真丟人啊”之類的話,或者動不動就一頓打,家長需要耐心與冷靜,這是幫助孩子坦然面對學習的關鍵。看到孩子的優勢,適當鼓勵和引導,讓孩子對學習充滿著自信,這一點相當重要。

  8.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希望自己的子女在未來的社會中長大成才,不可不注意對他們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般來說,孩子的學習習慣決定著他的學習的效果。所以,除了在課堂中,家長同樣要對孩子的學習習慣給於正確的培養。每天督促他做作業,這一點很重要。孩子作業的字跡,對待作業的態度,聽課的效率,對學科的興趣等等,家長的重視和督促同樣是不可忽略。

  9、配合孩子學習,經常向孩子請教一些有關生活中的常識和學習中的問題,會極大地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認真學習的程度。同爸爸媽媽一道學學課文數學,都會使孩子們高興。實踐證明:輕鬆愉快地學習,能充分調動和發揮孩子學習的興趣、積極性和潛能,從而能增強記憶效果,掌握運用的能力;反之,呆板、枯燥、緊張的學習,只能抑制思維活動,降低學習效果。

  三

  1.“循序漸進”──就是人們按照學科的知識體系和自身的智慧條件,系統而有步驟地進行學習。它要求人們應注重基礎,切忌好高騖遠,急於求成。循序漸進的原則體現為:一要打好基礎。二要由易到難。三要量力而行。

  要注重講究實效,不搞形式。要根據學習計劃安排時間,不能顧此失彼。預習一般要安排在新課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這樣,印象會較深。新課難度大,就多預習一些時間,難度小就少預習一些時間。應重點選擇那些自己學起來吃力,又輪到講授新課的科目進行預習,其他科目只需一般性的預習。某些學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預習下一週要講授的課程,以減輕每天預習的負擔。預習的任務是通過初步閱讀,先理解感知新課的內容如概念、定義、公式、論證方法等,為順利聽懂新課掃除障礙。具體任務是:①複習、鞏固和補習有關已學的舊知識,找出新課中自己不理解的問題,並把理解不透的記下來。②初步弄清新課中的基本內容是什麼?這些知識內容在原有的基礎上向前發展了什麼?並找出書中的重點、難點和自己費解的地方。③預習時要看、思、做結合進行。看:一般是把新課通讀一遍,然後用筆勾劃出書上的重要內容。需要查的就去查一查;需要想的就應該認真想一想;需要記的就應該記下來。思:指有的時候要想,做到低頭看書,抬頭思考,手在寫題,腦在思考。做:在看的過程中,需要動手做的準備工作以及對課本後的練習題要進行嘗試性的做一做。問答題答一答。不會做,不會答可以再預習,也可以記下來。預習以後,還要合上書本,小結一下。這樣做能使自己對新教材有更深刻的印象。

  2.“熟讀精思”──就是要根據記憶和理解的辯證關係,把記憶與理解緊密結合起來,兩者不可偏廢。我們知道記憶與理解是密切聯絡、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只有在記憶的基礎上進行理解,理解才能透徹;另一方面,只有在理解的參與下進行記憶,記憶才會牢固,“熟讀”,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於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用“自我詰難法”和“眾說詰難法”去質疑問難。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兩千多年前孔子的這句名言至今仍閃耀著真理的光輝。怎樣學會及時複習,掌握有效的複習方法,己成為學習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概括地說,複習的要點有: 1抓住重點及時複習。複習應成為每天、每週、每單元、每章、每階段學習結束後的必要活動,千萬不要平時不復習,考試時進行全面複習。最好的方法是有針對性地抓住學習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在課後和單元及階段結束後對照筆記進行復習,並堅持做適量練習。尤其在週末,一定要把這一週學過的內容複習一遍。 2掌握方法多樣複習。複習要因人、因學科因階段而異,不能機械地昭搬一種模式。此外,在複習時要把教材、參考書和練習冊結合起來,在掌握教材的基本原理、概念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做些練習。尤其是應多做些變式訓練,不要機械地模仿一種思路,可以有計劃地尋找或自編一些變式訓練題,以鍛鍊自己獨立思考、積極思維的能力。3及時把書上的知識像放電影一樣,在腦子裡過一遍。看看能想起多少,忘了多少。然後翻開筆記,查詢漏缺。看教材時,應邊看邊思,深思重點、難點。分析疑點、深化理解。看閱必要的參考書,充實課堂所學的內容。4整理與充實筆記,對知識進行歸類,使知識深化、簡化、條理化,並按規律去加強記憶。加強練習。練習一般應在複習後進行,也可邊複習邊練習。在複習過程中,加強練習,能提高複習效果。

  複習要注意的問題 1及時複習。當天學的知識,要當天複習清,決不能拖拉。做到不欠“帳”。否則,內容生疏了,知識結構散了就要花費加倍時間重新學習。要明白“修復總比重建倒塌了的房子省事得多”。2要緊緊圍繞概念、公式、法則、定理、定律複習。思考它們是怎麼形成與推匯出來的?能應用到哪些方面?它們需要什麼條件?有無其他說法或證明方法?它與哪些知識有聯絡?通過追根溯源、牢固掌握知識。 3要反覆複習。學完一課複習一次,學完一章或一個單元,複習一次。學習一階段系統總結一遍。期末再重點複習一次。通過這種步步為營的複習,形成的知識聯絡就不會消退。4複習要有自己的思路。通過一課、一節、一章的複習,把自己的想法,思路寫成小結、列出圖表、或者用提綱摘要的方法,把前後知識貫穿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5複習中遇到問題,不要急於看書或問人,要先想後看問。這對於集中注意力、強化記憶、提高學習效率很有好處。每次複習時,要先把上次的內容回憶一下。這樣做不僅保持了學習的連貫性,而且對記憶有很好的效果。6複習中要適當看點題、做點題。選的題要圍繞複習的中心來選。在解題前,要先回憶一下過去做過的有關習題的解題思路,在這基礎上再做題。做題的目的是檢查自己的複習效果,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做綜合題能加深知識的完整化和系統化的理解,培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3.“自求自得”──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儘可能挖掘自我內在的學習潛力,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自求自得的原則要求不要為讀書而讀書,應當把所學的知識加以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必須經過深思熟慮的理解和練習的強化。 1俯讀仰思、質疑問難。學習是一個積極的思維過程,不應被 動地接受知識。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積極的思考,我們會發現許多疑難問題,尤其是做練習時。 2適量練習、積極反饋。練習和作業是鞏固所學知識,加強知識吸收消化的重要環節。學過的知識是否牢固掌握了,也必須通過練習提供積極的反饋,以便及時發現問題、更熟練、靈活地掌握知識。當然,練習要適量,不應該造成太沉重的負擔。

  做一定的試題是深化知識,鞏固知識,檢查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複習與應用相結合的主要形式。然而,應該真正利用好這個環節。有的人搶著做試題,試題一完,萬事大吉。其實,做好試題有以下意義: 1.可以檢查自己的學習效果。通過做試題可以發現問題,以便及時補救。 2.通過做試題時的思考,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把易混淆的概念搞清楚,把公式的變換搞熟練。總之,有利於把書本上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知識。 3.可以培養思維能力。因為試題中提出的各種問題,必然會促使自己積極思考,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做完試題後,不能把它一扔了事,而應當定期進行分類整理,為總複習積累資料。複習時,翻閱一下記錄的試題,既方便省事,又印象深刻。 做試題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1.審題。審題是做試題十分重要的一步。拿到一個題目,首先應判斷它屬於哪一類,難易的程度如何?分清題目的條件和要求。已知條件是什麼?從題目提供的資訊中還能挖掘出什麼條件?它的要求是什麼?同時要讓自己的思路順著題目的路子思考。通過思考、準確、透徹地理解題目的意思,分清已知條件有哪些,題目要求的結論是什麼。在審題過程中,還要注意哪些地方沒有直接用語言表示出來,而隱含在題目中的其他形式條件,即注意隱含條件的挖掘。 2.尋找解題途徑。方法一般有三種:一種是“由因導果”,可以表述為:“已知→可知→可知……”,最後到達結論。第二種是“執果索因”,即結論←需知←需知←……”。這樣一層一層的追下去,直到追到已知條件全部有了為止。這樣。已知條件和要求結論之間的道路就打通了。第三種是對於一些比較複雜的題目,就需要我們用前兩種的綜合辦法,以儘量縮短條件與結論的距離。即一方面從已知條件推出一些可知的中間結果,另一方面根據題目的要求分析出一些需知的中間結果。需知與已知一旦統一,則可得到解題的途徑。 在尋找解題途徑中,要廣泛聯想與這些條件和結論有關的概念、公式、法則和方法等。聯想過去是否解過和與此相同或相近的題目。那時是怎樣解的?如果能聯想起有關的舊知識,即與此題相應的規律原理、原則、公式就會浮現在腦海中,使解題的思路更加開闊。聯想越廣,跨度越大,得到的解題效果也越佳。 有時因為題目較複雜,為了思考方便,也可以把審題的過程畫成簡圖。這實際上是一個運用學過的知識,把題目加工、改造的過程。經過加工,思路明瞭,解題捷徑就會出現在眼前。 3.正確解題,經過①②兩個步驟,已經尋得解題的途徑,判定了解題的方案。但在實施時還要注意解題的保質保量。要做到這點,解題的步驟必須按部就班,一步步進行。要做到這點,必須要有紮實的基礎。除此以外,在解題中,重要的知識點應寫出來,繁題要簡寫,簡題要詳寫。 4.注意檢查。就是回過頭來再檢查一遍,看看是否題目要求的解都求出來了,有沒有漏解。是否求出的解均符合題目的要求,有沒有錯解。檢查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一環。檢查的方法很多。①步步檢查法。即從審題開始,一步步檢查。這種方法可以檢查出計算、表達上的錯誤。②重做法。即重做一遍,看結果是否一樣。③代入法。將計算結果代入公式或式子看看是否合理。同時,還要注意鍛鍊一題多解、一題多想。比較歸類的解題習慣,不斷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博約結合”──就是要根據廣搏和精研的辯證關係,把廣博和精研結合起來,眾所周知,博與約的關係是在博的基礎上去約,在約的指導下去博,博約結合,相互促進。堅持博約結合,一是要廣泛閱讀。二是精讀。

  5.“知行統一”──就是要根據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係,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切忌學而不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知為指導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脫離知的行則是盲動。同樣,以行驗證的知才是真知灼見,脫離行的知則是空知。因此,知行統一要注重實踐:一是要善於在實踐中學習,邊實踐、邊學習、邊積累。二是躬行實踐,即把學習得來的知識,用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